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被称为“经”始于西汉提倡儒术,将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作为常法,尊为经典。于是《诗》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6篇笙诗是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扩展资料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 “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2.诗经被称为经是在哪个朝代在各家看法中,大致认为《诗》被称为《诗经》是从西汉开始的。 因为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被认为是孔子编修过的《诗》就成了儒家经典,所以称为《诗经》,确切是那一个人开始称呼,没有考证确定过。 释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3.诗经被称为经在哪个朝代《诗经》被称为经在西汉时期。 因为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被认为是孔子编修过的《诗》就成了儒家经典,所以称为《诗经》,确切是哪一个人开始称呼,没有考证确定过。 《诗经》是当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产生的地域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省。 作者中有贵族、农夫、牧人,也有士兵和奴隶。 关于它的编集,汉代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绚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大意是说朝廷派人到各地采诗,然后由史官整理给天子,以图体恤民情。春秋末年,众多的作品由孔子重新编订,作为弟子的教科书。 先秦时代,统称《诗经》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将它奉为经典,才称为“经”。现存的《诗经》,是由西汉时期鲁国人毛亨和赵国人毛苌所传,自东汉末年大行于世,固此也被称为《毛诗》。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它的内容、手法和形式都为后世之人取用和效法。 《诗经》句法多为四言,有规矩,但又灵活多变。 它最早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成就巨大,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它的很多优秀作品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不但描写生动,语言优美,而且富有韵律,思想健康,虽经历千载,仍不可替代。 《诗经》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地位已经很高。孔子很注重《诗》的价值,不仅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用于教育、外交、军事等其他领域。 汉武帝时,《诗》被列入五经之一,称《诗经》,成为儒家经典,是教育民众的法宝和安定社会的精神支柱。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对它高山仰止,顶礼膜拜,视之为神圣的代名词。 正因为这样,《诗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财富,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唐朝时就传至朝鲜、越南、日本等亚洲国家,明朝时传入欧洲,历时数百年,盛行不衰,甚至被视为这个世界的不朽之作,作为送给外星系生命的礼物之一而飞向太空。 这部包罗万象、穿越时空,描述中华文明的经典诗作,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高深的美,焕发着无穷的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4.诗经是谁著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不是某个个人著的。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 5.《诗经》被称为“经”始于西汉提倡儒术,将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作为常法,尊为经典。 于是《诗》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6篇笙诗是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扩展资料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 “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