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英译版中那个最好英国汉学家James Legge(理雅各)1876年翻译的韵体《诗经》好。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年-1897年)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当他离开中国时,已是著作等身。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2.《诗经》第一个英译本是什么时候第一个英译选本十八世纪由威廉·琼斯爵士(Sir W.Jones)完成。 第一个英译选本十八世纪由威廉·琼斯爵士(Sir W.Jones)完成。琼斯是梵文学家、诗人和近代比较语文学的鼻祖。他先是将《诗经》译成拉丁文,分两种文体:散文本和韵文本。后来,他又根据拉丁文本译出英译本,仍然是散文本和韵文本。据说,他之所以每次都作两种译本,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亚洲人的诗作。实际上,琼斯的韵文译本是十八世纪的英国作家在中国古诗的影响下为十八世纪的英国读者所写的诗,严格讲来,不是翻译。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理雅各才将整部《诗经》译成散体英文,到一八七一年,他又在伦敦出版了《诗经》三百零五篇的韵体译本,并于一九六七年在纽约重印。他的译本注释丰富,是学者的译文,对后世影响颇大。林语堂以为,就其译文的“句法,韵律和总的效果看,常常缺乏真正的诗味,但其译文准确无误……虽其中不乏成功之作”。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一八九一年伦敦又出版了阿连璧(C.F.Allen)和詹宁斯(William Jennings)的英译本。阿连璧曾任英国驻镇江、福州等地领事。所译《诗经》主要参考孙璋、理雅各及两种德译本。其译本着眼于英国人的鉴赏,押韵,但随意改动原文,近似改写。后者成书前,曾刊登在香港的《中国译论》上。他在序言中批评了儒家将一些爱情诗的解释与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理雅各有时避开了一些疑难诗句的注释,对其诗韵的处理也颇有微词。 3.推荐几本翻译的比较好的《诗经》译本1、《诗经译注》 作者程俊英(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两个版本,内容应该是一样的。我买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注:作者程俊英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与庐隐、王世瑛、陈定秀并称五四“四公子”。] ——此书可作为入门书。 2、《诗经注析(全二册) 》程俊英,蒋见元 著,中华书局。 ——此书比《诗经译注》 研究更加深入。 3、《诗经直解》(上下) 作者陈子展。 ——此书可与《诗经注析》 比照阅读、研究。 4、《毛诗正义》汉·郑玄 笺;唐·孔颖达 疏 ——此书集古代(唐代之前)研究《诗经》之大成。 4.推荐几本翻译的比较好的《诗经》译本1、《诗经译注》 作者程俊英(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两个版本,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我买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注:作者程俊英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与庐隐、王世瑛、陈定秀并称五四“四公子”。]——此书可作为入门书。 2、《诗经注析(全二册) 》程俊英,蒋见元 著,中华书局。——此书比《诗经译注》 研究更加深入。 3、《诗经直解》(上下) 作者陈子展。——此书可与《诗经注析》 比照阅读、研究。 4、《毛诗正义》汉·郑玄 笺;唐·孔颖达 疏——此书集古代(唐代之前)研究《诗经》之大成。 5.英语翻译诗经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湛湛露斯湛露【题解】周王宴饮诸侯.【原文】湛湛露斯1,匪阳不晞2.厌厌夜饮3,不醉无归.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4.湛湛露斯,在彼杞棘5.显允君子6,莫不令德7.其桐其椅8,其实离离9.岂弟君子10,莫不令仪11.【译文】浓浓的夜露呀,不见朝阳决不蒸发.和乐的夜饮呀,不到大醉决不回家!浓浓的夜露呀,沾在那繁茂芳草.和乐的夜饮呀,宗庙里洋溢着孝道.浓浓的夜露呀,沾在那枸杞酸枣.坦荡诚信的君子,无不具有美善德操.