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殷武翻译与赏析】译文 殷王武丁神勇英武,是他兴师讨伐荆楚.王师深入敌方险阻,众多楚兵全被俘虏.扫荡荆楚统治领土,成汤子孙功业建树. 你这偏僻之地荆楚,长久居住中国南方.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王.殷王实为天下之长. 上帝命令诸侯注意,建都大禹治水之地.每年按时来朝来祭,不受责备不受鄙夷,好好去把农业管理. 上帝命令殷王监视,下方人民恭谨从事.赏不越级罚不滥施,人人不敢怠慢度日.君王命令下达诸侯,四方封国有福享受. 殷商都城富丽堂皇,它是天下四方榜样.武丁有着赫赫声名,他的威灵光辉鲜明.既享长寿又得康宁,是他保佑我们后人. 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把它砍断把它远搬,削枝刨皮加工完善.长长松木制成方椽,楹柱排列粗壮溜圆.寝庙落成神灵安恬.【鉴赏】《殷武》一,是《商颂》的最后一篇,也是《诗经》三百零五篇的最后一篇,《毛诗序》所作题解为“祀高宗也”,谓其为商人祭祀歌颂殷高宗武丁之诗.但魏源本三家诗之说,云:“春秋僖四年,公会齐侯、宋公伐楚,此诗与《鲁颂》‘荆舒是惩’,皆侈召陵攘楚之伐,同时同事同词,故宋襄公作颂以美其父(桓公).”(《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以为“魏说为此诗定论,毛序之伪,不足辨也”.然吴闿生《诗义会通》云:“考《商颂》五篇,皆盛德之事,非宋之所宜有,且其诗有‘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命于下国,封建厥福’等语,此复非诸侯之事,是序说无可疑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也指出:“或疑商时无楚,……殊不知《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楚即南荆也.……又况《易》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与此诗‘深入其阻’者合.鬼方,楚属国也.”其辨甚核,当从之. 殷高宗作为成汤之后的一代中兴之主,《史记·殷本纪》载有他的业绩:“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亦作傅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武丁修政行德,天下成驩(欢),殷道复兴.” 这首《殷武》诗的主旨,就在于通过高宗寝庙落成举行的祭典,极力颂扬殷高宗继承成汤的事业所建树的中兴业绩. 全诗共六章,一、四、五章章六句,二、六章章七句,三章五句.前五章写殷高宗武丁中兴之事,最后一章写高宗寝庙落成的情景. 这首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各章都有它描写的侧重点.第一章言武丁伐楚之功.“挞彼殷武,奋伐荆楚”二句,表现了武丁对楚用兵的勇猛神速.“罙(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写出武丁的军队是在突破险阻中取得节节胜利.“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特别点明武丁之所以能征服荆楚之地,那是因为他是成汤的后世子孙,理应有所作为.第二章写武丁对荆楚的训诫.“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向)”二句,从荆楚所处的地理位置,指出它理应俯首听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是以成汤征服氐、羌的先例来告诫荆楚归服,可谓是“刚柔并举”.第三章只有五句,可能有脱文,是写四方诸侯来朝.说殷武丁秉承“天命”统治诸侯,因之诸侯入国朝见天子、在封地勤治农事,都是他们应尽的职守.第四章,进一步申述武丁是受“天命”的中兴之主,人民百姓只能安分守己,按商朝的政令行动.第五章,写商朝的国都西亳地处中心地带的盛况,这里曾是中兴之主殷武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地方,故特别用“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两句诗来渲染它,而武丁在位长达五十九年,说他“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并不过分.末章描写修建高宗寝庙的情景,用“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两句诗作比兴,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有象征意义,象征殷武丁的中兴业绩垂之不朽. 