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的“燕草如碧丝,秦桑底绿枝这俩句诗是出自唐朝李白的《春思》里面的,而不是杜甫写的!整首诗是: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而“燕草如碧丝,秦桑底绿枝”这俩句诗运用了可谓是一语双关,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 燕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 秦地:指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两地相距甚远,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处不同的春色。略一思考,就不难明白,诗中“春思”如潮的妇人肯定是身处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征人当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燕北塞外,天气寒冷,当春草终于长出细如发丝的绿芽时,远在秦地家中的思妇,却早已经置身于枝条低垂的桑树林中了。 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记起远在燕地行役、久久不归的丈夫。这首诗的"兴"的寓意其实是藏而不露的。 从字面上看,就是说,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秦地与燕北的春天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春”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就是在古时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怀春”之意,那么,当燕北的丈夫在开始感到离家已经很长时间、刚刚开始想要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急切地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了。 2.杜甫《醉时歌》鉴赏[杜甫《醉时歌》鉴赏] 醉时歌 杜甫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杜甫《醉时歌》鉴赏。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轲,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根据诗人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的诗、书、画被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被人密告“私修国史”,远谪十年。回长安后,任广文馆博士。性旷放绝俗,又喜喝酒。杜甫很敬爱他。两人尽管年龄相差很远(杜甫初遇郑虔,年三十九岁,郑虔估计已近六十),但过从很密。虔既抑塞,甫亦沉沦,更有知己之感。从此诗既可以感到他们肝胆相照的情谊,又可以感到那种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今天读来,还使人感到“字向纸上皆轩昂”,生气满纸。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衮衮”,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吧,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呢,“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此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对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读后感《杜甫《醉时歌》鉴赏》。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 3.帮我解释下杜甫的<白丝行>【原文】 《白丝行》 作者:唐·杜甫 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 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春天衣着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 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 香汗轻尘污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 【注释】 1、天宝十一二载(752-753 )间,客居京师所作。诗咏白丝,即墨子悲素丝之意。 2、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3、越罗:江浙一带的续罗。蜀锦:四lil的锦缎。金粟:尺子上表示分寸长度的星。 4、象床:即织机。象,全诗校:“一作牙。”玉手:指织女的手。乱殷红:经纬错综。 5、动凝碧:光彩闪烁。 6、“已悲”句:《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则已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染:全诗校:“一作改。” 7、色相射:五色互映。 8、细意:精心。 9、宜:全诗校:“一作疑。” 10、轻:全诗校:“一作清。”污颜色:全诗校:“一作似微污,一作污不著,一作似颜色。” 11、何:全诗校:“一作相。” 12、才:全诗校:“一作志。” 13、羁旅:长久寄居异乡。 【翻译】 缫丝的时候希望它尽量长,而不在意它有多白净,越地的罗和蜀地的锦都要用镶有金粟的尺子来量(意为贵重)。络丝之后,用各种花草的染料将它染成美丽的颜色。这时已经因素净的质地被恣意染色而悲伤,但当它从织机上被剪下时仍然为它的华美而赞叹。 小心地将它熨得服贴平整,裁缝用它来制衣时将针线的痕迹都掩盖起来。春光明媚的时候穿着这样的衣服为了你翩然起舞,美好的样子引来蝴蝶围绕、黄鹂啼叫,连飞扬的柳絮和飘荡的柳枝似乎也含情意,衣裙随风摆动,轻柔随身。嫌薄汗和些许尘土污染了它的美丽,衣服打开来穿的时候还是新的,脱下来的时候已成了旧装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你不知道吧,那些有才华的人要被赏识有多么的困难,即使被起用了,又害怕哪一天会被弃置,这样的赏识对他们来说也是痛苦而又难熬的旅程啊! 4.关于杜甫的“少陵野老”的诗句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 --------------------------------------------------------------------------------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作品:哀江头 内容: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注释: 少陵野老:杜甫自称。 曲江:在今西安市附近。“归不得”:当时杨贵妃缢死马嵬坡。 简析: 本诗作于至德二年(756)春天。在这前一年诗人去灵武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安禄山的叛兵俘虏带到了长安,后来逃出。 诗中所写的就是当时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贯穿全篇。 5.唐诗人杜甫的生平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