那些同类的梧桐山桐,一树比一树果实累累.这些和悦平易的君子,看上去无不风度优美.【注释】1.湛湛:露清莹盛多.斯:语气词.2.匪:通"非".晞:干.3.厌厌:一作"懕懕",和悦的样子.4.宗:宗庙.载:充满.考:通"孝".5.杞棘:枸杞和酸枣,皆灌木,又皆身有剌而果实甘酸可食.6.显允:光明磊落而诚信忠厚.显,明;允,信.7.令:善美.8.桐:桐有多种,古多指梧桐.椅:山桐子木,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9.离离:犹"累累".10.岂弟(kǎitì):同"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11.仪:仪容,风范.【赏析】《湛露》属二《雅》中的宴饮诗.《毛诗序》:“《湛露》,天子燕(宴)诸侯也”,又《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至于所宴饮之诸侯为同姓还是兼有异姓,前人尚有争议.从《小雅·六月》的《小序》有“《湛露》废则万国离矣”来看,似应兼同异姓而言;唯诗中明明有“在宗载考”,古“考”“孝”多通用,而“宗”则不论解“宗庙”或“宗族”,总属同姓,可见诗本同姓贵族的宴饮诗,约春秋时已用为天子宴飨诸侯的乐章.还有一说是“考”指宫庙落成典礼中的“考祭”,因上下文缺乏照应,不可从.《湛露》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两句均为起兴,且兴词紧扣下文事象:宴饮是在夜间举行的,而大宴必至夜深,夜深则户外露浓;宗庙外的环境,最外是萋萋的芳草,建筑物四围则遍植杞、棘等灌木,而近户则是扶疏的桐、梓一类乔木,树木上且挂满果实——现在,一切都笼罩在夜露之中……“白露”“寒露”为农历(夏历)八、九月之节气,而从夜露甚浓又可知天气晴朗,或明月当空或繁星满天,户厅之外,弥漫着祥和的静谧之气;户厅之内,则杯觥交错,宾主尽欢,“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仪礼·燕礼》)内外动静映衬,是一幅绝妙的“清秋夜宴图”.若就其深层意蕴而言,宗庙周围的丰草、杞棘和桐椅,也许依次暗示血缘的由疏及亲;然而更可能是隐喻宴饮者的品德风范:既然“载考”呼应“丰草”,“载”义为充盈,而“丰”指繁茂,那么“杞棘”之有刺而能结实难道与君子的既坦荡光明(显)又诚悫忠信(允)无涉?更不用说桐椅之实的“离离”——既累累繁盛又历历分明——与君子们一个个醉不失态风度依然优美如仪(与《宾之初筵》的狂醉可对看)的关系了.只是至此还没有说到最重要的意象“湛湛”之“露”究属何意.前人大多理解湛露既然临于草树,则无疑象征着王之恩泽.若就二、三章而言,这也不差,只是以之揣摩首章,却不像了.我们认为露之湛湛其义蕴犹情之殷殷,热情得酒之催发则情意更烈,正好比湛露得朝阳则交汇蒸腾……此诗章法结构之美既如陈奂所言“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末章并不言露,皆互见其义”,又如朱熹引曾氏曰:“前两章言厌厌夜饮,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后者需补充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兼有过渡性质(一、二承上,三、四启下).雅诗的章法结构比风诗更为讲究,于此亦见一斑.音韵的谐美也是本诗一大特点:除了隔句式押韵外,前两章以一、三句句头的“湛湛”与“厌厌”呼应,去和二、四句句尾的脚韵共构成回环之美;至后两章则改为顶真式谐音,表现为“杞棘”的准双声与“显允”的准叠韵勾连,而“离离”的双叠也与“岂弟”的叠韵勾连(作为过渡,三章“湛湛”与“显允”的尾音也和谐呼应).总之,《湛露》一诗,乍看平淡无奇,细品恰如橄榄,其味愈出愈永。 6.将《诗经》翻译成英文的有谁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芽已破土钻。 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已经过大半。 没有家也没有室,只因玁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如饥渴实难忍。 驻守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问。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啊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熳一丛丛。 高大马车又谁乘?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象牙箙鱼皮。 每天岂能不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