这首诗在用韵上也有其特色.第一章句句用韵,“武”、“楚”、“阻”、“旅”、“所”、“绪”同叶鱼部韵;第二章除“维女荆楚”一句不用韵,其余句句用韵,“乡”、“汤”、“羌”、“享”、“王”、“常”同叶阳部韵;第三章句句用韵,“辟”、“绩”、“辟”、“适(谪)”、“解(懈)”是锡支通韵;第四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监”、“严”、“滥”、“遑”是谈阳合韵,“国”、“福”叶职部韵;第五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翼”、“极”叶职部韵,“声”、“灵”、“宁”、“生”叶耕部韵;最后一章句句用韵,“山”、“丸”、“迁”、“虔”、“梃”、“闲”、“安”叶元部韵.由于末章用元韵一韵到底,颇能渲染出宗庙落成的喜庆气氛.。 2.诗经 殷武 翻译与赏析译文 殷王武丁神勇英武,是他兴师讨伐荆楚。 王师深入敌方险阻,众多楚兵全被俘虏。扫荡荆楚统治领土,成汤子孙功业建树。 你这偏僻之地荆楚,长久居住中国南方。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王。 殷王实为天下之长。 上帝命令诸侯注意,建都大禹治水之地。 每年按时来朝来祭,不受责备不受鄙夷,好好去把农业管理。 上帝命令殷王监视,下方人民恭谨从事。 赏不越级罚不滥施,人人不敢怠慢度日。君王命令下达诸侯,四方封国有福享受。 殷商都城富丽堂皇,它是天下四方榜样。武丁有着赫赫声名,他的威灵光辉鲜明。 既享长寿又得康宁,是他保佑我们后人。 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 把它砍断把它远搬,削枝刨皮加工完善。长长松木制成方椽,楹柱排列粗壮溜圆。 寝庙落成神灵安恬。【鉴赏】《殷武》一,是《商颂》的最后一篇,也是《诗经》三百零五篇的最后一篇,《毛诗序》所作题解为“祀高宗也”,谓其为商人祭祀歌颂殷高宗武丁之诗。 但魏源本三家诗之说,云:“春秋僖四年,公会齐侯、宋公伐楚,此诗与《鲁颂》‘荆舒是惩’,皆侈召陵攘楚之伐,同时同事同词,故宋襄公作颂以美其父(桓公)。”(《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以为“魏说为此诗定论,毛序之伪,不足辨也”。 然吴闿生《诗义会通》云:“考《商颂》五篇,皆盛德之事,非宋之所宜有,且其诗有‘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命于下国,封建厥福’等语,此复非诸侯之事,是序说无可疑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也指出:“或疑商时无楚,……殊不知《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楚即南荆也。 ……又况《易》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与此诗‘深入其阻’者合。鬼方,楚属国也。” 其辨甚核,当从之。 殷高宗作为成汤之后的一代中兴之主,《史记·殷本纪》载有他的业绩:“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 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 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亦作傅岩)中。 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 ’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 ’武丁修政行德,天下成驩(欢),殷道复兴。” 这首《殷武》诗的主旨,就在于通过高宗寝庙落成举行的祭典,极力颂扬殷高宗继承成汤的事业所建树的中兴业绩。 全诗共六章,一、四、五章章六句,二、六章章七句,三章五句。前五章写殷高宗武丁中兴之事,最后一章写高宗寝庙落成的情景。 这首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各章都有它描写的侧重点。第一章言武丁伐楚之功。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二句,表现了武丁对楚用兵的勇猛神速。“罙(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写出武丁的军队是在突破险阻中取得节节胜利。 “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特别点明武丁之所以能征服荆楚之地,那是因为他是成汤的后世子孙,理应有所作为。