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鲁国公诗经

1.鲁国公的唐朝鲁国公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刘文静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李渊起兵后,刘文静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被小妾告发谋反。

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杀死,抄没其家。 王抟,唐末大臣,唐昭宗在位时,出任宰相。

他是武则天时宰相王方庆的第八世孙、肃宗时宰相王玙的曾孙。乾宁初年(公元894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董昌被诛后,王抟出任威胜节度使。未行,加检校尚书右仆射、浙东浙西宣抚使。

此时,浙东、浙西为割据势力钱鏐势力范围,王抟再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唐昭宗建谪后,拜其为右仆射,迁司空,封鲁国公。

韦温(?-710年),唐朝外戚大臣,唐中宗朝宰相,韦皇后堂兄。父韦玄俨,许州刺史。

神龙中,累迁礼部尚书,封鲁国公。景龙三年,迁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遥授扬州大都督。

既居荣要,熏灼朝野,时人比之武氏。唐中宗驾崩,韦温总知内外兵马,守援宫掖。

李隆基发动政变,韦氏宗族无少长皆死。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时。起义军对抗叛军。

唐肃宗即位后,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

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唐书》没记载颜真卿封或追封鲁国公,但是《明史 卷一百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则记载:颜伯玮,名瑰,以字行,庐陵人。唐鲁国公真卿后。

赵延寿,本姓刘,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初仕后唐,尚后唐明宗兴天公主,为汴州司马,迁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镇守徐州。

长兴三年,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封鲁国公。后晋天福元年,为契丹所获,投降。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人,五代宰相。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冯道任过的官职很多:将仕郎、朝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

职自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再为翰林学士,改授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太微宫使,再为宏文馆大学士,又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南郊大礼使、明宗皇帝晋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国军节度、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一为长春宫使,又授武胜军节度、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官自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又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正官自行台中书舍人,再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再为门下侍郎、刑部吏部尚书、右仆射,三为司空,两在中书,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赐私门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汉太师。冯道获得的爵位也不少:爵自开国男至开国公、鲁国公,再封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

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勋自柱国至上柱国。

功臣名自经邦致理翊赞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 侯益(885年—965年),山西平遥人,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的将领。

后汉时,封鲁国公;后周时封楚国公、齐国公。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

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后梁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进士。

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

后晋天福五年(94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

后周时,赠侍中。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封鲁国公。

咸平二年(999年)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赠谥号为武惠,配享太祖庙庭。后来因为孙女是宋仁宗的慈圣光献皇后,先后追封冀王、鲁王、唐王、商王、汉王、夏王、周王。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五代后周时期至。

2.鲁国公是鲁国多少代君主

鲁国公,是周朝时期诸侯国鲁国的国君。鲁国本是侯国,但自第二位国君开始称公,鲁国一共34位国公。

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自第二位国君开始称公,历时800年左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3.田饶语讽鲁哀公的翻译

田饶(人名)侍奉鲁国的国君哀公,但是不被重视。田饶对哀公说:“我将要离开您而象鸿鹄那样远飞啦。”

哀公说:“什么意思啊?”田饶说:“您难道没看见那鸡吗?头上戴冠的是有文采的;脚后面有距(鸡脚后突出的似脚

趾)的是孔武有力的;敌人在敢前去打斗的是勇敢;看见食物招呼别的鸡是仁;守夜不会忘记报时那是信用。鸡虽然有

这五种优点,您还是每天用它煮汤喝,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离得很近啊。而鸿鹄一飞千里远,落到您的园林水池中,吃

您的鱼鳖,啄食您的豆粟作物,(也)没有那五种优点,您还是看重它,原因是它来自远方。我请求象鸿鹄那样远飞去

了。”

哀公说:“停!让我写下你说的话。”田饶说:“我听说吃了食物的人,不会毁坏食物的容器;在树下庇荫的人,

不会折断树的枝条。有学士不用,还写下他的话干什么呢?”于是离去前往燕国了,燕国委任他当宰相。

4.诗经中颂,分为周鲁商三颂

颂是《诗经》中三部分风、雅、颂的颂,它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和赞美祖先、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其中周颂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从中可以看到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周成王封周公、伯禽于鲁 ,周公有大功德于王室,故虽为诸侯国亦得有颂。

据魏源、皮锡瑞、王先谦、王国维等精审的考证,认为《商颂》即《宋颂》,是春秋代的作品,产生于宋首都河南商丘地带。

5.古文中闵是什么意思.

