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穆青诗经

1.有哪些人名是出自诗经的~

人名与《诗经》 (qeiW1eY0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在古代,人们以《诗经》作为教化人的范本,称为“诗教”。《诗经》内容丰富,自古迄今人们多喜欢从《诗经》文本中取名。

@/q,j9j:m2l0 人们取名于《诗经》,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 w$Wx!_8IFF8z0Z0 一是直接采用句中之成词。如:诸葛亮,字孔明。

“孔明”,见《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孔明,意谓完备周详也,此正是诸葛亮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的体现。

我国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其名出自《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名字出于《鲁颂·宫》:“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邦国,即国家。

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名字源自《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著名建筑学家、古建筑研究与保护专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音,这对志同道合之夫妇的名字都取之于《诗经》。思成,见《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徽音,见《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美誉也。

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她的大名出自《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琼瑶,即美玉。

《木瓜》写的是男女互赠信物,双方表示爱慕之纯情的诗歌。琼瑶取名于此,似乎一开始便定下了她终身创作言情小说的路向,甚有意味。

$]%do3C Q0|~0 二是将诗句中相关字组合而成。如我国近代文学大师王国维,取于《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国维”即为“王国”之“国”与“维周”之“维”的重新组合。而“王国”之“王”,又恰与其姓同。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想到周王朝那么多杰出的人才,都产生于本朝。周王朝能够长命不衰,全靠维护周王朝的栋梁之材。

有那么多济济一堂的贤才,周文王便可和乐康宁了。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宁海人。

《诗经》这几句诗,将王国维的姓、名、字、籍贯全包寓其中了。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其名由《周颂·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合并而成。

意思是,立志四方,以求能够稳定周朝之天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其名出于《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三槐居语文网#c YK$p/l#v 三是保持《诗经》原词之意而稍作改动以成名字。如:老一辈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穆青同志,其姓其名皆由《大雅·丞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改作而成。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其名也是取意于《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振羽,即振翅发声。

将“羽”改“飞”,更见动感和豪气。 林徽音 《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大姒即太姒,周文王之妻;徽音,美誉。整句话意思是说:太姒继承美誉,膝下生百男。

这个有“美誉” 的女人,让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位大才子爱得死去活来,特别是金岳霖,把家都搬到林姑娘隔壁,孤身过了一辈子,有怨无悔,实在是可歌可气。 乔木 我党历史上有两大笔杆子,都叫乔木,南乔木为乔冠华,北乔木为胡乔木,两人曾为谁才是真乔木打得不亦乐乎

后来**亲自出面调解,把南乔木改名为乔冠华,才了此人名官司。 此名出自《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乔迁”一词,也出于此。现在中国人说话已经很不讲究了,经常在报上看到“本公司乔迁之喜”类的广告,“乔迁”是别人祝贺你挪地方时用的,自己是不好用这个词的,好比如别人称你的儿子为令郎,你却只能说犬子一样。

其实当初乔冠华应该是可以赢这场官司的,同一本书上,《诗经/汉广》有言:“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既然南有乔木,那南乔木当然应该是正宗的了。

以乔冠华的学问,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典故,或许是他不敢逆主席的龙鳞?谁知道呢?丢名总比丢命强。 琼瑶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中文里,凡是以王为偏旁的,全是玉的一种。这些石头块子在古代不值钱,到山上摘几个野桃子就能换一大堆。

当代作家哲夫 《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哲,智慧也,看来聪明的女人自古就不受欢迎,一有头脑就要败国毁家,难怪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了。

不过诗里给出的理由不怎么充分,只是说“妇有长舌”,“乱非降自天, 生自妇人。”不足以服人。

我就觉得有头脑的女人蛮可爱的。 秦邦宪(博古) 《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尹吉甫为周朝大将,能文能武,万邦都以他为榜样。邦宪者,国之榜样也。

邦比国大,央央大邦辖多多诸侯小国。刘邦建汉以后,为了避他的讳,就以国称邦了。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唱得没错;不过没有刘邦也没有中国,可能会叫“中邦”? 张闻天 《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唐诗宋词中的山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名 山 诗 鉴 赏 平都山 陆游 名山近江步,蜡屐得修行。