第二章写武丁对荆楚的训诫。 “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向)”二句,从荆楚所处的地理位置,指出它理应俯首听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 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是以成汤征服氐、羌的先例来告诫荆楚归服,可谓是“刚柔并举”。 第三章只有五句,可能有脱文,是写四方诸侯来朝。说殷武丁秉承“天命”统治诸侯,因之诸侯入国朝见天子、在封地勤治农事,都是他们应尽的职守。 第四章,进一步申述武丁是受“天命”的中兴之主,人民百姓只能安分守己,按商朝的政令行动。第五章,写商朝的国都西亳地处中心地带的盛况,这里曾是中兴之主殷武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地方,故特别用“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两句诗来渲染它,而武丁在位长达五十九年,说他“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并不过分。 末章描写修建高宗寝庙的情景,用“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两句诗作比兴,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有象征意义,象征殷武丁的中兴业绩垂之不朽。 这首诗在用韵上也有其特色。 第一章句句用韵,“武”、“楚”、“阻”、“旅”、“所”、“绪”同叶鱼部韵;第二章除“维女荆楚”一句不用韵,其余句句用韵,“乡”、“汤”、“羌”、“享”、“王”、“常”同叶阳部韵;第三章句句用韵,“辟”、“绩”、“辟”、“适(谪)”、“解(懈)”是锡支通韵;第四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监”、“严”、“滥”、“遑”是谈阳合韵,“国”、“福”叶职部韵;第五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翼”、“极”叶职部韵,“声”、“灵”、“宁”、“生”叶耕部韵;最后一章句句用韵,“山”、“丸”、“迁”、“虔”、“梃”、“闲”、“安”叶元部韵。由于末章用元韵一韵到底,颇能渲染出宗庙落成的喜庆气氛。 3.诗经中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昔有成汤,自彼氐羌“: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 此句出自《诗经》中的《殷武》一篇。 原文 挞彼殷武, 奋伐荆楚。 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 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殷武》,《诗经·商颂》篇名。 是一首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商颂》最后一篇,也是《诗经》最后一篇。 诗写汤孙殷高宗伐荆楚武功,并臣服各地诸侯。旧说以为祀高宗,可供参考。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诗经中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昔有成汤,自彼氐羌“: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 此句出自《诗经》中的《殷武》一篇。 原文 挞彼殷武, 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殷武》,《诗经·商颂》篇名。是一首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商颂》最后一篇,也是《诗经》最后一篇。诗写汤孙殷高宗伐荆楚武功,并臣服各地诸侯。旧说以为祀高宗,可供参考。《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5.诗经内有没有描写武丁时期的诗《诗经·商颂·殷武》中提到过,但甲骨文中未有,是否征伐过,尚需。 发现祖甲以后有什么大的异样呀,国家还是那个国家,也许不能和武丁时相比,但整体.在商代之前期,其统治状况有起有落,其都城位置亦移徙无定。据载,在第十九王盘庚之前,国家凡“五盛五衰”,都城凡“六迁”。 到了盘庚即位时,才把都城迁到殷(古称“北蒙”)。