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国璋国葬墓实际只是衣冠冢 真实的墓葬在哪冯国璋墓位于河间县的西诗经村东北,是前两年在原址上刚刚恢复的。 根据有关记载,当年墓的规模相当宏大,冯国璋毕竟是一代民国总统,享受的是国葬。整个墓园占地一百三十亩,石刻仪仗齐全,神桥,石牌坊,八对石像生,石五供,几乎几乎应有尽有。 据说五供两侧还有各有一座炮台,上架铁炮。大宝顶是汉白玉的石围裙,坐落于方形夯土台基之上。 以我的想象,冯墓的讲究不比袁世凯的差。可惜的是在**时代,该墓就几乎被完全破坏,石牌坊等被拉倒去修建水利设施。 在该墓恢复之前,这里只剩下一座十几米高的土丘了,当地人叫“疙瘩”,但地宫还在,保存完好。关于冯国璋墓最有意思的事儿是这个如此豪华的国葬墓居然是一座虚冢。 冯国璋在1918年10月份被段祺瑞搞下台以后,心力憔悴,一年后就因伤寒病逝北京帽儿胡同,享年61岁,徐世昌大总统批准国葬。在北京公祭一个月后,灵柩用专列运至保定,后由曹锟派马队护送到河间。 当时冯国璋的地宫还没有彻底完工,灵柩只好暂厝祠堂。一个多月以后正式入葬的前一天夜里,冯家悄悄地把冯国璋的棺材抬到了村东几里以外的半截河村一带一个叫黄龙湾的地方掩埋。 原来这里是冯氏祖坟,葬着冯国璋的父辈和祖辈。冯家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哪想到家贼难防。 **大串联期间,天津师范学院的**领着武汉的**到诗经村来找冯国璋报他当年攻破武汉纵兵烧杀之仇。这些**没有去那个“疙瘩”那儿,因为他们从冯氏亲族中得知冯国璋埋在了祖坟里,所以直接奔了黄龙湾。 于是,一场愚昧,野蛮的挖坟戏尸的丑剧上演了。冯国璋的故居冯家大院就在西诗经村的东边,我们去的时候(上星期六)那里正在修缮。 说是修缮,其实就是重建,因为那个院子看上去好像做过生产大队部,基本上看不出原来的面貌。今天的河间人们在经济大潮中又想了起冯国璋,他们意识到开发旅游可以致富,于是冯国璋墓已经修完了,冯家大院作为配套项目还在紧锣密鼓之中。 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如果冯墓像袁林那样保存下来,今天的诗经村绝不是现在的样子。刚刚两年,围栏就已经遭到严重破坏,铁管被偷走。 冯家大院正在重建进不去,所一只能站在车顶上拍几张。冯国璋故居故居始建于1913年2月,1915年12月底竣工,占地近百亩,四合院式建筑,厅堂屋阁四百余间,耗白银六十万两,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均明廊画柱,高脊广舍,并点缀“玻璃厅”等西式建筑。 **中冯国璋故居部被改动、损毁。 2008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国璋生平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1859-1919),直系军阀首领,北洋三杰之一。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 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后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 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并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后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 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此时皖系政客已建立“安福俱乐部”,策划新的总统选举。 冯国璋自知当选无望,于1918年8月13日,通电辞职。1919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 冯国璋国葬墓冯国璋国葬墓又称衣冠冢,在河北省河间市西诗经村东北,与冯国璋故居相距1公里,国葬墓始建于1917年,三年建成。原南北长897米,东西长103米,共138.6亩,建有壮观的碑、坊、亭、台。 冯国璋国葬墓南向墓门为五楹红墙绿琉璃瓦宫廷式建筑,四周绿瓦红墙相绕,墙外有小河环护,门前有白石桥可通,门内墓道南端建三孔白石坊,后有“河间冯公之神道”(徐世昌书)及“中华民国副总统代理大总统冯公国璋之墓”两座高5米左右的巨碑。碑后墓道两侧分列华表、石人、石马、石羊、石象等。 白神道碑后至墓前建有宫殿式通行广厦三重,最后为享殿,内置石五供。墓高约25米,下层为高5米、直径30米的方形三合土墓基。 墓为白石围砌。上端环列60个汉白玉石狮,最上顶端,为穹形土丘。 国葬墓自1937年“七七”事变后屡遭破坏,至1966年无存,仅剩十几米高的土丘一座,石牌坊等被拉倒去修建水利设施,据说地宫深埋地下,没有破坏。2008年国葬墓修复。 冯国璋家族墓冯国璋家族墓又称冯国璋真墓,在国葬墓东北方向4公里处的半截河村西冯氏祖坟,当地人称冯家坟,该地又称黄龙湾,葬有冯国璋的父辈和祖辈,这里是冯国璋最终埋葬之处。