奔鹿冲人过,藏丹彻夜明。 唐碑多断蚀,梁殿半欹倾。

洞口云常涌,檐牙柏再荣。 行逢负笼客,卧听送船声。

平都观 范成大 神仙得者王方平, 谁其继之阴长生。 飘然空飞五云屏, 上宾寥阳留玉京。

石炉丹气常夜鸣, 龙光万柏森年龄。 峡山逼侧泯江旋, 洞口福地古所铭。

云有北阴神帝庭, 太阴黑簿囚鬼灵。 自从仙都起岩扃, 高霞流电飞伏精。

晖景下堕烁九冰, 塞绝苦道升无形, 至今台殿栖岑屏, 隋污唐垩留丹青。 上仙怪寄溪如清, 瑶池仙杖纷娉婷。

琅敖赴节锵欲鸣, 我来秋暑如炊蒸。 汗流吁气衣枯藤, 摩挲众迹不暇评。

聊记梗概知吾曾。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受禅学影响颇深, 故部分诗流露出虚无寂灭的思想。范成大二十九岁中进士,任过秘书省正字,吏部员外郎等职。

南宋年间 (公元1175年),范成大任成都路安抚使时,来丰都视察,登游平都观,留题下诗。 (注释)(1)平都观:即今“天子殿”。

(2)吏部员外郎:吏部,隋唐以后,中枢(中央)设六部,吏 部是其中之一。其职能是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考核等事务。

员外郎,部内分司,司的长官 为郎中,郎中以下有员外郎,是郎中的付职。吏部员外郎,即吏部郎中的付手。

(3)屏,古代贵族妇女 所乘有帷幕的车。(4)旋,水流回旋。

(5)扃,音卷,门。上闩,关门。

(6)琅敖,古乐器名。(7) 玉京: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也指帝都。

(8)寥阳,指寥阳殿,今称奈河桥。(9)成都路安抚使,南宋 时,将全国设十六路,四川当时叫成都路。

安抚使,宋代一官名。 题平都山 苏轼 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 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

宋仁宗嘉佑年间,苏轼考取进士,做过翰林学士。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 ,苏轼自成都去汴京(今开封),途经丰都,写下“平都山”等诗。

(注释) (1)平都山:据《丰都县志》载:“治东北一里。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

旧志谓平 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汉仙人阴长生、王方平炼形于此。

传麻姑过之有留题绝句。”后人依据苏轼“平 都天下古名山”这句诗,渐改平都山为“名山”,一直沿用至今。

(2)蹑:踩、踏的意思。(3)眸:音 木,泛指眼睛。

(4)乾坤:《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此引申为天地的代称。

平都山 苏轼 山前江水流浩浩, 山上苍苍松柏老。 舟中行客去纷纷, 古今换易如秋草。

空山楼观何峥嵘, 真人王远阴长生。 飞符御气朝百灵, 悟道不复诵黄庭。

龙车虎驾来下迎, 去如旋风搏紫清。 真人厌世不回顾, 世间生死如朝暮。

学仙度世岂无人, 餐霞绝粒常辛苦。 安得独从逍遥君, 冷然乘风驾浮云。

超世无有我独存。 (注释) (1)峥嵘:高峻貌。

(2)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经名。内容是七言歌决,讲说道 家养生修炼的道理。

(3)度世:旧谓脱离现世。(4)逍遥:优游自得貌。

仙都山鹿 苏轼 日月何促促, 尘世苦拘束。 仙子去无踪, 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 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 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 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 满山秋草无形迹。

(注释)(1)怅望:怅然怀想。(2)萧瑟:树木被风吹指所发的声音。

(3)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平都山留题 吕洞宾 盂兰清晓过平都, 天下名山所不如。

两口单行人不识, 王阴空使马蹄虚。 一鸣白鸟出青城, 再谒王阴二友人。

口口惟思三岛好, 抬眸已过洞庭春。 (作者简介) 吕洞宾,又名吕纯阳(793-?),相传为唐京兆人。

唐朝会昌中,两举进士不弟, 浪游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时年六十四岁。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 俗传为八仙之一。

