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浅霞诗经

1.求 兼霞 诗经原文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念.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的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今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2.诗经 蒹霞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岸芦苇茂苍苍,早晨秋露结成霜.

心中思念好姑娘,她在小河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危险又漫长.

顺水而下去找她,好像她在水中央.

河岸芦苇茂又密,早晨露水未曾干.

心中思念好姑娘,她在河的那一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渐高又危险.

顺流而下把她找,好像她在水中滩.

河岸芦苇密麻麻,早晨秋露未全干.

心中思念好姑娘,她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曲弯.

顺水而下去寻她,好像她在水中滩.

3.诗经里带有霞的句子

《诗·衞风》充耳琇莹。

(《传》琇莹,美石也。) 《诗·齐风》尚之以琼莹乎而。

(《传》琼莹,石似玉。《韵会》诗诂曰淇奥诗:充耳琇莹。

注:毛云:琇莹,美石也。诗:尚之以琼华,尚之以琼英,尚之以琼莹。

注:毛云:琼英,石似玉。郑云:石似琼,似莹。

今详琇莹与琇实同文,琼莹与琼英琼华同文,则莹非玉石矣。毛说非也。

况琼旣为玉之美,莹又为次玉之石,则一瑱乃似二物,郑说非也。凡玉之生,以及其成,有荣有英,有华有实,犹草木也。

莹卽荣也,谓玉之始生,如草木之荣也。英谓一玉之中最美者,如草木之英华。

谓玉之方成,如草木之英华。实谓玉之旣成,如草木之实,皆可用之玉也。)

4.诗经秦风年霞获得的渠道是什么

《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

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

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

《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

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

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

“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

《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许是同样的感觉。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

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

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

5.求 兼霞 诗经原文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

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所谓:所念.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的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宛,仿佛,好像。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涘(sì):水边。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今译】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6.《诗经》、唐诗宋词或者是春秋中带有“汐”字的句子

永遇乐 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高阳台 周密

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汐随暗浪雪山倾。

汐声入宫宫影凉。

汐声偏惧初来客。

汐乎汐乎奈汝何。

汐打空城寂寞回。

汐声高兮墟落寒。

汐水无情那有期。

汐落空江网罟收。

汐满江津猿鸟啼。

汐浸台城春草长。

汐州韩文公庙碑。

汐西来兮又东下。

汐水无情亦解归。

汐槛烟波别钓津。

汐阳未到吾能说。

汐色银河铺碧落。

汐上初惊浦岸齐。

汐回画槛水声微。

汐过金陵落叶秋。

汐拥菱花出岸浮。

汐打西陵意未平。

汐上孤城带月回。

汐沟横趣北山阿。

汐声归海鸟初下。

汐阳太守南迁归。

汐送九江寒雨来。

汐平汐退有汐痕。

7.求诗经中蒹霞苍苍开头全篇,桃之夭夭全文,其他诗经名篇

诗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8.古代诗词中流霞一词有何典故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 酒。

东汉•王充《论衡》卷七《道虚》 “(项)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 年而返。家问其状,曼都曰:……有 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上 ……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

每饮杯,数月不饥 ”亦见 《抱朴子》。后世诗词以“流霞”汔指美酒。

唐•杜甫《宗武生日:“流霞 分片片,涓滴就徐倾。”杜甫官亭夕 坐戏简颜十少府》:“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唐•柳宗元同刘二十 八院长述旧言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漕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 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方期饮甘露,更欲吸流霞。”唐•李商隐武夷 山诗》:“只得流霣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