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诗歌的故事 短的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给诗加“腰”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短一些的诗歌故事七步诗的故事 曹丕和曹植也都是曹操的儿子。 曹植很聪明,很用功,歌文章写得又多又好。当时,大家都很钦佩曹植,称赞他 是个大文学家。曹操自然也很宠爱他。只有曹丕很嫉妒曹植。 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有一天曹植来拜见哥哥。曹丕一见他就没好气地说:“ 我和你虽然是亲兄弟,但是从礼义上来说,是君臣。以后可不许你仗着自己的才学,不 讲君臣的礼节啊!” 曹植低着头,小心地回答:“是!” 曹丕又说:“父亲在世的时候,你常常拿诗歌文章,在别人面前夸耀。我问你,那 些诗歌文章是不是请别人代作的?” 曹植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请人代作过,都是我自己作的。” 曹丕板着面孔说:“好!现在我叫你作一首诗。你在殿上走七步,七步走完了,就 必须把诗作出来。如果走了七步,诗还没有作成,要重重的治你的罪!” 曹植明知道曹丕想借故害他,可是凭着自己的才学,有把握走七步作成一首诗,就 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请出个题目吧!” 曹丕想了想,就对曹植道:“我和你是兄弟,就用‘兄弟’二字做题目。可是,诗 里面不许带有‘兄弟’这两个字儿!” 曹植略加思索,回了一声:“是。”就在金銮殿上走起步来,走一步,念一句,七 步还没走完,诗就作出来了。诗是这样的: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的: 煮豆子烧的是豆秸啊, 豆子在锅里哀哀地哭: 咱们本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啊, 你煎我熬我,为什么这样狠毒? 在这首诗里,曹植把曹丕比做豆秸,把自己比做豆子,等于在责备曹丕:咱们本来 是亲兄弟啊,你为什么要这样迫害我呢? 曹丕听曹植念完了诗,觉得脸上热辣辣的,但是也没法治曹植的罪。 敬请采纳!!! 3.有关诗歌的故事 短的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给诗加“腰”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 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 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 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 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 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 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 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 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4.诗歌故事第一次亲密接触——《诗神》和《星星诗刊》 第一次亲密接触诗歌还是在我高中的时候,那时一次非常偶然的邂逅。 我哥哥那个时候刚从部队转业回来,带回了两本期刊,就是我一直深存感激的《诗神》和《星星诗刊》,记得那是九四年版本的,已经记不起封面的样子和发刊日了。 哥哥就放在他卧室里的桌子上,。 一次我去哥哥的卧室里找书刊,不经意发现了这两本小册子,竟然冥冥之中认真看了起来。上面的都是一些现代诗歌,虽然那个时候我还看不懂,但我却被诗歌的那种似懂又不懂的东西一下子吸引住了。 记得那个时候,特别喜欢看《微型小说》,也特别喜欢欧。 亨利的那种结尾式写法,更喜欢那种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的写作观念,于是,在我看来,文章结尾处,如果能有拔高的需要读者猜摸的有点看不懂的东西,就一定是好文章的标志了。 诗歌,恰好在我看不懂诗歌的年代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使我一下子深陷其中。 记得每个夜晚,这两本小册子都是很伴着我入睡的,我从那里面读到了寂静、孤独和那些风花雪月、阳春白雪般的轻柔。 就这样,我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过去了,依然记得这次邂逅,依然记得每晚的那阵阵墨香。而我,与其说爱上了诗歌,不如说,我把自己献给了诗歌。 5.短的诗歌故事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6.短点的诗歌故事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 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 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诗的故事 宋之问曾经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罗定县一带,后来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家乡,这首诗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感情比较真挚。 前两句回忆流放到广东时,不仅生活困苦,而且还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断”和“复”字用得很好,表现出诗人在广东度日如年,与世隔绝的痛苦。 后两句写了一个逃亡之人接近故乡时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诗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受不幸。而且这种矛盾之情越接近家乡时就越强烈,导致诗人特别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担心会变成现实。 此诗写了古人在遭受流放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的发展。