还说他曾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 (注释) (1)盂兰:指盂兰盆会,佛教仪式。

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所举行。 盂兰盆是梵文的译音,意译为“救倒悬”。

(2)三岛:《汉书.郊礼志上》:“自威、宣、燕、燕昭使人入海,求逢莱、方丈、瀛洲,此三种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后用三岛来泛指想象中的 仙境。

题仙都观 杜光庭 往岁真人朝玉皇, 四真三代住繁阳。 初开九鼎丹华熟, 继蹑五云天路长。

烟锁翠岚迷旧隐, 池凝寒镜贮秋光, 时来白鹿岩前后, 应许潜通不死乡。 (作者简介)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诗人,处州缙云(今浙江人)人,咸通中举进士不 弟,入天台山修道,仕唐为内供奉。

避乱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至议大夫,赐呈“传真天师”。晚 年隐居青城山,号东瀛子,能诗善文。

(注释) (1)仙都观:即现在的“天子殿”。观宇建宇唐代,唐代名“仙都观”,宋。

3.中国古时候好像没有关于熊猫的记载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为什么只有中

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

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使它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一位苏联动物学家赞美道:"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大熊猫的历史变迁 大熊猫的历史渊远流长,它们自晚中新世起,经历了7--8百万年的沧桑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始熊猫,发现于云南禄丰和元谋,生活在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炎热潮湿的森林里,与它们同时代的动物有森林古猿,而此时人类尚处于起源的初始阶段,演化出了小型大熊猫,其躯体略为现在的1/2大,发现于广西、四川、秸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地,与它们同时代的动物有猩猩、巨猿和斑狗鬣等动物。 到了中更新世,它们已处于鼎盛时期,其分布北起北京周囗店,南及江南广大地区直抵越南和缅甸的北部,构成每四纪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北京猿人也与它们生活于同一时期。

到了晚更新世,气候因素,原始农业的发展以及它们自身结构的缺陷和生活领域的狭窄,促使它们走向衰败期,分布范围逐渐缩小。 历史变迁迤今,它们仅分布于秸西秦岭,甘肃的四川岷山,以及四川盆地西缘山。

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的高山深谷之中,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目前已处于极为濒危的处境之中。

国内的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古籍和地方志中,一直把大熊猫当作神奇异兽,并将其视为勇猛、正义、和平的象征。 甚至在日本曾有大书字于帆上,以图保证航船安全之事的记载(高耀亭1973)。

《尚书》是一部古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着作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中有“如虎”的记载,说像老虎一样威武,并把古代勇猛作战的勇士比喻为像一样地英勇,以后甚至将虎作为旗号,以象片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在3000多年前西周初年,有一部记载周代民间歌谣及祭神宴会的歌辞的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历史。

《诗经》中谈到动物名称有100多个。在《诗经·牧誓》中有“如虎如羊”的记载,在《诗经·大雅》中也有“皮献其”“羔裘豹饰”的记载。

从大熊猫的古籍和方志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三千多年来,大熊猫一直被视为我国极其稀有,珍贵的珍奇异兽,具有重大的经济、文化意义。 国外的历史记载 日本《皇家年鉴》记载,早在685年10月22日唐朝执政的我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就将两只活体白熊和七十张毛皮送给当时日本执政的天武天皇。

在西方世界最早认识大熊猫的是法国的神甫戴维(A·David),他于1869年在四川穆坪(今宝兴县)发现了真正的大熊猫。最初他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黑白熊。

1870年经巴黎自然历史搏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德(Melne-Edwards)研究后,认为它不是熊而是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熊猫,为了区别先后在亚洲发现的两种熊猫,他将1825年在喜马拉雅发现的熊猫叫作小熊猫(LittlePanda)或红熊猫(redpanda),而把戴维在四川宝兴发现的熊猫叫大熊猫(Giantpanda)或猫熊(Catbear)。 戴维借传教曾三次来中国考察,并收集动植物标本。

他第二次到达大熊猫产地四川宝兴,又收集了大熊猫皮骨标本4件,这些标本都保存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自从戴维发现大熊猫后在西方世界掀起了第一次熊猫热。

许多动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狩猎家,不远万里,纷纷进入我国,在大熊猫产区进行考察,猎杀、追捕大熊猫,带走了大量的熊猫和熊猫皮骨标本。 本世纪初期,德国曾从我国商人手中获得一张熊猫皮。

