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划檀

1.《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有

这句话的典故是周朝怎么发源的典故,讲诉古公檀父“因戍狄逼迁于歧下”的故事,一大早,古公檀父就赶着马、率领部族来到西边的河岸,来到了岐山脚下(周朝周文王就是在西岐)。

该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绵》,全诗原文如下: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々,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白话文释义: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盗。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扩展资料

《绵》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这是叙述太王由豳地迁往岐山之下的诗,是周人自述开国史诗之一。

全诗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兴,开首八字简洁地概括了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以下至第八章,全叙太王率族迁岐、建设周原的情况。正是太王迁岐的重大决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灭商建国的基础。篇末便自然而然带出文王平虞芮之讼的事,显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全诗以迁岐为中心展开铺排描绘,疏密有致。长长的迁徙过程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随笔带出,实则画龙点睛。姜女是当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长女,周与姜联姻,意味着古公亶父被承认为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

“百堵皆兴”既是对施工规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发展。“皋门有伉”“应门将将”既是对建筑技术的夸耀,又显示了周人的自强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颂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表现了周族对昆夷的蔑视和胜利后的自豪感。

诗章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景随情迁,情缘景发,浑然丰满,情景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自邠至岐,从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筑庙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着周人对生活的激情、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

2.琵琶行是不是杂言诗

杂言诗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的最初形式,汉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即有很多杂言诗,如《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至于汉代乐府,这种诗歌体制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汉乐府“铙歌十八曲”和“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等。虽然自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诗歌逐渐走上了整齐划一的格律诗之途,但这种错落有致而适宜抒发情感、表现气势的诗歌形式还是受到后世不少诗人的喜爱,比如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笑矣乎》、《襄阳歌》、《江夏行》及杜甫的《兵车行》等,这些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唐诗的高度和成就。

3.小叶紫檀的密度是多少

1.05-1.26g/cm^3。

属于紫檀属的木材种类繁多,但在植物学界中公认的紫檀却只有一种,“檀香紫檀”,俗称“小叶檀”,别名青龙木,主要产于印度及马来半岛、菲律宾等地,中国湖南、广东、云南也有少量出产。

小叶檀的形态特征:乔木,树干通直,树皮深褐色,深裂成长方形薄片。树干的树液呈深红色。

小叶3-5片,一般为椭圆或卵形,长9-15cm,花黄色或带黄色条纹,花期为11-12月,果呈园形,果期4-5月。

扩展资料:

历史故事:一寸紫檀一寸金

紫檀这种良材,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中国古代最早关于“檀”的记载,始见于《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明人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论》中记述紫檀这种木材:“紫檀木出交趾、广西、湖广,性坚好,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湿浸之,色能染物,作冠子最妙。”

紫檀木主要产自热带地区,在中国生长不多,由于这种木材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成材大料极难得到,且木质坚硬,致密,适于雕刻各种精美的花纹,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而美观,故被视为木中极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小叶紫檀

4.求襄樊山或水的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源于襄樊2006-8-18 作者:董凡 高尧 来源:襄樊日报·汉江都市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

“梁祝”、“孟姜女传说”、“白蛇传”基本已考证了传说来源地的问题。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何处,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杜汉华运用古代典籍、史料、民间传说、古天文学、古文字、地理学、历史学等多种资料和多学科角度进行考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牛郎织女传说源于襄樊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些经典古诗词将中国人推崇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牛郎织女美丽的爱情传说感染着人们。

今年5月,**核定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牛郎织女”传说密切相关的七夕节与春节、中秋节等一起被列入中国六大传统节日。“牛郎织女”、“七夕节”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长期以来,关于这一传说的发源地,众说纷纭,一直困扰着学术界。 近日,湖北省楚文化学会会员、江汉旅游研究所所长、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杜汉华告诉记者,经过10多年考证、研究,他认为,七夕节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在襄樊。

七夕节来源于穿天节 杜汉华说,早在新石器时代,夏人就已经在襄阳栖居,最早栖居的地方是距襄阳城西的万山,后来才逐渐迁移到如今的襄阳城区地域。夏民族有崇石习俗,认为石头是神性的物质,《淮南子·修务训》载云:“禹生于石”。

又云:“禹化为熊,涂山氏惭而化为石,于是生启。”于是就产生了大禹是从石头里生出来的神话传说。

相传“禹母吞薏苡而生”,夏族先民认为薏苡这种植物,结籽疙疙瘩瘩,一串一串,生殖力特强。而襄樊汉江中的特产——有孔的石头,形状像薏苡,具有薏苡和石头的双重神力。

采集这种石子,“以丝贯之,悬插于首”的穿天节习俗,就有生殖繁盛的象征意义。 据有关史料记载,“穿天节”的习俗从夏朝一直流传到宋朝。

据杜汉华推测,可能是在宋末元初襄阳战役时,襄阳城被围困6年,“穿天节”因此中断,但它的影响却一直在继续,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襄阳城还流传着一句俗话为“有窟眼儿的石头都让你捡走了(意思是让你占了便宜)。” 杜汉华说,据有关史料记载,七夕节起源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汉代时才与牛郎织女传说联系在一起。

杜汉华认为,“穿天节”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求小白石有穿者,以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祥。”“七夕节”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乞巧”穿七孔针“穿针线”,“乞巧”的文化内涵和穿天节活动的文化内涵一脉相承。

“显然,‘七夕节’乞巧活动的穿针线,就是由‘穿天节’的习俗演变而来。” 牛郎织女故事的内容及演变史 现在公认的牛郎织女传说内容是:牛郎父母早逝后,常受兄嫂虐待。

兄嫂和牛郎分家,只给牛郎一头老牛。织女是天上一位聪明美丽的仙女,有一次她与其他仙女一道到银河洗澡。

牛郎在老牛示意下,将织女的天衣偷走。织女不能重返天宫,遂与牛郎结成夫妻,生有一儿一女,自耕自织过着幸福美满生活。

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皮埋在井里。

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后,勃然大怒,派了天兵天将将织女抓回天宫。牛郎急忙披上牛皮,挑着儿女来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织女时,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金簪,在空中一划,二人之间顿时出现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

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每逢七月七日,便有无数的喜鹊在天河两岸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此相会。

据杜汉华介绍,“牛郎、织女”的名称,目前可见的最早出处为《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从这首诗歌可以看出,西周以前,人们眼中的牛郎织女只是天上的两颗星,虽然把它们人格化了,但还没成为传说故事,看不出它们之间发生了爱情。到了秦汉时期,牵牛星织女星在人间有了重要的地位。

刘邦建立都城长安时,仿照天上的星辰来建设自己的宫殿,把牵牛星、织女星的石人塑像也建到了自己的宫苑之中。“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

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附会了爱情故事。东汉时期的牛郎织女已具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已经有了爱情的因素,并且已有鹊桥相会的故事。

只是故事情节还比较简单。魏晋时期牛郎织女已经成为了夫妇。

南朝梁殷芸的《小说》中较完整地描述了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情景,产生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大致梗概。但那时的牛郎织女,仍然都只是天上的神仙夫妇而已,与后来的牛郎织女“人神恋爱”,区别甚大。

到了唐宋时期,“牛郎织女”开始有了“人神恋爱”的要素,明清以后,才有了流传到现在的牛郎织女比较完整的传说故事。 牛郎织女传说中的银河是汉水 杜汉华告诉记者,根据他的研究,牛郎织女传说中天上的银河,其实对应的就是人间的汉水。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早在7000年前的。

下一篇
佩玉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