1、病困,忧患,凶丧。

《诗经·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忧虑,忧伤。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盖闵人士之少,而山甫之无助也。”

3、怜念,怜悯。

《诗经·豳风·东山》:”序其情而闵其劳。”

4、姓。

闵姓来源于鲁国公族,而鲁国公族又来源于周朝王族,周朝王族的始祖后稷是黄帝25个儿子得到的12姓之一姬姓的嫡传后代。

5、昏味,糊涂。

例如成语闵然不敏。

6.问春秋时鲁国三桓的世系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

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

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

以此来收揽人心,并招纳人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国语??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

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

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

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季武子 季孙氏,名宿,一作夙。季文子之子。

春秋时鲁国正卿。鲁国旧有二军,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他增置中医,以为三军。

使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各政其一,三分公室。襄公死后,他拥立鲁昭公。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改为二军,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二分,从此鲁国由季孙氏独专国政,公室日益见衰。 季孙氏为鲁国正卿。

季文子死后,季孙氏传到第四代人,季文子之子季孙宿(季武子)执政,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33年(前568-前535年)。其后来是第五代∶季悼子(季孙纥),未立为卿而卒,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5年(前535年-前530年);第六代∶季平子(季孙意如),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25年(前530年-前505年);第七代∶季恒子(季孙斯),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13年(前505年-前492年);第八代∶季康子(季孙肥),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24年(前492年-前468年)。

臧氏家族属于鲁国的公族。臧氏家族的始祖臧僖伯是鲁孝公的儿子,名驱,字子臧,谥曰僖。

臧氏家族以臧为氏大概开始臧僖伯的孙子。据《左传》隐公五年孔颖达的疏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

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计僖伯之孙始得以臧为氏。

今于僖伯之上已加臧者,以僖伯为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也就是说依当时的姓氏制度,鲁国国君的儿、孙尚可以随其父、祖之姓,至其曾孙,须改氏,其氏应以祖父的字为之。

臧僖伯字子臧,其后人故以臧为氏。而臧僖伯之臧,乃是后人所追加。

鲁桓公生子同、庆父、叔牙、季友。子同即鲁庄公,生子般。

鲁庄公病危时向叔牙询问继承君位者,叔牙举荐庆公,季友则表示誓死支持子般。为了除掉异己,季友派针季送毒药给叔牙,威胁说:“饮此有后于鲁,不然,死且无后。”

叔牙不得不饮鸩自尽。季友将叔牙后代立为叔孙氏。

鲁庄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鲁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十月己未,庆父派人刺杀了子般。

季友逃奔到陈国。庆父立鲁闵公。

第二年八月,在鲁闵公的请求下和齐国的支持下,季友返国。是年冬天,齐国仲孙湫视察鲁国内乱,回去后说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鲁闵公二年,庆父派人刺杀了闵公。但此时鲁国国内对庆父一片反对之声,庆父不得不仓皇逃到莒国,而季友带着鲁僖公从邾国回来,立僖公。

季友贿赂莒国以求得庆父,莒国把庆父送回。庆父派弟弟公子鱼去请求季友宽恕,被季友一口拒绝。

公子鱼哭着返回,庆父听到哭声,叹息道:“奚斯之声也。”(注:奚斯是公子鱼的字)于是就自缢了。

季友立庆父后代为孟孙氏。 关于季友之名,有段传说。

季友将出生时,鲁桓公让人占卜,卜者说:“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

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

季友出生时手上居然有个“友”字,于是鲁桓公给他取名“友”。 季友辅佐鲁僖公励精图治,其时鲁国相当强盛。

《诗经 鲁颂 閟宫》就是歌颂鲁僖公的。 季友去世后,其孙被立为季孙氏。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为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在政治上互相支持,联合执政,而大权则落在季孙氏的手中。 季孙氏自季文子(季友之孙)开始,季武子(文子之子)、季平子(武子之孙)、季桓子(平子之子)、季康子(桓子之庶子)相继执政,鲁国实权皆在其手中。

季文子,字行父,历相宣公、成公、襄公。当时公孙归父欲除去三桓,被他驱逐。

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一度为晋国拘留。 季武子,名宿。

鲁襄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62年,三桓三分公室,建立三军,各领一军。鲁昭公五年即公元前537年改为二军,四分公室,季孙氏得二分。

从此,鲁国由季孙氏专权。 鲁国三桓四分公室,说明中国新型封建阶层开始战胜落寞的贵族阶层,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已开。

下一篇
子虞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