1966年该墓被天津师范学院的“**”挖开,墓内有薄棺一口,内有军刀一把,照片一张,棺前设石玉等供物。 据记载,当时挖出冯国璋的真墓,有十二厘米厚阴沉木棺一口,葬埋50年之久尸体尚完好未腐。殉葬品有:元宝、银币数枚,玉鼻烟壶、如意各1件,右指扣翠板指,口含一颗猫眼珍珠,部分文物现存河北省文物局。 2.冯氏寻根问祖1、冯姓来源: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2、冯姓变迁: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3、冯氏英才: 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 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3.冯氏寻根问祖冯 (百家姓典故) 冯系承周文王 派别多脉络清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虽然有好几位深具才华的人见诸史书,但是跟其他同样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较起来,在事功上还是多少有点逊色。至少,在当时熙熙攘攘的群雄并立局面中,姓冯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过“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 然而,这个姓氏却繁衍得很快,到了汉唐时期,就从原来发源的陕西,繁衍到了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冯姓的子孙在迁到这些地方以后,竟然青出於蓝,纷纷有了十分优异的表现,为他们不甚得意的老祖先,大大地扬眉吐气。 现在,冯姓的派别相当多,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大致如下: 出於颍川(河南省)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军功彪炳,后来被封为阳夏侯,腾达非常。 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别外,福建长乐的冯姓,是宜都侯冯参的后代;京兆的冯氏,是燕王冯宏的后代;出自弘农(河南省)者,是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自河间(河北省)者,则为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像这样把族系的出处考据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在姓氏当中还是很少有的,姓冯的人士真是比别姓的人幸运了。 历史上知名的冯姓人物中,有一位比较为人熟悉的冯道。他是五代那个乱糟糟的时代的人,曾经接连做了唐、晋、汉、周诸朝的首相,不能不算是显赫万分,然而,他那种不把丧君亡国之耻放在心上的行径,却为后人所鄙视。不过,如果仅从才华上来讲,冯道倒不失为一代能士。 4.冯氏族谱的冯氏村落冯氏家族之一现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抗战时期山东青州长秋村被鬼子汉奸烧杀多达18次,涌现烈士26人。现已树立抗日烈士纪念碑, 临朐冯氏,在青州市临朐。 云浮市云安县,葛麻社、沙子岗、山子头、燕子岩村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杜康站冯家塬村 天津市冯家台村 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寺镇冯秀村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冯家圩村 江西省都昌县南峰镇石桥村、坂上村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闹村社区 尚南村 5.冯国璋的家族成员祖父冯丕振、父亲冯春棠、大哥冯佩璋、二哥冯蕴璋、三哥冯琥璋子孙、儿子冯家遂、冯家迪、冯家遇、冯家迈、冯家周、孙子海岱、海嵊、海岩、海岗、海岛等。 冯家遂、冯家遇及次子冯家迪与长女冯家逊都是冯国璋第一位夫人吴凤所生,冯国璋的续弦夫人周砥已经去世,在长房儿女们的提议下,冯国璋将原来的大姨太彭金梅扶为正室。彭金梅为冯国璋生育了四子冯家迈和二女冯家祯、三女冯家贤,默默担负起家里的琐事和抚养子女之事。 在彭氏之后,冯国璋还有四位姨太太。二姨太韩氏,是冯国璋在保定知府府邸见到的一名歌妓,因面容艳丽、身材窈窕引起冯国璋的注意,保定知府见冯国璋喜欢,慷慨相赠。 三姨太何氏,名何艺花,是清末陆军大臣铁良家的使女,铁良为拉拢冯国璋,就将这位小巧玲珑,如花似玉的何氏赠给了他。何氏为冯国璋生下四女冯家蝶。 扩张资料: 冯国璋的最后一位姨太太,据传姓胡,因为没有生育子女,甚至连姓氏都没有人记得清,据冯国璋的后代回忆,冯国璋去世前,胡氏无时无刻都陪在冯国璋身边,为他端茶喂饭,人前不言不语,单独和冯国璋相处时,才会与冯国璋聊聊天帮他解闷。 