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派诗歌派别详解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代表诗人: 胡适 刘半农 沈尹默 俞平伯 康白情 刘大白 文学研究会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著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它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 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编辑丛书外﹐还组织成立了“读书会”.“读书会”设中国文学组﹑英国文学组﹑俄国文学组﹑日本文学组(以上按国别分组)﹑小说组﹑诗歌组﹑戏剧文学组﹑批评文学组(以上按文学类别分组).规定凡文学研究会会员均须加入读书会.这对提高会员文学素养和创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后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自第12卷第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号止﹐不计号外﹐共出132期);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编辑的两种﹐上海《文学旬刊》自1921年5月作为《时事新报》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第81期改名《文学》﹐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学周报》﹐始脱离《时事新报》单独发行.北京《文学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诗》月刊(1922至1923年﹐共7期)等刊物.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并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员抽象强调“善”和“真”;有的虽然提倡“血和泪的文学”﹐但在反对藉文学“阐道翼教”封建观念的同时﹐却又承认“作者无所为而作﹐读者无所为而读”的“非功利”的观点.另一些成员则比较明确地鼓吹进步文学的主张﹐提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在被迫害的国度里”﹐作家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由于当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著自然主义的成分. 文学研究会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他们的目的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半是为了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后来的苏联)﹑法国﹑北欧及东欧诸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莫泊桑﹑罗曼‧罗兰﹑易卜生﹑显克维奇﹑阿尔志跋绥夫﹑安特莱夫﹑拜伦﹑泰戈尔﹑安徒生﹑萧伯纳﹑王尔德等人的作品.该会会刊《小说月报》出过“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等特号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出过“泰戈尔号”﹑“拜伦号”﹑“安徒生号”等专辑﹐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带有著作工会色彩﹐它宣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 2.有哪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 3.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有哪些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如下: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1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____罗隐《蜂》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3.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14.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6.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____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1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1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____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 1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2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陆游《游山西村》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6.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2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杜甫《望岳》 2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关于美好生活的诗歌我喜欢淡淡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一种忧郁?我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我是否快乐。 我只是喜欢淡淡的感觉 我喜欢看枝头那淡淡的嫩绿 它是生命的象征、它是春天的使者,淡淡的一抹胜过喧嚣的姹紫 我追求淡淡的友谊 是朋友,也不必常相见,偶尔电话中的一句:“你好吗?” 淡淡的问候此时就象发了芽的思念一样蔓延开来,一缕温情溢满你的心头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殊不知一个“淡”字就包含了多少的真诚与默契 爱也要淡淡的 还有那种淡淡的微笑喜欢淡淡的水,渴极了,白开水最能解渴 它让女人更温柔娇羞,让男人更成熟大度 它让孩子更天真美丽 淡淡一点的裙衫很俏 淡淡的 而现在 因为在淡淡的想你 所以才有了这些淡淡的文字…… 一切都是淡淡的 只是那么淡淡一点的 过去,现在与未来, 人生的画卷轻轻地描绘 落下的泪和展开的笑 都用那淡淡的笔画 走在人群中,总有那么些女孩让人不断回首 没有红装绿裹的耀眼,风中飘逸的蓝衫紫裙 只有一身的青春和一派的清纯 淡淡一点的微笑很醇 当孩子见到陌生人,总会藏到大人的背后,然后悄悄地露出半边脸 淡淡的笑意,很自然地从眼中从嘴角流露出来 少年将散着淡淡一束芳香的玫瑰送到少女手中时,他已经装满了少女的心 淡淡一点的天空很高 没有朵朵云彩,没有蓝得逼眼的鲜亮,只是淡淡的 灰中有蓝,蓝中含灰 那缭绕着的,淡淡的炊烟 喜欢低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 淡淡乡愁…… 一个人,就一个人静静地 将自己融化在袅袅的清香和悠扬的音乐中,翻开旧日的像册,打开尘封的回忆 回忆着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你 这“淡淡”之中又引出多少的感慨万分,多少的幽怨无奈 淡淡的,总是那么让人难忘…… 5.描写田园诗派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杜牧《江南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孟浩然《过故人庄》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 王建《雨过山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陆游《游山西村》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 白朴《天净沙·秋》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高鼎《村居》 6.含人生哲理性的古诗不是一非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于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海上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有哪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一)观祈雨(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二)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样的诗很多不逐一列举了以上仅作参考。 更多含有哲理的诗: (一)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 (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二)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三)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