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请概括《诗经1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都借景起兴,弓瑟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2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表现他的虚伪.34《风波》写一个农民家庭里的小风波.这个风波是由张勋复辟引起的.通过《风波》这篇小说,使我们看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农村社会现实.就是说当时农村是没有变动的.5。 2.【诗经殷武翻译与赏析】译文 殷王武丁神勇英武,是他兴师讨伐荆楚.王师深入敌方险阻,众多楚兵全被俘虏.扫荡荆楚统治领土,成汤子孙功业建树. 你这偏僻之地荆楚,长久居住中国南方.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王.殷王实为天下之长. 上帝命令诸侯注意,建都大禹治水之地.每年按时来朝来祭,不受责备不受鄙夷,好好去把农业管理. 上帝命令殷王监视,下方人民恭谨从事.赏不越级罚不滥施,人人不敢怠慢度日.君王命令下达诸侯,四方封国有福享受. 殷商都城富丽堂皇,它是天下四方榜样.武丁有着赫赫声名,他的威灵光辉鲜明.既享长寿又得康宁,是他保佑我们后人. 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把它砍断把它远搬,削枝刨皮加工完善.长长松木制成方椽,楹柱排列粗壮溜圆.寝庙落成神灵安恬.【鉴赏】《殷武》一,是《商颂》的最后一篇,也是《诗经》三百零五篇的最后一篇,《毛诗序》所作题解为“祀高宗也”,谓其为商人祭祀歌颂殷高宗武丁之诗.但魏源本三家诗之说,云:“春秋僖四年,公会齐侯、宋公伐楚,此诗与《鲁颂》‘荆舒是惩’,皆侈召陵攘楚之伐,同时同事同词,故宋襄公作颂以美其父(桓公).”(《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以为“魏说为此诗定论,毛序之伪,不足辨也”.然吴闿生《诗义会通》云:“考《商颂》五篇,皆盛德之事,非宋之所宜有,且其诗有‘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命于下国,封建厥福’等语,此复非诸侯之事,是序说无可疑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也指出:“或疑商时无楚,……殊不知《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楚即南荆也.……又况《易》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与此诗‘深入其阻’者合.鬼方,楚属国也.”其辨甚核,当从之. 殷高宗作为成汤之后的一代中兴之主,《史记·殷本纪》载有他的业绩:“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亦作傅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武丁修政行德,天下成驩(欢),殷道复兴.” 这首《殷武》诗的主旨,就在于通过高宗寝庙落成举行的祭典,极力颂扬殷高宗继承成汤的事业所建树的中兴业绩. 全诗共六章,一、四、五章章六句,二、六章章七句,三章五句.前五章写殷高宗武丁中兴之事,最后一章写高宗寝庙落成的情景. 这首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各章都有它描写的侧重点.第一章言武丁伐楚之功.“挞彼殷武,奋伐荆楚”二句,表现了武丁对楚用兵的勇猛神速.“罙(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写出武丁的军队是在突破险阻中取得节节胜利.“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特别点明武丁之所以能征服荆楚之地,那是因为他是成汤的后世子孙,理应有所作为.第二章写武丁对荆楚的训诫.“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向)”二句,从荆楚所处的地理位置,指出它理应俯首听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是以成汤征服氐、羌的先例来告诫荆楚归服,可谓是“刚柔并举”.第三章只有五句,可能有脱文,是写四方诸侯来朝.说殷武丁秉承“天命”统治诸侯,因之诸侯入国朝见天子、在封地勤治农事,都是他们应尽的职守.第四章,进一步申述武丁是受“天命”的中兴之主,人民百姓只能安分守己,按商朝的政令行动.第五章,写商朝的国都西亳地处中心地带的盛况,这里曾是中兴之主殷武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地方,故特别用“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两句诗来渲染它,而武丁在位长达五十九年,说他“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并不过分.末章描写修建高宗寝庙的情景,用“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两句诗作比兴,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有象征意义,象征殷武丁的中兴业绩垂之不朽. 这首诗在用韵上也有其特色.第一章句句用韵,“武”、“楚”、“阻”、“旅”、“所”、“绪”同叶鱼部韵;第二章除“维女荆楚”一句不用韵,其余句句用韵,“乡”、“汤”、“羌”、“享”、“王”、“常”同叶阳部韵;第三章句句用韵,“辟”、“绩”、“辟”、“适(谪)”、“解(懈)”是锡支通韵;第四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监”、“严”、“滥”、“遑”是谈阳合韵,“国”、“福”叶职部韵;第五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翼”、“极”叶职部韵,“声”、“灵”、“宁”、“生”叶耕部韵;最后一章句句用韵,“山”、“丸”、“迁”、“虔”、“梃”、“闲”、“安”叶元部韵.由于末章用元韵一韵到底,颇能渲染出宗庙落成的喜庆气氛.。 3.岂曰无衣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诗经·国风·秦风》.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秦风·无衣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4.诗经国风中有王风吗有。 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王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东周王朝失去了原来的宗主地位,对诸侯国非但无力控制,而且要受到强大诸侯国的欺凌,领土日见削减。然而在春秋之初,周王朝还不免要摆出一副天子尊严的架势,对所谓“无礼”的诸侯国进行征伐,但可悲的是,总是以失败告终。 正因为东周王朝前期征伐频繁,又加上大贵族集中,生活奢侈,所以不得不加重对自己统治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在沉重的兵役、劳役、经济负担之下,造成不少旷夫怨女和流浪汉,人民普遍地感到生活一天天下降,大大不如东迁以前了。 “王风”的十首诗歌中,大部分就是反映人民的这种痛苦呻吟和怨恨的。 “王风”与“周南”来源地部分相同,但它们的曲调是不同的。 编入“王风”的是东周王畿的土乐,编入“周南”的则是受“南音”影响的外来乐。 “王风”共有十首。 包括: 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 大车、丘中有麻。 5.诗经王风 黍离翻译黍离 《诗经·王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翻译:那黍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黍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黍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题解: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赏析】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 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 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本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 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 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 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 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 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 更进一层,透过诗本文所提供的具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