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岂曰无衣,《无衣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爱国诗篇袍:长衣。 王:周天子。兴师:举兵,起兵。 戈矛:泛指兵器。同仇:谓共同 赴敌。 《无衣》,《诗经•秦风》篇名。原诗为:“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 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五句,歌颂了秦人崇尚勇武、修治兵器、踊跃参军、团结互助、誓 死如归、共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慷慨激昂精神。 后世用“袍泽”指代战友、军中同事,成语“袍泽之谊”指军中战友们的友谊,“敌忾 同仇”或“同仇敌汽”指共同一致对敌。 袍泽之谊。 2.《诗经》的一段话这首诗写的是大清早上,草露未干,田野间一对情人相遇,欢喜之情,发于歌唱.[注释] 1、蔓草:蔓生的草.零:落.漙(团tuán):凝聚成水珠.2、扬:明.“清”、“扬”都是形容目的美.婉:读为“睕(晚wǎn)”,目大貌.《毛传》:“眉目之间婉然美也.”3、邂逅(谢后xiì hòu):爱悦.亦作“不期而遇”解.遇:相逢或配合.适我愿:就是称心满意,也就是“邂逅”的意思.相逢或配合.适我愿:就是称心满意,也就是“邂逅”的意思.[参考译文] 野地蔓草多又长,团团露珠落叶上.有个漂亮好姑娘,眉清目秀好模样.不期路上碰见她,合我心愿真舒畅.。 3.诗经中有带目字旁的四字成语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盲目乐观兴观群怨〖解释〗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 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借镜观形〖解释〗借:凭借。比喻参考和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观貌察色〖解释〗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达观知命〖解释〗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 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傍观者审,当局者迷〖解释〗指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作如是观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掌上观纹比喻极其容易,毫不费力。 掌上观文见“掌上观纹”。游目骋观纵目观望,尽览景物。 岩居川观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眼观六路眼睛看到四面八方。 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雄伟壮观气势伟大美丽探观止矣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水月观音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 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束手旁观犹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烧犀观火喻洞察事物。 迁延观望谓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齐量等观同“等量齐观”。 凭轼旁观靠在车前横木上旁观。比喻置身事外。 跑马观花语本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用“跑马观花”比喻大略地观看一下。 燎若观火谓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观者云集观看的人如行云那样密集。 形容观看的人多。观者如云观看的人就象行云一样密集。 形容围看的人非常多。观者如市形容观看的人多。 观者如垛见“观者如堵”。观者成堵见“观者如堵”。 观隅反三犹言举一反三。观形察色见“观貌察色”。 观往知来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观山玩水犹言游山玩水。 观今宜鉴古宜:应该;鉴:镜子。观察当今的社会,应以古代为镜子加以借鉴。 观机而作见“观机而动”。观机而动时:时机。 等待时机然后行动。观化听风谓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观风察俗观察国风民俗。观场矮人谓见识浅鄙者。 返观内照见“返视内照”。返观内视见“返视内照”。 东望西观同“东张西望”。洞如观火见“洞若观火”。 东观之殃孔子任鲁司寇时,杀少正卯于东观之下。后用以指杀身之祸。 东观西望向四周张望,察看动静。从壁上观壁:壁垒。 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迟疑观望谓犹豫等待,不作决定。侈人观听谓加强人们在观感听觉上的印象。 迟回观望同“迟疑观望”。迟徊观望犹言迟疑观望。 察言观行指考察其言行以知人。炳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炳如观火炳:光明、明亮、显着。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傍观者清傍:同“旁”。旁观者:在一旁观看的人。 同一事物,在一旁观看的人比当事者看得全面、清楚。常与“当局者迷”连用。 亦作“旁观者清”。观者如织织:编织的衣物。 观众像编织起来的衣物一样密。形容观看的人非常多。 作壁上观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 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 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坐观成败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 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侏儒观戏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只是跟着别人说。 以观后效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洋洋大观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采的景象。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仰观俯察仰:抬起头;俯:低下头,弯下腰。指多方或仔细观察。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蔚为大观蔚: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 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叹观止矣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旁观者清当事人被碰到的问题搞糊涂了,旁边观看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明若观火象看火那样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 冷眼旁观指不参与其事,站在一旁看事情的发展。镜里观花镜子里头看花。 指虽看得见,却得不到或摸不着。静观默察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观望不前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察事物的发展,暂不前进。 观衅伺隙衅、隙:破绽、漏洞。探察对方的破绽、漏洞,以待时机。 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观者如堵堵:墙壁。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公听并观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 4.诗经有7首诗有墓无篇的是是六首呀 有目无篇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诗·小雅·鱼丽》宋朱熹集传:“按《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上有台》,笙《由仪》。闲,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 “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本就“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 《诗经》有篇名的诗共311篇,实际即篇名又有文辞的305篇(而《小雅》中这6首有目无辞的,即只有篇名而无文辞的,有些学者认为已亡佚),故又称《诗经》为《诗三百》。305篇中,包括国风160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雅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诗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另6篇有目无辞,为“笙诗”,即“六笙诗”。 故“笙诗”即《诗经》中六篇有目无辞者。至于为什么有目无辞,一种看法是本就“无辞”,一种看法是“亡佚”。 5.诗经的含义是什么对诗经的理解诗经的含义《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 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是西畿正音。《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6.【什么叫《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是西畿正音.《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