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诗经》解释:1、《诗经》2、“六义”3、笙诗4、采诗、删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3、笙诗:亦称“六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4、采诗、删诗说 :“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何休《公羊传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五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删诗”说:《论语·子罕》:孔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 整理.5、四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6、《毛诗序》: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7、诗教:古代文学理论术语8、三家诗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9、赋、比、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2.古代诗词中六里一词有何典故据《史记》卷七十《张 仪列传》载(张)仪说楚王曰:大 王诚能听臣,闭关绝于齐,臣请献商於(秦地名)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 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 计无便此者楚王大悦而许之。 ……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张 仪至秦,……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 楚使者 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 怒,发兵而攻秦。” 唐•罗隐《武牢关》:“楚人曾此限封疆,不见清阴六 里长。”武牢关在商於地区,作者过武牢关,句中有“六里”为点明地址。 3.诗经中六义指的是什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4.《诗经》中的“六义”指什么《诗经》中的“六义”说法早在春秋 时代就已经产生。 《周礼•春官•大师》 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 音。” 汉代《毛诗序》(即《诗大序》)的作 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 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 义”中的“风、雅、颂”属于《诗经》的文 体分类,“赋、比、兴”则是对《诗经》中 三大表现手法的概括。 (1) 风、雅、颂 风,指十五国风,收集的是周代各地 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 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大部分 是贵族作品,即所谓的“官调”。 颂,是宗 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 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到:“兴者,先 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 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5.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的文学特色(艺术特色)。 一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国风中有较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给予后世诗歌以极大的影响。 二 、形象的塑造 形象的塑造上,诗经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在 大部份的抒情诗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内心直接的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与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而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徽,和他们不同的面貌。 三 、生动的描写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如 “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桃夭”则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衬托出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 四 、形式的多样化 诗经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五 、语言的精炼优美 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玄黄”等)、叠韵( 如“崔嵬”“窈窕”等)、叠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 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是直陈其事。 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 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6.诗经的成语有哪些窈窕淑女、 凤凰于飞、 未雨绸缪、 天高地厚、 桃之夭夭、 逃之夭夭、 兄弟阋墙、 高山仰止、 小心翼翼、 遇人不淑、 天作之合、 泾渭分明、 鸠占鹊巢、 进退维谷、 衣冠楚楚、 耿耿于怀、 兢兢业业、 潸然泪下、 丹凤朝阳、 同仇敌忾、 参差不齐、 耳提面命、 爱莫能助、 投桃报李、 战战兢兢、 今夕何夕、 他山之石、 哀鸿遍野、 人言可畏、 惴惴不安 7.诗名里带六字的诗词有哪些《六雪诗用前韵寓六字》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点点多难赛,蚩蚩势欲平。 群排风鷁退,深掩烛龙生。 乡混群庬吠,军喧乱鹜声。 光阴乘岁暑,威令极施行。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年代: 唐 作者: 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重蒙三十六丈大夫德充中大赋九日诗期字韵诗》 年代: 宋 作者: 晁说之 平阳楼上重阳日,周览悲欢孰与期。 盛德不应无隐者,大豪宁复有屠儿。 未舒鸑鷟青天翼,难识珊瑚碧海枝。 莫拟吹花多继笔,羸兵易衄橐仍垂。 《再依韵复足五十六字以见一时无聊之态非诗也》 年代: 宋 作者: 杜范 人间总是一虚空,过眼流光过耳风。 方见露芽墙下茁,又嗟霜叶岭头红。 身来作吏双溪上,谁使冲寒一寺中。 急雪随风穿瓦过,强呵冻手作诗穷。 《施君作诗赠谦师亦求拙句乃作五十六字缀其后》 年代: 宋 作者: 郑獬 闻道天台谦上人,溪鱼野鸟共忘形。 林间无事结跏坐,石上更安圆觉经。 定处只应山鬼护,讲时还有海龙听。 何年蜡屐缘云径,一叩灵仙不死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