1916年德国人韦歌尔德(H。Weigold)到了四川汶川,在这里捕获了一只幼体大熊猫,使他成了西方世界第一个抱过活体大熊猫的人,可是这只熊猫不久就夭折了。

以后,韦歌尔德还获得了三只雄兽和一只雌兽的头骨和皮张,这些标本他都带回了德国,保存于柏林博物馆。

4.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情况

20世纪40年代郑敏,1920-,中国现代女诗人:《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 20世纪40年代唐祈,1920-1990,原名唐克蕃,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诗第一册》《唐祈诗选》… 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1921-,诗人,翻译家,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半个世纪的脚印》… 20世纪40年代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彩色的生活》《爱与歌》《温泉》… 20世纪40年代屠岸,1923-,本名蒋壁厚,文学翻译家,作家,编辑:《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 50年代现实主义:50年代开始全国报刊杂志上出版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有李瑛郭小川公刘等 1953年2月《现代诗》季刊:纪弦创办《现代诗》,参加该诗刊的还有杨唤林泠元思羊令野郑愁予等 1954年蓝星诗社:余光中等成立蓝星诗社,代表诗人有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罗门蓉子等 1954年10月创世纪诗社:洛夫张默痖弦等发起创世纪诗社,出版《创世纪》诗刊 1956年现代派/新现代主义: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 1957年1月《诗刊》:臧克家等诗人成立的专业性文学刊物《诗刊》 1957年1月《星星》:《星星》诗刊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诗刊之一 50年代代表诗人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50年代周梦蝶,1920-,本名周起述:《孤独国》《还魂草》… 20世纪50年代羊令野,1923-1994,本名黄仲琮:《贝叶》《羊令野自选集》… 20世纪50年代方思,11925-,本名黄时枢:《时间》《夜》《竖琴与长笛》… 20世纪50年代余光中,1928-,台湾诗人与散文家,主编《篮星诗页》:《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 20世纪50年代洛夫,1928-,原名莫洛夫,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 20世纪50年代罗门,1928-,原名韩仁存,台湾诗人:《曙光》《死亡之塔》《罗门诗选》… 20世纪50年代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主持后期《蓝星诗页》∶《青鸟集》《七月的南方》《蓉子诗抄》… 20世纪50年代痖弦,1932-,原名王庆麟,台湾诗人:《痖弦诗抄》《深渊》《痖弦诗集》… 20世纪50年代昌耀,1936-2000,九三学社会员∶《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 20世纪50年代林泠,1938-,本名胡云裳,15岁发表《流浪人》:《林泠诗集》… 60年代代表诗人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60年代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现代诗社的主要成员:《梦土上》《衣钵》《燕人行》… 20世纪60年代任洪渊,1937-,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女娲的语言》… 20世纪60年代杨牧,1940-,原名王靖献,曾主编《东风》杂志:《水之湄》《传说》《禁忌的游戏》… 20世纪60年代叶维廉,1937-,在比较文学方面有突出贡献:《赋格》《愁渡》《醒之边缘》… 20世纪60年代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70年代朦胧诗:7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大批的优秀诗人发表新风格的现代意象诗,形成所谓的朦胧派 1978年12月《今天》:北岛芒克等创办《今天》,推出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朦胧诗人的作品 70年代白洋淀诗群:属于朦胧诗人群,白洋淀是聚集高官子弟的河北知青点,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七十年代末新现实主义:在《诗刊》《星星》上发表的新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有叶延滨流沙河傅天琳等 70年代代表诗人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20世纪70年代江河,1949-,原名于友泽,朦胧诗人之一:《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 20世纪70年代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 20世纪70年代芒克,1950-,原名姜世伟,1978年与北岛创办《今天》:《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 20世纪70年代多多,1951-,出生于北京,朦胧诗代表之一:《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 20世纪70年代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1969年开始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新诗:《双桅船》… 20世纪70年代刘自立,1952-,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今天》的重要成员:《欢乐颂》… 20世纪70年代严力,1954-,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可能还不错》《黄昏制造者》《严力诗选》… 20世纪70年代杨炼,1955-,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的重要成员:《礼魂》《荒魂》《黄》… 20世纪70年代梁小斌,1954-,朦胧诗代表诗人:《少女军鼓队》… 20世纪70年代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诗人:《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诗》… 80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昌耀等以《绿风》诗刊为平台形成“新边塞”诗派,以咏唱西部为主 80年代大学生诗派:80年代在中国各大学兴起了前所未有的诗潮,共有4个梯队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 1982年~1986年第三代/新生代/新世代/后新诗潮:前朦胧诗人之后,中国出现一大批更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生代诗人 1984年莽汉主义:李亚伟等创立非理性式的反文化的。

