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小题1:①按照音乐(燕乐)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或“倚声填词”)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或“句法参差错落、有多种词牌可供选择”) ③语言通俗化,一定程度的口语化(或“向俚俗靠拢”)(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诗之境阔”意为诗歌反映社会生活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词之言长”意为词可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小题3:“双重选择”指的是:①“娱悦听众”(或“向俚俗靠拢”);②“供文人欣赏”。 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题目,此题作答旦埂测忌爻涣诧惟超隶的范围是全文,因为分值6分,答出三条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重要语句题目,可根据就近性原则在本段寻找答案,根据对上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词的特点在于雅俗共赏,其双重选择即指雅俗两个方面。 2.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宋词的文化品格赵伯陶从文化角度考察,宋1.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词的音乐属性(4分)2.燕乐是隋唐时代传入中土的西域音乐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的与雅乐对立的俗乐。 (3分)3.①得力于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的相互影响。 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2分)4.子瞻:《前赤壁赋》、《石钟山记》、《水调歌头》。(2分)5.C、D(C句 ,此项信息源于徐渭《南词叙录》,本文作者已指出“这一阐述不无偏颇”,说明徐渭说法有误,其实唐代诗歌已渐与音乐脱离关系。 D句,王国维概括了诗与词不同的文体特征,并未比较两者优劣,词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就不如诗。A项符合王灼《碧鸡漫志》引文含义。 B项符合第1段第3句的文意。E项是文学史常识,也是正确的。 )(6分)6.内容上:诗:①诗庄,诗言志②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见长。 ③诗之境阔 词:①词媚,词言情②表现复杂的情感世界为优③词之言长 形式上:诗:①逐渐脱离音乐②句式整齐③诗有题目④诗分近体律诗、绝句、古体 词:①与音乐结合紧密②句式长短不齐,变化错落③词有词牌,有时也有题目④词分小令、中调、长调(4分) (内容、形式上写出一个特点给1分,最高得3分,能进行比较,语言表达好得1分,满分4分。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①按照音乐(燕乐)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或“倚声填词”)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或“句法参差错落、有多种词牌可供选择”) ③语言通俗化,一定程度的口语化(或“向俚俗靠拢”)(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小题2:“诗之境阔”意为诗歌反映社会生活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词之言长”意为词可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小题3:“双重选择”指的是:①“娱悦听众”(或“向俚俗靠拢”);②“供文人欣赏”。 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注意分条有条理的作答,各条之间不要重复,主要的句子“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语句含义的题目,注意对前面的句子“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的归纳。小题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中词语含义概括的题目,也是该文段的中心所在。 答题时注意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的含义的概括,重点的句子“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然后在举例分析。 。 4.关于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的文学报告【宋词的文化品格】 赵伯陶 就实质而言,词原本是合乐的歌词。 它滥觞于隋唐,极盛于两宋,衰弱于元明。清代的词虽曾有过复兴的迹象,却终因中国社会的性质蕴涵变机,而失去了发展的基础,逐渐湮灭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同古典文学的其他体裁一样,词这种文体也走过一条从发生、发展到衰亡的道路。宋代是词发展的黄金时代,宋词曾被王国维誉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代表之一,与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文、唐之诗、元之曲同享「代胜」之美(见《宋元戏曲考·序》),皆成为彪炳于世、令后人难以企及的里程碑式的文体。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 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文中「曲子」即指燕乐。 这是对词音乐属性的概括描述。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明徐渭《南词叙录》云:「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 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这一阐述不无偏颇,但指出有关韵文与音乐的密切关联,因而有认识价值。 5.从文化的角度可以鉴赏诗歌吗对中学生的鉴赏要求是初步的,指的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具体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描写的景象和物象);能分辨出诗歌的不同语言特色(清新、明快、含蓄、简洁、平谈、绚丽等)和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用典、烘托、映衬、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重视标题、作者、附注等重要附加信息。 下面,就常见的鉴赏方法作初步的介绍。 作者 标题 象: 景 物 事 行 一、抓信息 诗句要点 意 :情 理 思 注释说明 写景 状物 摹态 述事 纪行 二、辨表达 言志 显怀 说理 抒情 表思 并列 对比 承接 因果 转折 三、理关系 递进 条件 假设 目的 分总 托物言志 借物述怀 因事说理 纪行寓思 四、分类别 因情写景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感时伤怀 借古讽今 比譬象征 咏物传情 创其境:联想 想象 体验 设身处地 五、入意境 形其象:人物形象 主人公形象 景象 物象 得其意:联系 比较 思辨 整体感知 普遍性:人生哲理 法则规律 离情别绪 专一情感 六、明主旨 针对性:民生疾苦 社会动乱 残暴统治 黑暗制度 特殊性:胸中不平 盛世景象 特殊发现 内心世界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对偶 借代 夸张 表现手法: 象征 正文反作 七、品诗句 语言特色:清新、明快、含蓄、简洁、平谈、绚丽 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烘托、映衬 白描 特殊词语: 用典 活用 诗眼 雄浑 沉郁 典雅 绮丽 劲健 八、味风格 含蓄 豪放 缜密 清奇 悲概 旷达 刚健 质朴 自然 飘逸 杜甫:雄浑 沉郁 顿挫 李白 奔放自然 飘逸 杜牧 明快豪放 雄姿英发 李商隐 构思缜密 想象丰富 晏殊 雍容典雅 字句工丽 欧阳修 平易疏朗 散文化 苏轼 豪放旷达 李清照 音律谐美 婉约中不失豪放 艺术形式 九、有发现 思想内容 写作技巧 心得体会式 十、作评价 眉批旁批式 以诗注诗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