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教学的要

1.诗歌教学一般有哪些步骤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就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疑虑。

原因之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再者,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

诚如是,但诗歌的引入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

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

2.古诗词教学该教什么,要如何教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不同版本的教材古诗文所占的比重相差无几。以当今发行量最大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中,古诗词47首,古文4篇,约占教材总量的13%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词36首,没有古文,约占教材总量的12%。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不由得我们不认真思考:古诗文我们应该怎么教?

准确理解古诗文内容

古诗词之所以难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用词精炼,二是爱用隐语。谜语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诗人总喜欢别人仔细揣摩自己的诗,而读者总想把诗中所掩盖起来的事件看清楚。如此,两者的喜好,让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意象和用典。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知道其中所含有的典故,不知道诗文中出现的事物所表示的意象,就很容易把诗词解偏。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很多老师教这首诗的时候,一般是这样解释诗词意义的:“红红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去了,眼前是奔腾的黄河水向东流去。我们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需要再上一层楼。”仿佛王之涣只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登高才能望远的理念,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在前两句中还有着别的意思悄然隐含在文字深处。

在这首诗中,“白日”和“黄河向东流”具有别样的意思。“白日”一般指“生命”“青春”,“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暗指青春流逝、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了解了这些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前两句是不是隐隐有一种面对岁月流逝而生发的无奈?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一定讲得这么清楚,但老师心中一定是要知道的。

什么是意象?关于意象,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它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例如:“鸿雁”象征着“思乡,信使”,“杜鹃”象征着“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东篱”比喻“出尘脱俗之境”,“菊花”象征着“高洁品质”……

诗词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才不会把诗词的意义解偏。

理解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

要想真正理解诗文中的情感,必须让学生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3.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从诗歌的朦胧美、古典美、音乐美等几方面展开教学,把诗歌的多元解读作为教学重点,设计得很精致严谨,也很有新意有深度。

不过,读了这篇教学设计,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我再一次想到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对于这个问题,一下子要我说得全面明白,本人的学力又难以达到。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的: 第一,切不可把“诵读”这个诗歌教学的法宝丢掉了。很多老师都知道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诵读指导,但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常常做得不够,吴老师的设计在这方面也是一个欠缺。

戴望舒的《雨巷》是抒情味很浓的一首诗,没有比诵读更好的方法能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朦胧美,没有比诵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忧郁和低落彷徨的情怀,没有比诵读更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和情感共鸣的方法了!可以说,教学设计的种种目标的达成,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对诗歌文本的种种解读,也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才得以实现。甚至可以说,《雨巷》的教学,老师一节课即使什么都没做,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读出感受,也应该是成功的一节课!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二句,“悠长、悠长”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学生如果能够读得低沉缓慢且适当延长,便自然能够体会到雨巷的幽深和空寂,同时也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绵绵愁思和无限哀伤;“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一句,老师如果能在此指导学生放慢节奏,用失落的语气诵读“远了,远了”,那么,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极富古典文学美的诗歌意境之中,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唯美的艺术画面:“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从诗人身旁飘然而去,渐行渐远;诗人久久地驻足凝望着姑娘远去的背影,双眸里贮满了无限的惆怅和失望。

试想,在这样的氤氲着美学气息的教学氛围中,该会有多少美好的情感和鲜活的思想生成啊! 第二,切不可把灵动的诗歌教“死”了。诗歌的艺术在于含蓄蕴藉;诗歌的欣赏,讲究的是进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因此,诗歌的教学和鉴赏,最忌讳的是教死了和读死了。而吴老师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理清‘确定’与‘不定’”,我觉得有些东西过于“实”和“死”。

“雨巷”“丁香姑娘”“我”“邂逅”,包括“油纸伞”和“颓圮的篱墙”,这些都应该是作者精心选取的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美的意象,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意象群,共同表现一个苍凉阴冷、清淡素雅的意境,来传达诗人彷徨忧郁的情感,让整首诗浸染着浅浅的一丝愁绪、淡淡的一抹哀伤。这里不能也不必非要分出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同样,也没有必要当然更没有理由把诗歌中关于人物的刻绘说成是真实的,更不可无端地仅仅凭“希望”一词便推断出诗人的愿望是“虚幻”的。 第三,切不可把学生当成诗歌鉴赏家和评论家来教。