5.中国古时候的洗澡是指什么

秦汉时期: 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

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尺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

其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

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东吴高荣墓发现的金制小杨枝,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8(2):23-24,1981)。 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西晋始见”牙签”之记载。

晋·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8(3):1-9,1981)之语。

其制法虽不知其详,但可看出,牙签当时尚属罕见之物。 隋唐五代时期: 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当时已渐趋流行。

其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两种,《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手指揩齿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

至于洁牙剂,或为盐、或为药物散剂。 两宋时期: 《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

《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谓今之药物牙膏的雏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养生类纂》:“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

在欧洲,约500年后所记述的植毛牙刷与周守中的记录相同。 PS:两宋后,根据资料来看中国的口腔清洁方法没有再发展,想是一直沿用旧法。

不过口腔各种病理的医疗倒有着一定的发展。 另附上关于"漱"的记载: "漱"即洗涤的意思。

在古书中早有记载,例如:《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洗。"说明古代已养成了早晨进行"盥洗"的习惯。

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内。直接关于"漱口"的记载,见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

"这里指的是饭后漱口,也有人主张晚上漱口,认为晚上漱口对保护牙齿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张呆著《医说》;"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

"后来有更多人主张,每天早晚两次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 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

"《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 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

"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除有维生素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确有防止龋齿的作用。

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关于酒剂漱口,《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

"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后,我国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揩齿法。

此外,有关学者认为,我国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国家。因为在辽墓穴中发现过骨质的牙刷柄,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牙刷实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时间。

不过,墩煌石窟中的壁画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的。 到明代更有人主张用左右手同时擦牙。

可见,那时的牙刷使用还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经变画,如唐《劳度叉斗经变》中,描绘“外道”最终皈依佛法时,常常进行洗浴、剃度、揩齿的情景。

揩齿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画上这样: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药物,抹在牙齿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木齿”。不仅如此,鉴于牙齿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还把赠送杨枝作为“祝您健康”的一种表示呢。

后来此法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牙方式。古医书《外台秘要》说,用杨枝将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

在往昔,齿木据说是僧人必备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毕,僧人都要将齿木嚼成细条状,用来剔除齿间残物。

它兼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洁牙之后,方可去诵经礼拜。

佛经《华严经》上甚至把嚼杨枝归纳有十大好处。它们是:1。

消宿食;2。除痰疾;3。

解众毒;4。 去齿垢;5。

发口香;6。能名目;7。

润泽喉咙;8。唇无皱裂;9。

增益声气;10。食不爽味。

当然,虽说杨枝是洁牙的常用“齿木”,但齿木又并非只限于杨枝。

6.唐诗宋词中的山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名 山 诗 鉴 赏 平都山 陆游 名山近江步,蜡屐得修行。

奔鹿冲人过,藏丹彻夜明。 唐碑多断蚀,梁殿半欹倾。

洞口云常涌,檐牙柏再荣。 行逢负笼客,卧听送船声。

平都观 范成大 神仙得者王方平, 谁其继之阴长生。 飘然空飞五云屏, 上宾寥阳留玉京。

石炉丹气常夜鸣, 龙光万柏森年龄。 峡山逼侧泯江旋, 洞口福地古所铭。

云有北阴神帝庭, 太阴黑簿囚鬼灵。 自从仙都起岩扃, 高霞流电飞伏精。

晖景下堕烁九冰, 塞绝苦道升无形, 至今台殿栖岑屏, 隋污唐垩留丹青。 上仙怪寄溪如清, 瑶池仙杖纷娉婷。

琅敖赴节锵欲鸣, 我来秋暑如炊蒸。 汗流吁气衣枯藤, 摩挲众迹不暇评。

聊记梗概知吾曾。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受禅学影响颇深, 故部分诗流露出虚无寂灭的思想。范成大二十九岁中进士,任过秘书省正字,吏部员外郎等职。

