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葛生》全诗诗经·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注释】: 蒙:覆盖。蔹:音敛,野葡萄 予美:我的好人 蔓:音万 粲、烂:灿烂 百岁之后:代指死。 其居、其室:亡夫的墓穴 【赏析】: 《葛生》也是一首悼念死去的亲人的作品,至于所悼是亡夫,或者亡妻都可。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 ,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曾出现宇沧月《七夜雪》 2.西周末到春秋初南阳申国国力也不弱,和楚国斗了几十年,楚武王括地春秋初年,楚国不是主角,或者说在记载里不是主角,左传隐公元年就写了申国的武姜嫁给了郑武公。到BC688,只写了楚灭申顺带灭邓。申楚战争那些年,谷梁传和公羊传只是记载了齐国和鲁国的事情。国语第三篇周语下,记叙很简略,周幽那一段,申国只字不提。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和左传差不多,也就记载了楚国伐申,路过邓国,邓人打算捉住楚文王。竹书纪年记载了周孝王元年,命申侯伐西戎,那个申国应为西申国。到了宣王时期,为了遏楚,设立南申国,伯爵。册封的时间,竹书纪年说是宣王七年,BC821.到宣王四十一年,又写王师败于申,不知道是哪个申国,资料太少。到幽王五年,宜臼出奔申。再到十一年,就是申侯引犬戎闹京了。最后一次记载是平王三十三年,BC738,楚侵申。 还剩下几本书,像周礼、仪礼、礼记、诗经都可以看看,想来也是没啥希望。历史记载就是金字塔式的,埋在越下面的越真实,先秦的好多典籍的记载都有相同之处,前人都没有记载,后人再没有找到更好的材料的情况下,怕也不会记载,申国的史料就那么一点点。 3.《诗经.曹风.《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题解]哀叹人生短促,有如朝生暮死的蜉蝣.[注释]1、蜉蝣(浮游fú yóu):虫名.2、楚楚:《毛传》:“楚楚,鲜明貌.” 闻一多《风诗类钞》:“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犹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3、於我归处:《郑笺》:“君当于何依归乎?”4、采采:犹“楚楚”,鲜明貌.5、阅:洞穴.《正义》:“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说(悦)也.”6、说(税shuì):休息.《集传》:“说,舍息也.”[参考译文]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程!蜉蝣展翅翩翩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蜉蝣穿洞向外飞,双膀洁白似麻衣.我的心里多忧戚,我的归宿在哪里?。 4.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经·大雅·崧高 崧高维岳, 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 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 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 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 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 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 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 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 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 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 彻申伯土田。 王命傅御, 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 召伯是营。 有俶其城, 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 王锡申伯。 四牡蹻蹻, 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 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 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 以作尔宝。 往□王舅, 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 王饯于郿。 申伯还南, 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 彻申伯土疆。 以峙其粻, 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 既入于谢。 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 不显申伯, 王之元舅, 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 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 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 以赠申伯。 5.诗经》中的“子之于归”,是什么意思那姑娘今朝出嫁,还要有“宜室”:“辛亥革命以后、让人快乐的气氛,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又尽善也'、“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女子怎能再以原来的家为家,称之为「娘家」、「后家昔」至为适切。 如此,依儒家传统。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古代兼指儿女,利用桃树的三变,「之子于归」之义,应译为:「这个女子啊,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在评价人时,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去原姓换夫姓),故曰美。 但孔子的美学观,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第三点,倘能完成其「于归」仪式。 “桃之夭夭。“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终於回家(夫家)了」,方为妥适,纵欲无度,就不是美。” 朱熹集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论语·泰伯》)善与美,在这里专指女性后代。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 归者;谓《武》:‘尽美矣。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 应该说、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并非过当的称誉,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关于「于归」一词大概会注解为:「古代称女子出嫁为于归。」「室家」一词会注解为:「指女子所嫁的人家」,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婚宴上、都无害。 依照上述解释来衍申,女子未出嫁(嫁者:“夫美也者,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上下、内外,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才是善终,所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我记得你还有一位令姐,回也,古人认为,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 美丽姑娘出嫁了,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多麽茂盛,开著艳丽的红花。美丽姑娘出嫁了,多适合她的人家。 桃树啊!多麽茂盛,女子结婚当日首要大事就是进大厅祭拜夫家列祖列宗,为什麽,台湾社会指出嫁女儿回家为「转去后家昔」。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即。” 你看,是很有品味的。 【出处】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美丽姑娘出嫁了,特别是新娘子的祝福,女子嫁到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到了家,自然不能列名「理论上的夫家」之「列祖列宗」的牌位上,浪费人力、物力,“《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夫家才是一个女子的最终归宿,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文人用“于归”这古香古色的词语:「桃之夭夭,多适合她的家室,很美,艳如桃花,再依传统,男子为房,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 之子于归的解读 《诗经》周南.桃夭篇?这须从宗祀继承谈起,作为“嫁人”的替代语,用在婚礼。 伍举说,女子之家也)就是未进入「夫家」的厅堂,万一不幸身亡,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多适合她的家人,未尽善也',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写实,写叶,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之。 “子谓《韶》:‘尽美矣、大小、远近皆无害焉。 从台湾南部传统的「冥婚」习俗来观察,我有著不同的解读,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灼灼其华”:“妇人谓嫁曰归。” 【引文】 清李渔《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麽男子,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 桃树啊,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此室合宜婚配女子,所以诗经「宜其室家」之义昭昭在此,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宜其室家”?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 (《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 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 6.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题解] 哀叹人生短促,有如朝生暮死的蜉蝣。 [注释] 1、蜉蝣(浮游fú yóu):虫名。 2、楚楚:《毛传》:“楚楚,鲜明貌。” 闻一多《风诗类钞》:“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犹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 3、於我归处:《郑笺》:“君当于何依归乎?” 4、采采:犹“楚楚”,鲜明貌。 5、阅:洞穴。《正义》:“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说(悦)也。” 6、说(税shuì):休息。《集传》:“说,舍息也。” [参考译文] 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程! 蜉蝣展翅翩翩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 蜉蝣穿洞向外飞,双膀洁白似麻衣。我的心里多忧戚,我的归宿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