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有拼音的诗经樛 木jiūmù 南有樛木,葛藟系之。 nányǒujiūmù,gělěixìzhī.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lèzhījūnzǐ,fúlǚsuízhī.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nányǒujiūmù,gělěihuāngzhī.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lèzhījūnzǐ,fúlǚjiāngzhī.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nányǒujiūmù,gělěiyíngzhī.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lèzhījūnzǐ,fúlǚchéngzhī.注:拼音在下。 注释 祝福亲人得到福禄。 樛(音纠):木下垂曰樛。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藟(音垒):藟似葛,野葡萄之类。系:挂。 只:语助。福履:福禄也。绥:安也。 荒:掩;盖;覆。将:扶助也。 萦(音营):缠绕。成:就也。 2.《诗经》中有哪些经典篇目(1)《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 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 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 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诗经。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 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费其实。之子于 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 子于归,宜其家人。 (3) 《诗经•国风•邺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 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 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 嗟洵兮,不我信兮! (4) 《诗经•国风•邺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 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 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 人,母氏劳苦。 晛皖黄鸟,载好其音。有子 七人,莫慰母心。 (5)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纲衣。齐侯之子,卫 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瓤 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 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帻镳镳,翟 莽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施众秽秽,鳢鲔发发。 葭英揭 揭,庶姜孽孽,庶士有竭。 (6)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玫。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7) 《诗经。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 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 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 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 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8)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 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 日不见,如三岁兮! (9) 《诗经•国风•郑风•子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 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 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曰 不见,如三月兮! (10) 《诗经•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 7K—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 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釆采,白露 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1)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 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効。我 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 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3.谁有诗经里的《蒹葭》蒹葭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今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洞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 4.田园诗有哪些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