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草虫字音喓喓草虫1, 趯趯阜螽2; 未见君子, 忧心忡忡3。 亦既见止4, 亦既觏止5, 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6, 言采其蕨7; 未见君子, 忧心惙惙8。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9。 陟彼南山, 言采其薇10; 未见君子, 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夷11。 1.喓喓(yāo腰):虫鸣声。草虫:一种能叫蝗虫,蝈蝈儿。 2.趯趯(tì替):昆虫跳跃之状,阜螽(fùzhōng付钟):即蚱蜢,一种蝗虫。 3.忡忡(chōnɡ冲):心跳。 4.止:之、他,一说语助。 5.觏(gòu够):遇见。 6.陟(zhì至):升;登。 7.蕨(jué决):植物名,初生无叶,可食, 8.惙惙(chuò绰):忧,愁苦的样子,(依据朱熹《诗集传》,读音应为张劣反,即jiè界) 9.说(yuè月):通悦。 10.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 11.夷:平。心平则喜 听那蝈蝈蠼蠼叫, 看那蚱蜢蹦蹦跳。 没有见到那君子, 忧思不断真焦躁。 如果我已见着他, 如果我已偎着他, 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 采摘鲜嫩蕨莱叶。 没有见到那君子, 忧思不断真凄切。 如果我已见着他, 如果我已偎着他, 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 采摘鲜嫩巢菜苗。 没有见到那君子, 我很悲伤真烦恼。 如果我已见着他, 如果我已偎着他, 我的心中平静了。 2.《诗经》问题0,请说明 螟,蟊,贼,螣 各表示什么害虫【mao】 蟊 máo (1) (形声) (2) 同本义[insectdestructiveoftherootsofriceseedlings] 蟊贼蟊疾。――《诗·大雅·瞻昂》 (3) 又如:蟊螟(危害庄稼的两种害虫);蟊疾(蟊虫为害) (4) 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或事[pest]。如:蟊蜮(比喻恶人);蟊虿(比喻坏人);蟊食(比喻奸吏掠夺百姓财物) 蟊贼 máozéi (1) [grain-destroyinginsects;termite;vermin]∶吃禾苗的两种害虫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诗·小雅·瞻昂》 我有蟊贼,岑君遏之。――《后汉书·岑彭传》 (2) [apersonharmfultothecountryandpeople]∶比喻危害国家或人民的人 蟊贼内讧。――《诗·大雅·召旻》 (3) 比喻祸源。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菜根谭》(明·洪应明) (释意:名利和欲望不一定都会戕害人的心性,自以为是的想法,才是戕害本性的最大祸源。) 蟊 máoㄇㄠˊ 吃苗根的害虫:~贼(喻坏人)。 3.诗经小雅的的小宛篇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准确的翻译是什么《诗经·小雅·小苑》有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按陆机的说法,“螟蛉者,桑上小青虫也,似步屈,其色青而细小。或在草莱上。 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其子。”《诗经》所据的民间传说,是说蜾蠃——这种细腰蜂——有雄无雌无法生殖,所以就捕获“螟蛉”的幼虫,将它哺育长大,以此传宗接代。 因此“螟蛉”在古代汉语里成为养子的代称,这也从反面说明,收养者正如同蜾蠃,并不纯粹出于慈悲心肠。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普及之前,在大多数场合,收养别人子女,其主要动机是为自己老来有所依靠;虽然螟蛉儿未必真能延续家族香火,但是年老之后需要有人奉养时,有养子当然就有了一条相对比较可靠的后路。 也有更低调的追求,只为百年之后,坟头上有人烧一炷香撒几张纸钱。 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螟蛉之子,即义子,俗话指干儿子、干女儿,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小苑》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于是捕螟蛉回来当义子喂养。其实,古人的结论是有误的,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 根据科学家的发现,暝蛉虫就是蜾蠃,只不过蜾蠃俗叫螟蛉虫罢了 螟蛉蜾蠃异闻记 《螟蛉蜾蠃异闻记》 清·程瑶田撰。《螟蛉蜾蠃异闻记》记载了程瑶田实地考察果蜾蠃捕螟蛉喂子的全过程。 《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的是蜾蠃捕捉螟蛉,喂它的幼虫。但古人却错认蜾蠃养螟蛉为子。经过历代多家考证,误说被订正,早成定论。但程瑶田还是撰写了《螟蛉蜾蠃异闻记》,记载了实地考察果蜾蠃捕虫喂子的全过程,进一步证成其说。以前文献记载,都说蜾蠃是细腰蜂。程瑶田根据亲身观察,对这种细腰蜂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描述:“其蜂首腹分两段,如小胡卢,中分处几有欲断之势,盖所谓细腰是也。头脑及喙亦如小胡卢,通长太半寸,余于壬寅六月十六日,见其 [扌+连]土如黍子大,其足六,以前二足及口融其土而作之,须臾之间,盖往返十余巡,以成其房……然后往抱青虫大者一,长寸许,又往连抱小者二,并纳房中。”其后他又经过多次观察,记下了细腰蜂茧孵化的经过,虽然非常琐细,但极其具体。最后他总结为“陈言相因,不如目验”。深入实践,通过目验,这是程瑶田名物考证的一大特色。 5.山蛩虫的介绍山蛩虫,也称“北京山蛩虫”,体长而稍扁,长约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躯干计二十节。第2-4节各有一对步肢,自5节开始各有两对。臭腺孔在第5、7、9、10、12、13、15-19节两侧。栖息潮湿耕地或石堆下、树木的背阴处,喜成群居,食腐殖质。也有伤害农作物的记录。分布我国各地。属于马陆的一种。长度0.5~3.2cm,植食性种类 腐食性种类。英文名又称作plated millipedes,这个科的种不如其他千足虫那样园,它们无眼,一般体色暗淡,体节的上部像横向延伸。多数种的很多包涵腺体,能产生有毒化学物质阻拦捕食者。生活周期 同其他千足虫一样,雌性把卵产在土壤中制作的巢穴内。幼体在初期生活在土壤中,而大龄的幼体和成体在地表寻找食物。在北半球,见于林地落叶中,有的种见于洞穴内。一些在加利福尼亚分布的Motyxia属的种类发冷光。还有的山蛩虫种能在水下生活。 6.昆虫问题:蛩蠊是不是活化石目前没有找到蛩蠊目昆虫史前广布,但原直翅目昆虫还是很多的,蛩蠊只是原直翅类的一个支系,从这意义上说与“活化石”定义有出入,但一些昆虫学家们认为蛩蠊就是现生原直翅目昆虫,他们甚至主张不叫蛩蠊目而直接叫原直翅目。这样看蛩蠊不仅是活化石,而且是孑遗,因为这种高海拔昆虫已经濒临灭绝,是国际高濒危物种。 蛩蠊为一目一科四属29种,代表分别是: Grylloblatta Namkungia Galloisiana (中华蛩蠊,与金斑喙凤蝶一起为中国两种一级保护昆虫) Grylloblattel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