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则翻译论语今译2 孔子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 2.论语十则 译文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小阳690710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 3.【七月《诗经幽风》求原文和翻译】诗经·幽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译文: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十一月北风哗哗响,十二月寒气冷飕飕.粗布衣裳都没有,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正月里修好锄和耙,二月里举足到田头.老婆孩子莫忘记,晌午送饭村南头.监工的田官乐悠悠.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三春太阳暖洋洋,黄莺儿欢唱在枝头.姑娘们手挽深竹篮,沿着小路向前走,采下了片片桑叶嫩又柔.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采蒿人多似水流.姑娘不禁暗悲愁,怕公子把人抢了走.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八月里芦花满汀洲.三月里桑树要整枝,拿起刀锯和斧头.除掉高枝与长条,轻采柔桑片片收.七月里伯劳成对鸣,八月里纺纱织布不停手.染成黑色染成黄,我染的大红颜色最艳秀,为那公子制衣缝又绣.四月里草药远志穗儿抽,五月里知了声声叫不休.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十一月里打狗獾,猎得狐狸取下皮,为那公子做轻裘.十二月农闲人欢聚,继续练武耍戈矛.留下小猪自家吃,大猪公家去享受.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七月里蟋蟀鸣郊野,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九月里它怕冷躲门后,十月里它藏到床下不再走.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干完关照妻和子:不久新年逢岁首.进入屋里歇个够.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八月里齐把枣子打,十月里又将稻谷收.新米新谷酿春酒,好给老爷去做寿.七月里好瓜吃在口,八月里葫芦摘在手,九月里苎麻种子留.多采苦菜多砍柴,养活自己忙不够.九月里筑好打谷场,十月里喜把庄稼收.小米高粱和谷子,粟麻小麦加大豆.唉呀我们种田人,庄稼活儿没尽头,又为公家宫室修.白天野外割茅草,夜里搓绳忙不休.急忙上房盖屋顶,春要播种到田畴.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韭菜羔羊供案头.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里清扫场地把谷收.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争献酬.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杯儿举过头.高声齐祝万年寿。 4.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翻译一下 回答必采纳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 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 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 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5.大学语文论语十则译文全部第1则——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2则——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第3则——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第4则——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勾结而不与人合群。 第5则——子夏问到:“(《诗经》上说)漂亮的脸笑的美啊,美丽的眼黑白多分明啊,洁白的脂粉,更把她装扮的楚楚动人啊。'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像绘画一样)先绘上彩色,再用白色修饰。”子夏(有所悟的)说:“学礼要放在仁义后边是吗?” 子夏呀,你真是能起发我的意志啊。作诗的人,语言表现的很不起眼,可是他的寓意深远。善于讲诗的人,能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而不拘泥于文字的细枝末节,象你这样聪明颖悟的人,才可以一起谈论诗呀。 第6则——富有并且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君子离开仁,怎么成名?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里违背仁的,忙乱中一定是这样,颠沛中一定是这样。” 第7则——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第8则——孔子说:“把追求道作为做人的志向,把品德作为做人的根据,把仁作为做人的依托,把才艺作为在世间活动的资本。” 第9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这是因为士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以仁爱为己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死亡之后方才停止努力,这不是道路遥远吗?” 第10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事呢?” 6.求 诗经 赏析 翻译《诗经·卫风·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 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 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 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 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 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 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 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 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 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 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国风·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 7.求古文翻译《诗经`黎离》楼上各位不要复制的太明显~~我来说说~ 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虑;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企望。 这是流浪者之歌,他一边流浪,一边唱出心中的忧虑。何以忧虑我们不得而知,但绝不是为了琐事而忧。 为什么太阳发光? 为什么星星闪亮? 为什么天空下雨? 为什么有人生来是王子有人确是乞丐? 一想到这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让人悲哀感叹。 真正深刻的悲哀和忧郁,总是同一些虚幻的问题相联系,并且永远无法解决。 哎,古人的思考可以持续到现在啊~~ 8.求诗经白话译文,谢谢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1]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2]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3]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4]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旗十乘,大糦是承。[5]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6]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7]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8] 【注释】: [1]玄鸟:燕子。可能是商的图腾。传说有娀氏女简狄吞燕卵生了商的始祖契。宅:住在。芒芒:大貌。 [2]古帝:上帝,昊天。正域:正其封疆。 [3]方命厥后:遍告诸侯。九有:九州。 [4]殆:怠。 [5]糦:酒食。 [6]肇:始,开。域:有。 [7]假:至。 [8]景员维河:四面皆河。景,广,东西为广;员,运,南北为运。何:荷。 【分析】: 殷商后代祀殷高宗。 《玄鸟》宋国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兴殷商,国泰民安,四方来朝,表现出热烈庄重的祭祀氛围和虔诚的祝愿。《玄鸟》以简炼的笔墨勾画殷商史事,史笔而有神话,处处不忘受命,正见其殷人是“率民以事神”。然而,诗又塑造 了一个人神合一的英雄,“武王靡不胜”,表现了人的力量。 找不到完整的翻译,我也不敢随便翻译. 9.高二论语十则翻译论语全文翻译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 10.诗经《蒹葭 》翻译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凝结成白霜.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河水的那一边.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央.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那河水的岸边上.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高地上.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消尽.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就在那水边.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险阻多弯曲.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