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终南感想

1.古诗(终南望雨雪)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五言绝句·终南望余雪①·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②。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③。[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

②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③林表:林木树梢。

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赏析]《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

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

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作者简介:祖咏,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清丽自然,恬静闲适。

其边塞诗则雄浑壮丽,情调昂扬。【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简析】: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此诗的题眼为望,又重点写出了雪景的美与不可及。

2.诗经人生感悟诗句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可以拿这句话去蒙小女生哦,后边是“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嘿嘿。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追求的)对象。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

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丈夫已经归家来,我心哪能不安宁?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和玉器媲美。

1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送我一只大木瓜,我以美玉来报答。不仅仅是为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

(注:风诗中,男女定情后,男多以美玉赠女。) 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15.死生契阔(qikuo),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16.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译:月亮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 17.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种的黍。

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 理想新乐土。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18.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19.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译:陈国城门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

2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 。

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 2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译:为人却没有道德, 不死还有什么意思。 22.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诗经·周南·卷耳》 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远伤悲。 2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译: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

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24.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

召南.江有汜》 译:江水长长有支流,新人嫁来分两头,你不要我使人愁。今日虽然不要我,将来后悔又来求。

2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

2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2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2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2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30.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埋怨飞无翅膀。

31.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殷。

3.诗经终南的是什么诗

国风·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译文】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

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

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国风·秦风·终南》是《诗经·秦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秦地汉族民歌。

全诗二章,每章六句。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

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

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终南别业》的写作特点 及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受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

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5.诗 秦风 终南 的全文解释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题解]

赞美秦君相貌不凡,祝他长寿。

[注释]

1、条:山楸。《毛传》:“条,槄(涛tāo);梅,楠也。”

2、渥(沃wò):丰润。

3、君:指秦襄公。

4、纪:借为“杞”。堂:借为“棠”。

5、黻(扶fú)衣:黑白花纹的衣服。

6、将将(锵qiāng):即锵锵。

7、寿考:长寿。忘:亡,结束。

[参考译文]

终南山上有什么,既有山楸又有楠。君王受封来此山,锦衣狐裘身上穿。脸色红润像涂丹,君王气度真不凡。

终南山上有什么,既有枸杞又有棠。君王受封来山上,锦衣狐裘身上穿。身上佩玉声锵锵,祝君大寿万年长。

6.《终南别业》中写诗人领悟大自然美好的诗句

应该是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和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2]

7.《诗经·秦风·终南》中“有条有梅”的“条”字,应译作花揪,山揪,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诗经·秦风·终南》流行于春秋时期。秦襄公夺得镐京,诸侯拥立周平王登基,西周东迁。秦襄公因有护送平王、驱逐犬戎之功,受赐岐山、沣河等地。到秦文公时,原本的西周遗民认为秦君会歧视周人,不甘心服从其统治,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歌。

有条有梅中的“条”、“梅”,是当时珍贵的酸味果品,为烹饪调味所用。诗歌大意,是希望秦文公能够将收服之地的周人、秦人还有部分残存的戎人,调和一处,不可分别看待,厚此薄彼。当然秦文公也做到了,为后来秦国称霸一方打下坚实根基。

诗歌中的“条”,现在一般译为山楸(即楸树)。

但《尔雅·释木》第十四条记载,“条”字在先秦时指的应为柚子。

当时的柚子和梅子一样,是烹饪调味品,味酸甜。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使楚时与楚王争论的典故“南橘北枳”中的“橘”指的不是橘子,是吴楚之地的一种名为“櫾”(读作柚)的大树果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柚子。不仅“橘”指的是它,“壶柑”、“臭橘”也是它在古代的别名。此物种于吴楚则味甜爽口,植于中原则苦涩难咽。因此被先秦人民用作调料,与梅子一样是烹调佳品。那时的“柚”字指的不是水果,应该是一种与杼类似的机具。《诗经·小雅·大东》有曰:“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后世朱熹在诗经译注《诗集传》中将“条”译作山楸,现代教材又多以《诗集传》为标准译注,所以有了条为山楸的说法。但《尔雅·释木》第一条记载,在先秦时期,山楸一般被称作“槄”(读作掏)或“山榎”(读作甲),两晋时郭璞注曰:“今之山楸也。”

花楸与山楸(楸树)长相相似,称呼相似,故有人将它们混淆并称。但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生物。山楸为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管状花目,紫葳科,硬骨凌霄族,梓属;而花楸为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蔷薇目,蔷薇科,蔷薇亚科,花楸属。二者连亚纲都不是同一纲,怎么可能是同一物种?

至于山楂,我就真不知道了……《周礼·天官·食医》关于调味品的记载没提到山楂;《本草》也只说了山楂的形态、用法、疗效,未提及调味之用;《尔雅·释木》第二十三条说:“朹,檕梅。朻者聊。”郭璞注《尔雅》云:“朹(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楂也。世俗作梂字,亦误矣。梂乃栎实,于朹何关?楂、朹之名,见于《尔雅》。”

总之,“条”为山楂不知从何而起。

如果楼主是文言文不知如何翻译的话,译作山楸比较好。毕竟现在语文教材一般都这么认为,就不要妄图去扳正了,丢了分不划算。至于它的本意是柚子,心里明白就好。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