中学阶段诗歌教学的目的何在?我想,对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来说,就是要让他们通过接触诗歌这个最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阅读的文学样式,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熏陶他们的情感精神,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往他们年轻的生命里注入一些纯粹而高雅的东西,使他们现在的人生更加绚烂多彩,使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可能变得高贵脱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品味和体验感知上,要尊重学生的“最初感受”,要让学生自己品尝“第一口奶”,而不是由教师来灌输或者强加给他们一些东西。

《雨巷》这首诗,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最初感受到的就是美好的爱情,就是浪漫的邂逅,就是由邂逅而萌生的恋情和伤感,就是一个男生爱上了女生,没有别的,真的没有,教师大可不必把诗歌研究者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一股脑儿地全塞给学生,让“理想说”“自我说”“现实说”等等之说冷却了学生阅读诗歌的火热情感,冷漠了学生与诗歌文本的亲密接触,冷淡了阅读诗歌的浓烈兴趣,在他们刚刚品尝到的新鲜的诗歌味道里添加异样的口味。中学生就是中学生,不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不是研究生,不是博士生,不是从事诗歌理论研究的大学教授。

我们主要的任务不是培养诗歌研究专家,而是让学生的身上多一些诗性的东西。当然,我这样说,并非一概反对对文本的深人多元解读,我只是强调一下应该尊重和呵护学生的最初阅读体验。

对于一首诗来说,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阅历、不同文化的人阅读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要在他们这个年龄硬要他们知道一切呢?《雨巷》的教学,主要还是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情愫美,古典美,别的可以点到为止,至于碰到一两个喜欢弄个究竟的学生,让他们搞一点研究性学习也未尝不可。

4.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在文学知识上获得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

所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市区学生语文素养比较好,课外知识也比较广泛,而农村的学生平时文学作品就看得少,对现代诗歌的接触就更少,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现代诗歌对农村学生来说几乎就成为一片空白。但纵观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现代诗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漏洞,主要现象有两种。

一种是“闪电式授课”。平时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课内现代文阅读现在不考了,上课时随便提一下就行,甚至不上都没有什么关系。”

而这些“课内现代文”又以现代诗歌首当其冲。的确,新诗很少以阅读形式的出现来考试,更有目光敏锐的老师发现,近几年来新诗连背诵默写都不考,于是新诗在教学中更加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偏偏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下两册的第一单元都是中外现代诗单元,因此每到这样的“鸡肋单元”,上课便可快马加鞭,每篇课文寥寥数语即可解决。

5.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从诗歌的朦胧美、古典美、音乐美等几方面展开教学,把诗歌的多元解读作为教学重点,设计得很精致严谨,也很有新意有深度。不过,读了这篇教学设计,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我再一次想到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对于这个问题,一下子要我说得全面明白,本人的学力又难以达到。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的: 第一,切不可把“诵读”这个诗歌教学的法宝丢掉了。很多老师都知道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诵读指导,但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常常做得不够,吴老师的设计在这方面也是一个欠缺。戴望舒的《雨巷》是抒情味很浓的一首诗,没有比诵读更好的方法能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朦胧美,没有比诵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忧郁和低落彷徨的情怀,没有比诵读更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和情感共鸣的方法了!可以说,教学设计的种种目标的达成,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对诗歌文本的种种解读,也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才得以实现。甚至可以说,《雨巷》的教学,老师一节课即使什么都没做,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读出感受,也应该是成功的一节课!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二句,“悠长、悠长”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学生如果能够读得低沉缓慢且适当延长,便自然能够体会到雨巷的幽深和空寂,同时也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绵绵愁思和无限哀伤;“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一句,老师如果能在此指导学生放慢节奏,用失落的语气诵读“远了,远了”,那么,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极富古典文学美的诗歌意境之中,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唯美的艺术画面:“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从诗人身旁飘然而去,渐行渐远;诗人久久地驻足凝望着姑娘远去的背影,双眸里贮满了无限的惆怅和失望。试想,在这样的氤氲着美学气息的教学氛围中,该会有多少美好的情感和鲜活的思想生成啊! 第二,切不可把灵动的诗歌教“死”了。诗歌的艺术在于含蓄蕴藉;诗歌的欣赏,讲究的是进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因此,诗歌的教学和鉴赏,最忌讳的是教死了和读死了。而吴老师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理清‘确定’与‘不定’”,我觉得有些东西过于“实”和“死”。“雨巷”“丁香姑娘”“我”“邂逅”,包括“油纸伞”和“颓圮的篱墙”,这些都应该是作者精心选取的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美的意象,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意象群,共同表现一个苍凉阴冷、清淡素雅的意境,来传达诗人彷徨忧郁的情感,让整首诗浸染着浅浅的一丝愁绪、淡淡的一抹哀伤。这里不能也不必非要分出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同样,也没有必要当然更没有理由把诗歌中关于人物的刻绘说成是真实的,更不可无端地仅仅凭“希望”一词便推断出诗人的愿望是“虚幻”的。 第三,切不可把学生当成诗歌鉴赏家和评论家来教。中学阶段诗歌教学的目的何在?我想,对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来说,就是要让他们通过接触诗歌这个最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阅读的文学样式,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熏陶他们的情感精神,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往他们年轻的生命里注入一些纯粹而高雅的东西,使他们现在的人生更加绚烂多彩,使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可能变得高贵脱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品味和体验感知上,要尊重学生的“最初感受”,要让学生自己品尝“第一口奶”,而不是由教师来灌输或者强加给他们一些东西。《雨巷》这首诗,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最初感受到的就是美好的爱情,就是浪漫的邂逅,就是由邂逅而萌生的恋情和伤感,就是一个男生爱上了女生,没有别的,真的没有,教师大可不必把诗歌研究者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一股脑儿地全塞给学生,让“理想说”“自我说”“现实说”等等之说冷却了学生阅读诗歌的火热情感,冷漠了学生与诗歌文本的亲密接触,冷淡了阅读诗歌的浓烈兴趣,在他们刚刚品尝到的新鲜的诗歌味道里添加异样的口味。中学生就是中学生,不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不是研究生,不是博士生,不是从事诗歌理论研究的大学教授。我们主要的任务不是培养诗歌研究专家,而是让学生的身上多一些诗性的东西。当然,我这样说,并非一概反对对文本