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这种抒写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寻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后代曾广为流传。 7.诗的故事或诗人的故事简短一点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 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诗歌故事,要简短2.千金之剑挂墓地 春秋时期的吴国,锻制宝剑的技艺非常精良,各种宝剑名声远扬。 人们都以能有一把吴国的剑而满足。 吴国太子季札,人称“延陵季子 ”。 一次 ,他出使晋国,途中路过徐国,便去拜见徐国国君 。“大王,请接受我转达父王对您的问候 !”季札行礼毕,习惯地握住腰间的剑柄。 徐君的眼光也自然地落在那金光耀眼的剑鞘上。徐君对宝剑的注意 虽是一刹那间的事,可还是让季札感觉到了,他一边饮酒,一边想 :此剑送给徐君,对加强吴、徐友谊很有作用……可是,我出使晋国,身上无剑又不合适……他决定从晋国回来时再把宝剑献给徐君。 过了几天,季札从晋国返回,又经过徐国。徐国上下素衣白幡,一派治丧景象。 原来徐君去世了 。”我有心向徐君表示敬仰,不料永远失去了机会啊 !”一个随从说 :“既然徐君不在,赠剑之事也就作罢吧?”季札摆摆手:“不行,此事不做, 我心里总会不安的 。” 于是他把宝剑赠给徐国新君王。新君王感激地说 :“先王没有遗嘱,我不该接受贵重礼物啊 。” 季札只得把剑挂在徐君墓地上,寄托自己的怀念。 后来,有人作诗道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 由此,吴国与徐国的关系更亲密了。 3.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有一天要举行宴会 ,照例要有歌舞表演。 恰好一个弹琴的乐师病倒 ,少了一个节目 ,这真急坏了礼仪官。消息传开后,想不到官府里新来的洗衣婆自告奋勇,说她会弹琴唱歌。 礼仪官答应让她参加表演。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大小官员按次序就座,银亮的酒杯不断举起,舞女的绸带频频飘动,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轮到洗衣婆上场了,她边弹边唱一首《琴歌》 :"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了第一句就觉得十分奇怪,听着,听着,他站起来,走向洗衣婆,扶起她,喃喃地说 :"夫人……你受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年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虞国被晋国灭掉,百里奚也不了俘虏。 晋献公把女儿嫁到秦国,百里奚和夫人被指定为随嫁的侍臣。百里奚心里很不愿意,中途带了夫人逃走,不料在楚国边境被楚人扣留。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流落楚国,就派人带了五张公羊皮向楚国交换百里奚。楚人得了五张公羊皮,只肯放百里奚一人 ,这样百里奚和夫人就被迫分开了 。 分手那天 ,夫人把门闩劈断当木柴 ,烧了一只老母鸡让百里奚做路粮。百里奚到了秦国,被秦穆公重用。 百里奚虽然富贵了 ,并没有忘记夫人 ,几次三番派人打听,都没有下落。不料今日一场宴会,两人竟得重逢,牵线搭桥的居然是一首《琴歌》。 4 风 萧 萧 兮 易 水 寒 战国时期,秦王想独霸天下,派兵向燕国逼近,燕太子丹万分恐慌 。流落到燕国的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对自己的恩德,准备赴汤蹈火,刺杀秦王。 怎样才能使秦王接见自己呢?他苦苦思索,终于想起了秦王的仇人樊於(w ū)期(j ī)。樊於期是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避难。 秦王正用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买他的头。荆轲想,如果我将他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献上,秦王必定会高兴地接见我,那时就有机会行刺了 。 于是荆轲前去拜访樊於期 ,把刺杀秦王的计谋告诉他。樊将军听了,激动而愤怒地说 :"这正是我日夜盼望的事啊,今天终于机会来啦 !"说罢,拔剑自刎。 荆轲将樊将军的头装入木匣封好,又将一把有毒的匕首藏在卷起的地图里,与太子丹商定了启程的日子。出发那天,太子丹和了解内情的朋友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来到易水边送行。 大家迎着刺骨的寒风,心情异常沉重。这时,高渐离在岸边敲起竹制的乐器,荆轲和着乐声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慷慨激昂的歌声激荡着易水,震撼着人心,连头发梢都向上竖了起来。 伫立岸边的人们禁不住掉下热泪,目送着壮士的车马渐渐远去…… 13北 方 有 佳 人 汉朝有个艺人李延年,能歌善舞,而且常常唱一些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汉武帝很喜欢他,每回宫中设宴,总要把他召来表演。 这一天,皇宫里又是轻歌曼舞,丝竹声声。汉武帝一边开怀畅饮,一边观赏着宫女们翩翩的舞姿。 过了一会儿,一个身材修长、相貌英俊的青年出场了,他就是李延年。皇帝微笑地看着他,今天李延年显得比往常更加神采奕奕,白净的脸上透着一层淡淡的红光。 李延年向皇上请了安,就飘然起舞,引吭(h áng )高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哦?”汉武帝放下酒杯,身子略略前倾,注意地听着。 李延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望着皇帝,继续唱道 :“……宁(n ìng )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一曲歌毕,余音袅袅。 汉武帝惊叹道 :“啊!世界上难道真有这样的美人吗?”显然,皇帝是被李延年的歌打动了。“禀告皇上,这位绝代佳人就是我的亲妹妹 。” 李延年看出皇帝的意思,不失时机地说。其实,李延年就是为了引荐妹妹,才作这首歌的。 “快,快把她接到宫里来!”汉武帝急切地说。这样,李延年的妹妹就被召进宫去。 皇帝一看,果然是一个美丽绝伦的女子,并且同她哥哥一样能歌善舞,心中便非常喜欢,对她倍加宠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