南宋年间 (公元1175年),范成大任成都路安抚使时,来丰都视察,登游平都观,留题下诗。 (注释)(1)平都观:即今“天子殿”。

(2)吏部员外郎:吏部,隋唐以后,中枢(中央)设六部,吏 部是其中之一。其职能是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考核等事务。

员外郎,部内分司,司的长官 为郎中,郎中以下有员外郎,是郎中的付职。吏部员外郎,即吏部郎中的付手。

(3)屏,古代贵族妇女 所乘有帷幕的车。(4)旋,水流回旋。

(5)扃,音卷,门。上闩,关门。

(6)琅敖,古乐器名。(7) 玉京: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也指帝都。

(8)寥阳,指寥阳殿,今称奈河桥。(9)成都路安抚使,南宋 时,将全国设十六路,四川当时叫成都路。

安抚使,宋代一官名。 题平都山 苏轼 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 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

宋仁宗嘉佑年间,苏轼考取进士,做过翰林学士。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 ,苏轼自成都去汴京(今开封),途经丰都,写下“平都山”等诗。

(注释) (1)平都山:据《丰都县志》载:“治东北一里。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

旧志谓平 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汉仙人阴长生、王方平炼形于此。

传麻姑过之有留题绝句。”后人依据苏轼“平 都天下古名山”这句诗,渐改平都山为“名山”,一直沿用至今。

(2)蹑:踩、踏的意思。(3)眸:音 木,泛指眼睛。

(4)乾坤:《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此引申为天地的代称。

平都山 苏轼 山前江水流浩浩, 山上苍苍松柏老。 舟中行客去纷纷, 古今换易如秋草。

空山楼观何峥嵘, 真人王远阴长生。 飞符御气朝百灵, 悟道不复诵黄庭。

龙车虎驾来下迎, 去如旋风搏紫清。 真人厌世不回顾, 世间生死如朝暮。

学仙度世岂无人, 餐霞绝粒常辛苦。 安得独从逍遥君, 冷然乘风驾浮云。

超世无有我独存。 (注释) (1)峥嵘:高峻貌。

(2)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经名。内容是七言歌决,讲说道 家养生修炼的道理。

(3)度世:旧谓脱离现世。(4)逍遥:优游自得貌。

仙都山鹿 苏轼 日月何促促, 尘世苦拘束。 仙子去无踪, 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 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 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 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 满山秋草无形迹。

(注释)(1)怅望:怅然怀想。(2)萧瑟:树木被风吹指所发的声音。

(3)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平都山留题 吕洞宾 盂兰清晓过平都, 天下名山所不如。

两口单行人不识, 王阴空使马蹄虚。 一鸣白鸟出青城, 再谒王阴二友人。

口口惟思三岛好, 抬眸已过洞庭春。 (作者简介) 吕洞宾,又名吕纯阳(793-?),相传为唐京兆人。

唐朝会昌中,两举进士不弟, 浪游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时年六十四岁。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 俗传为八仙之一。

还说他曾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 (注释) (1)盂兰:指盂兰盆会,佛教仪式。

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所举行。 盂兰盆是梵文的译音,意译为“救倒悬”。

(2)三岛:《汉书.郊礼志上》:“自威、宣、燕、燕昭使人入海,求逢莱、方丈、瀛洲,此三种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后用三岛来泛指想象中的 仙境。

题仙都观 杜光庭 往岁真人朝玉皇, 四真三代住繁阳。 初开九鼎丹华熟, 继蹑五云天路长。

烟锁翠岚迷旧隐, 池凝寒镜贮秋光, 时来白鹿岩前后, 应许潜通不死乡。 (作者简介)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诗人,处州缙云(今浙江人)人,咸通中举进士不 弟,入天台山修道,仕唐为内供奉。

避乱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至议大夫,赐呈“传真天师”。晚 年隐居青城山,号东瀛子,能诗善文。

(注释) (1)仙都。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