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喈凰

1.求《诗经》凤求凰的解释

凤求凰 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遨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何时见许兮,慰我旁徨,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使我沦亡。

语译:

有位美丽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

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

可惜那美人啊,不在东墙邻近。

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携手同在一起。

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

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

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啊!

关于琴歌

琴歌,即抚琴而歌,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阳春白雪》就是春秋时期的一首著名琴歌。

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是宋代文学家姜夔(号白石道人)创作的琴歌《古怨》。明代以后不少琴谱,象《太古遗音》、《重修真传琴谱》、《伯牙心法》等,都对琴歌作品进行了收录。琴歌作品很多,其中不乏优秀者,如《秋风词》、《关山月》、《凤求凰》、《极乐吟》、《阳关三叠》、《苏武思君》、《渔歌》、《古怨》和《胡笳十八拍》等。

楼主所列出的第一首,至今没有明确的作者,诗句出现时都以佚名署名: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2.《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原文及赏析

【原文】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⑤,其鸣喈喈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⑦。是刈是濩⑧,为絺为綌⑨,服之无斁⑩。

言告师氏⑾,言告言归⑿。薄污我私⒀,薄澣我衣⒁。害澣害否⒂?归宁父母⒃。

【注释】

⑴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án谈):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⑵施(yì易):蔓延。中谷:山谷中。

⑶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

⑷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曰;聿,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⑸集:栖止。

⑹喈喈(音jie1接):鸟鸣声。

⑺莫莫:茂盛貌。

⑻刈(yì义):斩,割。濩(huò获):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⑼絺(音chi1吃):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ì戏):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⑽斁(yì义):厌。

⑾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⑿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⒀薄:语助词。污(wù务):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⒁澣(huǎn缓):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⒂害(hé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⒃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译文】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牵缠。洗罢贴身衣,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作品鉴赏】

《葛覃》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作诗人对证,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了。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zhāozhā,拟声词。形容声音烦杂而细碎)。不过这“无人”的境界,毕竟只是种错觉,因为读者忘记了,在那绿葛、黄雀背后,分明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二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行,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呢。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秘密也被读者偷听到了,于是恍然大悟,不禁莞尔而笑:站立在读者面前的女主人公,原来是这样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那么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3.凤凰于飞是什么意思

凤凰于飞,是出自诗经中的词语,原意为凤与凰在空中交尾,一般用来祝福婚姻新人的生活幸福美满,本是用于婚礼的祝词,后来却由于周璇的著名同名歌曲而家喻户晓。

凤凰于飞,是出自诗经中的词语,原意为凤与凰在空中交尾,一般用来祝福婚姻新人的生活幸福美满,本是用于婚礼的祝词,后来却由于周璇的著名同名歌曲而家喻户晓。

释义 字面指凤和凰相偕而飞。即凤与凰在空中交尾,后用以比喻夫妻合欢恩爱。常用以祝新人幸福美满。 如:共效于飞之乐 出处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事例 ~,梧桐是依。噰噰喈喈,福禄攸归。 ★唐·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 凤凰于飞 : 1.亦作"凤皇于飞"。亦作"凤皇于蜚"。 2.凤和凰相偕而飞。喻夫妻相亲相爱。亦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之辞。

4.求诗经《关雎》《葛覃》的解释

《关雎》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美男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葛覃》

译文一: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婉转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说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内衣洗干净,

快把外衣洗干净,无论洗还是不洗,回娘家去看父母。

译文二: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

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

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缠牵,洗罢贴身衣。

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译文三:

葛草长得长又长,枝儿伸到谷中央,叶儿茂密翠汪汪。

黄鹂上下在翻飞,一起停在灌木上,叽叽啾啾把歌唱。

葛草长得长又长,枝儿伸到谷中央,叶儿茂密翠汪汪。

割藤蒸熟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穿不厌的新衣服。

告诉管家心里话,说我探亲回娘家。

内衣脏了洗干净,外衣受污也要刷。

哪件不洗哪件洗,洗完回家看爹娘。

译文四: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山间的谷中,那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

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山间的谷中,成熟的叶子繁茂葱葱。

把它割回来煮在锅中,细布和粗布随意织成,穿着它真是其乐无穷。

我虚心请教我的老师,老师教给我为妇的技艺。

教给我用灰水清除内衣的油腻,教我用清水洗濯弄脏的外衣。

该洗不洗的能打点清楚,洗完回家探望父母。

5.、《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6.求《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全文及翻译

全文: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⒃。

翻译: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说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内衣洗干净。

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