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式的标题

1.小标题式作文例文帮我找小标题作文

剪不断,理还乱 我曾放开心扉,在绿树旁奔跑;我曾蕴意怀愁,在竹林下哭泣。

今天我又看到了李煜的愁丝,我细细地翻开诗词,我细细地阅读史书。李煜是“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在那雕栏玉砌之中,他与小周后饮酒赋诗,颇有桃艳之色,然而今日他却被锁在深楼之中,只叹“梧桐寂寞深院锁清秋”,终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死了,清秋依旧,我只惋惜,为什么他不尝试着舍弃富贵,去做乡间竹林中的骚人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柏树茂盛繁密,我飞上树梢,在清明的空气中,闻到了英雄的气息。

他是卧龙,身居山林之间,也很清高。但是后来他离开了,去了战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很快乐,因为他帮助了朋友,帮助了那个三顾茅庐以真情把他请出了山的人。他在战争之中,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终于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美名。

位置的正确与他的坚守位置,让他在阳光中感受到快乐。 今日葬花侬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 迎面是风,那风像是利剑深深地插入心中,很凄凉。

黛玉满眼泪珠,独自坐在小亭中,她在望,望什么?望山,望云,望母亲。这是个陌生的地方,到处是陌生的人,她在迷惘中已过了好几年。

是的,她选择去葬花,日日销愁于泥土中,一边流着泪,一边念着《葬花词》。她最终只是魂归西天,潇湘馆依旧在。

位置的偏斜,在这里,却有大块大块的冰往下掉,那稚嫩的双肩岂能顶得住?泪珠如泉涌,是愁是悲的化身。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临黑云压城之势,穿梭在兵戈铁甲之中,终于战胜了割据的“英雄”。

他知人善任,他心怀大海,他机智多谋。今日的“贞观之治”显示了他的功绩。

然而殿堂之中,有魏征的谏言,谏言像剑,直射心胸;谏言像风,刺骨寒痛。然而他只是微微一笑,胸怀大志,包容了,也吸收了。

他求贤若渴,总是能让他人的智慧尽情地发挥。魏征故去,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找准了位置,并在位置上充分发挥潜能,其乐无穷。 快乐?悲伤? 晚风轻拂让人醉。

我放下书,望着眼前这个世界,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有泉……它太诱人了,在这个位置上,只能感到由衷的欣喜。 有人说得好,“快乐是一天,悲伤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过一天呢?”我不再迷惘,我要在自己的位置上演绎人生最美的故事,让苦难中总有快乐相随。

2.诗歌形式的日记标语

分担风雨,无助得帮助;

分享阳光,雨季有晴天.

共享阳光与欢乐,分担风雨和忧愁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生命在于歌唱,快乐在于分享.

分享,是心与心的交换!

分享,是情与情的传递!

分担,分享

请致以最深的温柔,

融化最深的烦忧;

请致以最宽阔的海水,

滋润最干涸的土地;

请致以最动人的文字,

安慰你最关怀的人;

即使,

你的身边尚有春雪未化,

但,

有我的注视,

必会赢得生命的恩赐.

3.诗歌 类别 诗歌的题目 作者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按照不同的标准,诗歌有不同的分类。这里笔者着重介绍按以题材为主划分的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借景抒情诗。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来表现感情。具体到诗歌中,有因情造境和见景生情两种形式。

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一类诗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伤春伤别诗。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故里的无穷思念。

山水田园诗。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蹈情怀。

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即事感怀诗。指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往往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边塞征战诗。诗人或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或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思妇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或以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取胜,或以深邃绵密的哲理流传千古。

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借以表达自己光辉峻洁的品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往往有不少独得之作。

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主要题材。

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4.诗歌标题作用有什么作用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李约的《观祈雨》说明诗的内容是观看祈雨的感慨。因此,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某种情感,或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甚至是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

有很多的诗歌是没有标题的,如帕斯捷尔纳克的一些诗,没有题目地甚至有些孤零零地立在书页之中。这不妨碍阅读,只是提起时略有些麻烦。

有的诗歌作品干脆就把头一句作为标题,比如阿赫玛托娃的一些诗,采用“□□□□□……”的形式。到了麦芒那里,第一句不仅做了标题,干脆用“……”直接连接到第二句。

有的诗就叫“无题”,如李商隐。有的诗就叫“诗”,如奥哈拉。

这上面的四种,都是非常方便的标题方式,如作曲中的无标题音乐。音乐是抽象的,而诗歌的无标题并非为了抽象。前面说的方便是一种。还有就是取消了理解的某种中心或核心,或者是理解的钥匙或门径。这或许是更负责的办法。

有的标题就是体式,如十四行,如词牌,起源时尚有表意之用,到后来只是一种标志。近年使用词牌者,如林木、马骅、廖伟棠、臧棣等,有表意的意思在内,但更多是使用了名称,如木朵所言之借用。其实,这是对语言的一种发展。

而标题诗歌,不仅是标志,更多的是体现作者的意图。如送人,如主要描写对象,如主题,等等。功能性的……表意的……启示的……

有些标题,如“长恨歌”等,则有“使事”的意味。这和后现代诗歌技术有些贴边了,或者是对“用典”的一种泛文化的呼应。而有的,则是一种意境的铺垫——这在很多雅歌中可以见到。