[1]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的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 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魏有了相当成就。 [2] 殷商后期由于武丁的前两代商王小辛和小乙统治无方,商王朝的统治一度衰微。据说,武丁即位以后,决心使商王朝的统治强盛起来,可是,却没有得到有才能的人为辅佐。 于是,在三年的时间里,武丁对于政事不闻不问,一切政务都由冢宰决定,而自己则在暗地里观察国家的风气。 6.诗经 雄雉 翻译与赏析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注释 ①雉(Zhi):野鸡。②泄泄:慢慢飞的样子。③诒:同“贻', 遗留、伊:语气助同,没有实义。阻:隔离。④展:诚实。⑤云:语 气助词,没有实义。 ⑥百:全部,所有。⑦忮(zhi):嫉妒。求:贪心。⑧臧:善,好。 译文 雄野鸡飞向远方, 缓缓扇动花翅膀。 我心怀念远行人, 阻隔独自守空房。 雄野鸡飞向远方, 四处响起叫欢唱。 诚实可爱的亲人, 思念悲苦我的心。 遥望大阳和月亮, 思念悠悠天地长。 路途漫漫多遥远, 何时才能返故乡。 君子老爷多又多, 不知什么是德行。 不去害人不贪婪, 为何没有好结果。 赏析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夫君人,死是夫君鬼。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循着这条既定的轨迹往前走,走得惯了,成了传统,成了心理习惯,就不会再去想东想西,而是安于现状,习惯成自然。 我们现在常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正如没有灵魂的肉体,注定要死亡。或名存实亡。这不过是今天的观念。我们很难设想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人们是怎么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 其实,事情完全可以颠倒过来:没有爱情也可以结婚成家,也就是先结婚后恋爱,这样的关系或许更加稳定。结婚按照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进行,新郎新娘未曾谋面就进了洞房,没有任何挑选和商讨的余地。两人朝夕相处,耳鬓厮摩,不断磨合,渐入佳境,产生出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恋情来。 考虑到这样的实际生存状态,完全可以说,前代流传下来的征夫怨妇表达思念的歌,便是一类特殊的情诗。先人们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特殊的依恋之情。 特殊就特殊在它不似纯情的少男少女的恋情。少年不识愁知味,天真烂漫确乎可贵可爱,但却少了几分厚度和深度,难以经得起生活中的坎坷、甚至油盐柴米的琐碎的考验。浪漫天真的激情消退之后,便是赤裸直露的生活现实,反差强烈得让人难以接受。征夫怨妇的恋情,恰好把这个过程颠倒了过来。经历过坎坷波折、琐屑沉闷、平淡无奇之后,才发现由此产生的依恋竟会强烈地爆发出来。朝夕相处的体验,为思念中的想象提供了无数的触媒和内涵,因此坚实而厚重。分别越久,思念和想象就越强烈, 也越加确信情感和心灵的归依。 这样来读征夫怨妇的诗,可能就进入了其境界。 7.诗经中《颂》的第一篇是什么《颂》就是祭祀颂歌。 《颂》分三类,一是《商颂》,一是《周颂》,一是《鲁颂》。《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五篇,即《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是殷商初期一次大的祭祀仪式,在歌唱了商民的祖先契后,歌者颂扬了成汤继承契的思想与行为,南下征伐荆楚之地。在《长发》中,征伐荆楚应是成汤王的一次较远、较大的战争,尔后便天下太平,众国来贺。 歌者在意的不仅是歌颂成汤王的功绩,他主要歌颂的还有商国立下的很多规矩、规则,成为各小邦国效法的榜样。成汤王在推翻了夏桀后,在伊尹的帮助下,制定了很多治国原理和规则,在平定战乱后,便推广了这些规则,使得所有臣服于殷商的诸侯小邦国也得以改进。 所以颂中说:“稼穑匪懈”,就是明显地推广农业种植。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其实在此时已经开始,只不过成汤王是小规模分封,没有象周武王、周成王那样大规模分封。 如果没有成汤王的分封建立诸侯邦国,那么历史发展到周武王时期,人们也就不可能大规模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封建立诸侯邦国是大国统治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经验。 