在回乡途中,距离诗经村还有半里多路的时候,59岁的冯国璋便下车步行,与沿途的乡亲们亲切地打招呼问好,一点儿总统的架子都没有。 回到家乡,冯国璋先是创办了“冯氏养正学堂”,又请人编写了《河间县志续编》,算是为家乡作些贡献。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乡亲慷慨解囊,分别探视与抚恤,对感念至深者,甚至赠予几十亩土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冯国璋 6.如今的诗经村在哪里毛苌居住在河间国都乐城(今献县河城街)北面百余里的一个村落里。 这个小村因为毛苌与毛亨的缘故,后来叫诗经村(今河间市诗经村)。诗经村一带当时属武垣县(今河间市),武垣是河间四个辖县(乐城、候井、武垣、弓高)中较边远的一个县。 它最早是战国的赵都军城,汉初为赵王张耳的辖地,杀张耳后汉高祖的次子如意被封为赵王,后来又徙得罪了吕后的淮阳王刘友为赵王,刘友“幽”死后,孝文帝“甚怜之”,除了让其长子袭位外,又把赵地的乐城、武垣等四县辟为河间国,立赵幽王少子辟强为河间王。因此,史书上将秦末汉初就流落或者出生在武垣的毛苌,称为赵人。 7.冯巩家族史冯巩的曾祖父是冯国彰。 《冯巩与家族》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定价10元印数2000册 冯巩与家族 眼下中国,不知道笑星冯巩的人恐怕不多。但知道冯巩的先祖是本世纪 初赫赫有名的中华民国代总统冯国璋的恐怕也不多。 冯巩出生在1957 年。往前上溯约100 年,他的曾祖父冯国璋在河北河间 县西诗经村哇哇落炕。很巧,他们都是本辈中最小的儿子。 100 年,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的大飞跃,经历了亘古以来最为激烈最为悲壮最为彻底的社会变革。100 年, 对一个普通或者不普通的家族来说,也必然会包含有几代人的酸甜苦辣,喜 怒哀乐 冯氏家族,从冯国璋舍家别妻投军习武,到如今曾孙冯巩这一辈, 四代人各展风姿,显露头角,其间岁月悠悠,世海苍茫,岂是提笔一挥就可 以说得完道得清的?冯氏家族和近现代中国史有着血肉和悲喜交揉的关联。 可以说,一部冯氏家族史,便是本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段精采剪影。 如今,很少有人乐意去回顾那些历史旧迹了。人们喜爱相声演员冯巩, 是因为这位笑星用他的艺术表演给众人带来了欢笑。每年的农历大年三十晚 上,几亿中国人会乐呵呵地聚在自家的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映的春 节文艺联欢晚会。在这台内容丰富的节目中,总少不了冯巩和他的搭档表演 的相声,从1986 年到1994 年,已连续九年了。有人开玩笑说,不看冯巩的 相声,好像就过不去大年三十这个坎。 我们没有统计过在内地和海外有多少冯巩迷。可你不论到哪儿,都会发 觉有许许多多的热心观众关心他,爱护他,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这位艺坛奇才 近几年来一步步走过的脚印: 每年他都有新的相声佳作出台,《亚运之最》、《办晚会》、《拍卖》、 《点子公司》 他也拍了好几部电影电视剧,《业余警察》、《那五》、《开心阿O》、 《离婚合同》、《站直了,别趴下》,等等;得了电视“十佳”奖、“小百 花”奖,又拿了电影学会奖、“百花奖”最佳男配角 他还担任过各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在《综艺大观》、《艺苑风景线》、 《文化园林》等电视专题节目中频频露面; 还有越演越“专业”的小品节目,从初露锋芒的《临别絮语》、《探亲》, 到渐入佳境的《融》、《开锁》、《鬼子进村了》、《面的和皇冠》进入1993 年,他居然悄悄地创办起一家文化艺术公司,取名叫“大禹”; 又有消息灵通人士得知,冯巩正在积极联络几家院校和电视台,创办一 所专门培养喜剧人才的艺术学校,为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渐显萧条的艺苑文坛 造就一代喜剧创作、表演人才,过一回“伯乐”瘾,还有 1993 年是冯巩的本命年。36 年的生命历程,不长,也不算短,36 年走 过来很艰难,往后再走36 年或更长就更不易! 冯巩说,这年龄,在我的前辈也正是干事业创前程的当口。我的祖辈父 辈们想干事业,苦于没有好时机,如今我得豁出命地干,不然就愧对先人, 也对不起眼下这改革开放、百年不遇的大好年景。 近百年来的中国,舒心的事,远的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 几年是最让老百姓舒心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巨大的聪明才智和无穷创造力 充分迸发。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脸上常挂着富足和欢乐的微 笑的人们,在创造美的生活,同样,也需要美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