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歌行》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2.有关于向日葵的诗歌吗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重返葵乡,漫步葵湖,诗以咏葵 无花无果欠芳芬 蓬首残衣度夜深 莫笑身枯如朽木 明朝依旧送浓阴 五律 咏向日葵 特立古君子,沉吟大道旁 江山纵高鸟,箬笠挽斜阳。 秋月为谁满,菊花空自香。 平林感摇落,怀瑾一何伤。 赵红娟《葵与古诗文及信仰习俗考辨》节录 先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说起,诗中有一联名句:“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这首诗被选入了多种选注本,对“葵藿”的解释也就产生了多种歧说: 葵、藿:冬葵和豆,其花和叶都倾向太阳,杜甫用以自比。(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葵花和豆叶,复词偏义,只取葵义。 或谓藿亦倾日。(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教育出版社) 葵,葵菜。 藿,豆叶。(林庚等:《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藿,豆叶,并不向日,这是连接葵一并说的。 (季镇淮等:《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 藿,《广雅》卷十《释草》:“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豆苗也是向阳的,所以这里与“葵”连举。 (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太阳转呀。(《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葵:指冬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藿:豆叶。二者都倾叶向日。 (山东大学中文系:《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像葵花的向日一般,……藿是豆叶,葵向日,藿并不向日,这是一种“复词偏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 “葵藿”究竟是什么?见仁见智,五花八门。 综上至少可得出五种解释:(一)冬葵和豆的花与叶,(二)葵花,(三)葵菜,(四)葵与豆苗或豆叶,(五)向日葵。 “葵藿”真的那么难以弄清么?其实并不。 葵藿的确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陆机《杂诗》:“无以食肉姿,取笑葵与藿”。 他说食肉者不要去嘲笑蔬食者,“葵”与“藿”明明是指两物。藿是豆菽类的苗,苗当然有嫩叶。 豆苗豆叶也有向光性,说它倾阳完全不妨。认为“复词偏义”、连类而及反为多事。 藿在文学上的向阳象征意义,远不及葵那样悠久而广远,乃是历史习俗形成的。这些可不必存疑。 现在专来说葵。向日葵在后世由海外引进,大诗人杜甫无从见到,注释纯属讹误。 剩下来的是冬葵、葵花、葵菜等几种的异同,确实成了问题。明吴宽《葵》:“倾心识忠臣,卫足成古典。 作羹谅非菜,名同亦须辨。”足见距今五百年前已出现同名异物的严重混淆现象,无怪乎今天我们视力模糊,为之考辨非常必要。 北朝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将种葵列为蔬菜首篇,为人们普遍栽培并食用。《本草纲目·草五》称葵为“五菜之主”。 元代《农书》卷八则曰:“葵为百菜之王,备四时之馔。”古代最早记载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 此后文学作品中屡屡可见,如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晋陆机《园葵诗》:“种葵北园中,葵生郁萋萋。朝荣东北倾,夕颖西南稀。” 这些说的是家植园内的葵菜。南朝宋鲍照《园葵赋》还描写了它的旺盛茁长的外观特征:“下葳蕤而被茎,上参差而覆畴。 承朝阳之丽景,得倾柯之所投。”至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先说“井上生旅葵”,再说“采葵持作羹”,则指的是野生的葵菜了。 若有草籽遗散野外,也会生长的。还有唐刘长卿《咏墙下葵》:“此地常无日,青青独在阴。 太阳偏不及,非是未倾心。”“青青”显系指葵叶而言,咏的仍该是葵菜了。 由于种植季节的不同,葵菜分为秋葵、冬葵和春葵。《本草纲目》:“四五月种者可留子;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经年收采;正月复种者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 没有提到四五月种的是否称夏葵,但可知为了大量供人食用,种植的茬数和产量一定很高。《农桑通诀》亦谓:“种之早者,俗呼为秋葵,迟者为冬葵。” 所以,冬葵不过是葵菜之一种,仅秋季下种隔冬采收而已。朱东润先生的书注其实只要指出葵菜,不必特别标明“冬葵”,否则倒易使人误为另一物。 唐代以后,大量新菜种引进和培植,葵菜逐渐衰落以至被淘汰。到了明代,它已退出日常餐席。 李时珍《本草纲目》:“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就把它列入草部,不再把它当作蔬菜对待了。今江西、湖南、四川有少量栽培,是为了取其种子,即冬葵子供药用,远远不如杜甫及其以前的时代来得重要。 中晚唐开始,除了继续把葵藿作为典故少量使用外,咏物之作出现的都是倾阳的葵花,而不是葵菜。葵花是观赏植物,有秋葵、蜀葵、黄蜀葵等。 秋葵非葵菜里面的秋葵,在秋天开花,色蜜蕊紫,朝暮倾阳。蜀葵又称戎葵,花如木槿花,色有红紫、白墨、深浅桃红、茄紫,杂色相间,明高濂《遵生八笺》誉为“五月繁花,莫过于此”。 黄蜀葵并非蜀葵中黄色者,而是另一种,又径称黄葵,六月开花,元好问有诗题作《甲辰秋,洛阳得黄葵子,种之南庵?明年夏六月作花…》。花大如碗,鹅黄色,紫心,六瓣侧出,旦开午收暮落。 3.长歌行古诗长歌行_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4.《长歌行》的古诗,的意思【意思】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扩展资料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长歌行 (汉乐府诗) 5.长歌行古诗的内容是什么长歌行诗人:汉无名氏 朝代: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的意思长歌行古诗赏析【注释】①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②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③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④衰:读cui,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i这个音。 【译文】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赏析】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 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全书各类有总缉禒光溉叱防癸狮含饯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6.关于汉代古诗江南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①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①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品评】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 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 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格调清新健康。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 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 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 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 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 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古 歌 汉乐府民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 座中何人, 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① 树木何修修。 ② 离家日趋远, 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 肠中车轮转。 ③ 【注释】 ①飙(音标)风:暴风。 ②修修:鸟尾干枯不润泽貌,这里藉以形容树木被 风吹得干枯如鸟尾。 ③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象车 轮滚来滚去。 【品评】 这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 诗的开端即以萧瑟秋风与一天愁云惨雾,以羁旅之身而置此 秋风落叶之时怎能不感到乡思难任,“愁杀人”也!“出亦愁,入亦愁”,真是愁肠百结,凄苦万状,无由解脱。面对瑟瑟秋风,举座之人“谁不怀忧”? “我”更是乡愁莫释,愁白了头!“胡地多飙风”写出了边远之地的荒旷,同时也透露出漂泊者心境的凄凉,他就象、被胡地飙风吹枯的树木一样,是那么 的委顿不堪。 “离家”二句直点主题,离家越远,乡愁越重,以至身体消瘦,衣带渐宽。如此乡愁难以言表,它就象那车轮滚来滚去,把一颗心辗得粉碎, 令人痛楚不堪。 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尤其是最后两句以“车轮”比喻回环于心的悲哀,形象而深刻,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