整个《周颂》,如果连起来看的话,是在一个祭祀仪式上所有的颂歌。开始的《清庙》,即是周成王率领百官在宗庙祭祀周文王,颂唱清静纯洁的宗庙。 然后《维天之命》是周成王歌颂上天的美好,第三首《维清》则是周成王歌颂文王之德的,第四首《烈文》还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颂歌。周武王消灭商纣王后,就开始了分封建立诸侯,而武王仍把这归功于文王。 分封,是文王对所有人民的仁爱,所以歌者称颂文王是“大爱无疆”。第五首《天作》歌颂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及周文王,并从人们的投奔岐山来表现出周国的繁荣昌盛。 第六首《昊天有成命》是周成王的自我表白,说自己不敢懈怠,不敢追求安乐,希望天下太平。第七首《我将》中,周成王视文王、武王犹如活着一般,表明自己将每天侍奉、早晚侍奉,希望依靠文王、武王的威严,让周国能存在下去,能使天下安宁。 第八首《时迈》是插入一首另外的人的颂歌,想向文王、武王说明,周成王继承王位是正确的,成王也如同文王、武王一样,是可以依靠的。第九首《执竞》,又是另一人的颂歌,歌者首先回忆周武王保持争竞的武装力量,然后歌颂周武王并不单纯依靠武装力量的光明磊落的行为。 随后又歌颂成王也继承了武王的这种思想。第十首《思文》即是祭祀怀念周人的祖先后稷。 第十一首《臣工》则是颂扬众多官吏臣民共同努力于农业种植工作上。祭祀仪式由此从纪念祖先转为向祖先告白。 第十二首《噫嘻》则是歌颂周成王率领农夫千万从事于农业耕作。第十三首《丰年》是在祭祀仪式上敬酒时的一首颂歌,全歌主要是歌颂丰收,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的努力,也是天意。 因丰收而致谢上天,致谢祖先,是寄希望于来年仍有丰收。第十四首《丰年》是欢迎来宾的颂歌。 第十五首《有瞽》是乐队就座,开始序曲,唱此颂歌以示对贵客的欢迎。第十六首《潜》是在祭祀仪式的后半段贡献祭品时所唱的颂歌。 在贡献祭品中的鱼时,人们要说明这些鱼儿来自何处。这从另一方面描绘出当时渔业生产的丰富。 第十七首《雍》是周成王将亡父亡母之灵升入宗庙、附于祖宗之后的大祭祀之颂歌,这是祭祀仪式在欢迎来宾后的又一高潮。第十八首《载见》是周成王率领诸侯们充满希望来拜见去世的君王之颂歌。 第十九首《有客》是在祭祀仪式结尾时为挽留客人所唱的颂歌。第二十首《武》歌颂的对象又是文王、武王,似是向文王、武王告别之歌。 在第二十一首《闵予小子》中,周成王所强调的就是要继承人际伦理关系。第二十二首《访落》是周成王向文王、武王叙述自己心情的一首颂歌。 第二十三首《敬之》也是周成王向文王、武王叙述自己心情的一首颂歌。第二十四首《小毖》是周成王就惩管、蔡之乱一事在宗庙里向祖先的自责与告白。 第二十五首《载芟》中,歌者告诉祖先,我们在全国推行农业生产,并取得了大丰收,现在我们用丰收的果实奉献给祖先,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第二十六首《良耜》所颂唱的内容也是关于农业生产之事,是上一首的补充。 第二十七首《丝衣》是一首充满感激之情的颂歌,读后着实让人羡慕。第二十八首《酌》是周成王在祭祀时自表心迹之颂歌,把韬光养晦作为政治手段之一。 第二十九首《桓》也是周成王自表心迹之颂歌。周成王认为,天的运行有黑夜有白天,人世间的规律则是有黑暗有光明,黑暗与光明将会交替,残暴与美好也是交替出现的。 但愿美好的光明将会长久持续下去。第三十首《赍》是周成王在祖先牌位前告白,我要寻求事理,要勤奋思考,我该怎么办?这就是周成王的“绎思”。 诗经之颂篇【周颂·清庙之什】清庙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维天之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 8.诗经内有没有描写武丁时期的诗《诗经·商颂·殷武》中提到过,但甲骨文中未有,是否征伐过,尚需。发现祖甲以后有什么大的异样呀,国家还是那个国家,也许不能和武丁时相比,但整体. 在商代之前期,其统治状况有起有落,其都城位置亦移徙无定。据载,在第十九王盘庚之前,国家凡“五盛五衰”,都城凡“六迁”。到了盘庚即位时,才把都城迁到殷(古称“北蒙”)。[1]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的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魏有了相当成就。[2] 殷商后期由于武丁的前两代商王小辛和小乙统治无方,商王朝的统治一度衰微。据说,武丁即位以后,决心使商王朝的统治强盛起来,可是,却没有得到有才能的人为辅佐。于是,在三年的时间里,武丁对于政事不闻不问,一切政务都由冢宰决定,而自己则在暗地里观察国家的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