的深人多元解读,我只是强调一下应该尊重和呵护学生的最初阅读体验。对于一首诗来说,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阅历、不同文化的人阅读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要在他们这个年龄硬要他们知道一切呢?《雨巷》的教学,主要还是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情愫美,古典美,别的可以点到为止,至于碰到一两个喜欢弄个究竟的学生,让他们搞一点研究性学习也未尝不可。

6.学习古诗要完成哪些要求

学习古诗,是为了教好古诗。语文老师如果能掌握古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就能更

好地完成古诗的教学任务。下面谈谈学习古诗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内容方面,要注意积极和消极的区别

我们学习古诗,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区分积极和消极的内

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古诗,要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

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

古代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里不可能一一介绍。仅就语文教材涉及的古诗而言,内容也

是多方面的。有抒发爱国热情的:如《示儿》

《春望》等;有同情劳动人民的:如《锄禾》

《江上渔者》等;有批判统治阶级的:如《出塞》

《题临安邸》等;有表现真挚情谊的: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

等;

有描绘祖国绚丽风光,

赞美祖国山川之美的:

《望

庐山瀑布》

《题西林壁》等。

二、语言方面,要注意古代和现代的区别

对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方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它

们之间的发展性和不一致性。古诗是古人用古代汉语写的。我们学习古诗,在语言方面重点

要放在古今语言的不同之处。就诗歌而言,古今语言的不同,往往表现在字义和句式两个方

面。

古汉语中的一个字,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一个词,字义问题也就是词义问题。古今字义

也是在发展演变的。古今字义不一致是学习的重点。

古今句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省略和倒装等方面。诗歌的语言要精炼,字数受限制,因而诗

句中多省略现象。古诗句式的因素主要是平仄、押韵、节奏等格律问题。

三、样式方面,要注意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散文和诗歌都是文学作品,二者是有联系的,散文诗就是二者的结合。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

文学样式,把它们的区别搞清楚,有助于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教学。

散文一般篇幅不长,形式自由,语言不受格律的限制,句子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诗歌同散

文不一样。内容的浓缩、情节的跳跃、感情的强烈、结构的严密、语言的精练和富于音乐性

等等,构成了诗歌的特点。

散文中的佳作,往往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就是结构形式比较自由。古诗的结构

形式不象散文那么自由,其中的近体诗,则有固定的结构。

四、格律方面,要注意古体和近体的区别

诗歌的格式和韵律叫格律。古诗按照格律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古体诗按照汉魏及以后

的人写的只求押韵,不求对仗,每篇句数、字数没有严格规定的诗歌,五言或七言的较多,

也有四言、六言和杂言的。近体诗指唐宋及以后的人写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它的句数、字

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掌握格律对理解诗意,指导朗读都有好处。

教科书中的古诗大多数是绝句、律诗。平仄是绝句格律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的绝句的平仄格

式,律诗的平仄格式也就能掌握。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