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秦的诗歌体裁

1.秦至清末,中国文学体裁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刚看完中国古代文学史,让我试论之

先秦的文学样式-- 1、诗歌,而且是杂言诗,以诗经为代表。

2、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哲学散文,分别以 左传 和 庄子、孟子 为代表。

3、楚辞,以离骚为代表。

秦汉新兴样式-- 1、汉赋,而且是大型辞赋,以司马相如、杨雄为代表。

2、五言诗,首先出自东汉班固的‘咏史诗’。建安时期‘古诗十九首’使五言诗达到极高水平。整个秦汉时代七言诗都没有成熟,但有零星的七言诗句。

3、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代新兴样式--

1、抒情小赋,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文人诗歌全面兴起,五言诗为此时中国文学的正宗,七言诗得到成熟。三曹、陶渊明、二谢、鲍照等都是重要诗人。

3、小说的雏形--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出现。‘世说新语’‘搜神记 ’为各自代表。

4、补充一下,虽然都是诗、赋等等传统样式,但是有重要的历史动向--向着格律化、骈化、雅化的方向前进,所以该时期,骈文极盛,所有文体几乎都是骈文,并风行隋唐几百年文坛,直至清末仍有人写。而沈约等人的声律论、齐梁宫廷艳体诗、南朝民歌等体式为诗歌的格律形式成熟打下基础,为唐代近体诗的完善作了重要探索。

隋唐五代新兴样式---

1、近体诗,五言七言律诗的格律规则定型,不同体式也极多,绝句、古诗、歌行、杂言、排律等等,唐诗为中国诗歌鼎盛。

2、成熟的文人小说体式出现--唐代传奇‘莺莺传’‘李娃传’‘柳毅传’等。

3、说唱文学的出现,唐代民间的通俗艺术形式很发达,有几种艺术形式,比如‘转变’‘说话’‘讲经’等,又说又唱,他们的底本,就是一种初步的通俗文学小说,可以说是后世白话通俗小说之鼻祖。 ‘转变’的底本叫变文,‘说话’的底本叫话本,‘讲经’叫讲经文。

4、词的初步阶段-- 叫做‘曲子词’。开始时是中原音乐和胡乐结合后产生的‘燕乐’的歌词, 后来文人开始按曲谱填词,就成了文学样式, 唐代填词者以温庭筠为最著名。 五代时,李煜词最著名。

宋代金代新兴样式 ----

1、苏东坡、辛弃疾开创词的豪放一派。

2、通俗文学‘说话’的底本‘话本’小说可以说是比唐代更加盛行。

3、元曲的酝育, 主要指北方少数民族乐曲进入中原,产生所谓‘北曲’,是元曲的声律基础。

4、戏曲的初步, 宋代杂剧、金代‘诸宫调’, 何以上的北曲关系很大

元代新兴样式----

1、散曲,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的散曲

2、戏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为顶峰。说明--散曲和杂剧合称为元曲。许多人同时从事两者的创作

3、长篇通俗白话小说出现--元末三国、水浒

明清---- 没有什么前代没有的样式,但是水平提高,比如明清戏曲叫传奇,汤显祖 ‘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为百世不易之杰作。白话长篇‘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 ’。

最后,说一下,文学样式---诗歌、赋、小说、散文、讲唱、词、曲、戏剧等,已经出现就基本流传下来,尽管体式及成就有各个时代地不同。

2.乐府诗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体裁

汉代乐府诗 定义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

魏晋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3.乐府诗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体裁

汉代乐府诗 定义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

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

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 魏晋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

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

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

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

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

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

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

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4.先秦代表文学体裁

先秦文学

神话 《尚书》 《诗经》 古谣谚 楚辞 先秦散文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先秦寓言、

先秦文学:

先秦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先秦指远古到秦统一前;狭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以前,文学作品遗留下来的不多,现存作品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此,先秦文学作品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春秋以前,文学主要有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有诗歌和散文。诗歌有《诗经》和楚辞,散文有《论语》等诸子散文和《春秋》等历史散文。

先秦文学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5.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裁及格律特点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

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

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

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

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

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

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

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

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

诗一样。(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本文只谈律绝)

具体的请看下面的网页,应该有你要的知识:)

6.按体裁分类的诗歌有哪些

琵琶行,作者: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sì),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阿房(ē páng)宫赋,作者: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掠,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蜀道难,作者:李白。 噫吁嘑(yī xū h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海潮,作者: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上一篇
语兮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