5.谁能帮我出10个以上的诗歌题目

1 塞下曲 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出塞 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注]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结束:装束打扮。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但两首诗用以表现将士豪情的内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不同。(4分)(2)这两首诗在任务外貌和场面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透露出任务的精神风貌。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4分)2 江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4分)4 [双调] 沉醉东风白朴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补注:忘机友:古人称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傲杀:傲视(1)曲中刻画的烟波钓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4分)(2)开头两句和“点秋江白鹭沙鸥”句,皆为景物描写,试析其对刻画烟波钓叟这个艺术形象有何作用。(4分)5 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

(3分)(2)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5分)6 凤栖梧 无名氏①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

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

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注:①《全宋词》将其编为无名氏词。

(1)本词上阕在写景上具有怎样一些特点?(2分)(2)上下两阕表达了作者怎样一些情怀?结合有关词句,简要且合理地分析。(4分)7 蝶恋花苏 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3分)答:(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做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5分)答:8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1)这首曲中“花依旧,人比黄花瘦”是借用了 朝词人 《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

(2分)(2)曲题为“对菊自叹”,作者在曲中感叹自己什么?(2分)(3)这首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4分)9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①(其五)[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②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注:○1此诗是绍熙三年(1192)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2赚:骗。

(1)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3分答:(2)有人认为三四两句在承接二句解释悬念后,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有人认为诗歌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

你赞同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4分答:10. 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

6.小学的诗歌的题目和作者

1、《笑》

林徽音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2、《等你,在雨中》

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3、《星》

废名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4、《一位小学生的诗》

董歌

爸爸在北极

妈妈在南极

我就做那一根直线

两点相交,最短距离

让相思不老,我为你写诗

男生在左边

女生在右边

我就做那一道定理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让友谊不老,我为你写诗

光明在天上

黑暗在地下

我就做那暗物质

不被发现,不为人知

让生命常青,我为你写诗

希望在未来

幸福在今天

我就做那核原子

两情相悦,头脑裂变

让生活创新,我为你写诗

5、《小学生唱》

凌迪

唱才六岁,

就读于某小学一年级

自入学那天起,

一只沉甸甸的书包

攀上他弱小的双肩

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每天早上六点,

就被那只大嗓门的闹钟

从香喷喷的梦中喊醒

睡眼惺忪地,

又被一串急促的课前铃声

连拉带扯拽进了校门

放学了,

吹胡子瞪眼睛的作业穷追不舍

逼得他无处藏身

有几次深夜里,他还一边打着盹

一边与大脑袋的问号扳手劲呢

对于六岁的唱,

去窗外的草地

与蜻蜓捉捉迷藏

是多么弥足珍贵的事啊

望着他日渐消瘦的小脸

又是心疼

又是无奈的叹息……

7.问:诗的题目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送别诗,一句一景,一景一情。首句“扬子江头杨柳春”,绘春意盎然之美景,隐含内心的喜悦之情。“扬子江头”是地点,“春”是时间,“杨柳”是眼前景。在春和景明的日子,伫立扬子江头,放眼望去,但见杨柳青青,婷婷袅袅,柳丝轻拂,婀娜多姿。于杨柳柔情万千的风姿中,自可想见诗人的欣喜、留恋之情。

次句“杨花愁杀渡江人”,绘杨花零乱飘飞的迷蒙之景,言离别在即的愁情。“杨花”是状物绘景,“渡江人”扣题写别,“愁杀”是抒写愁情。承首句所见青青柳丝随风飘摇,自然过渡到写杨花。因风而起的杨花零乱飘飞,烟蒙迷漫,触动了诗人与友人缭乱的离绪。沐浴骀荡的春风,玩赏着江头柳色,诗人陡生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因为诗人虽知千万缕嫩绿的杨柳轻拂,千万朵雪白的杨花飘舞确是难得一见的美景,怎奈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自己面临着与友人的分别时刻,愁绪禁不住涌上心头。

第三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写晚风吹送“愁杀行客儿”的笛音,引起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送友人过了扬子江,在长亭话别,不觉天已近黑,触景生情,离愁倍增,难舍难分。

诗笔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直写分别情景。驿亭饯别,酒酣情浓,江风吹送凄清幽怨的笛曲。宾主耳接神驰,寂然相对,愁思萦绕,随风飘荡。宾主沉浸在这离笛声中,意犹未尽之时,天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双方不由自主地倒抽了一口凉气,一股难言的离愁滚涌心头。

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写暮色苍茫中的分别情景,表达出对朋友的祝福与慰勉之情。沉沉暮霭中,诗人与朋友不得不分手上路,各奔前程了。潇湘在南,秦在西,诗人与朋友在这扬州一别,从此天高路远,音耗难托,更不知何时再能相会。想到这里,茫茫别意,涌上心头,令人黯然销魂。两个“向”字,不仅写出彼此一步一回头,举步不前的难舍离情,更传达出朋友之间互道珍重的真诚祝福与深情慰勉之意。总之,全诗因情即景,见景生情,景美而情悲,富有无限韵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