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赏析舒婷的诗歌

1.舒婷的诗的赏析

《双桅船》赏析: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

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

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

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

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

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

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

2.舒婷诗歌〈〈人心的法则〉〉赏析知道的朋友

人心的法则 舒 婷 为一朵花而死去 是值得的 冷漠的车轮 粗暴的靴底 使春天的彩虹 在所有眸子里黯然失色 既不能阻挡 又无处诉说 那么,为抗议而死去 是值得的 为一句话而沉默 是值得的 远胜于大潮 雪崩似的跌落 这句话 被嘴唇紧紧封锁 汲取一生全部诚实与勇气 这句话,不能说 那么,为不背叛而沉默 是值得的 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 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 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 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 假如能够 让我们死去千次百次吧 我们的沉默化为石头 像矿苗 在时间的急逝中指示存在 但是,记住 最强烈的抗议 最勇敢的诚实 莫过于 活着,并且开口 1976.1.13 赏析: 本诗写于1976年,舒婷在动乱年代,挑着沉重的担子在路上艰难地走,她的心中生长着不屈与痛恨,她写下了《人心的法则》.在这首小诗中作者表达了必须抗争,才能活得更有意义的道理. 在诗中,作者用“鲜花”与“靴底”、“车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坚毅的“沉默”塑造成一个面容严肃而倔强的男子,以一种忠诚的沉默对抗“海浪”和“雪崩”的摧残,这样单纯而倔强的生活信条以及做人的准则的确能够震撼人心,让人不由得审视自己.虽然本诗写作的年代比较特殊,但拿到我们这个时代,仍然能让我们猛醒,记住:“最勇敢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

3.舒婷诗歌赏析

思念 ?fr=qrl3 致橡树 ?fr=qrl3 双桅船 始祖鸟 ?fr=qrl3 神女峰 呵,母亲和读给妈妈的诗 她的著名诗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①从此变得家喻户晓,至今仍然经常入选大学和中学课本: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这样的诗作,在当时之所以引起极大的轰动,是由于,第一,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时期,诗歌只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其实就是“假大空”的感情。

祖国的一切都应该是辉煌壮丽的,而在舒婷的诗里,却并没有回避祖国仍然没有彻底改变贫困和落后的局面。“老水车”是古老的工具,“熏黑的矿灯”则更提示着原始的劳动方式,而且是在“历史的隧洞里”,千百年来没有变化。

“蜗行”是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是历史缓慢进展的形象。“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显示了破败,不仅是生产,而且还有整个社会生活。

下面的意象“驳船”,“淤滩”上的,给“历史的隧洞”又加了一份沉重。最后两个意象更富感性——“纤绳”和“勒进肩膊”。

这是总结的一笔,把祖国苦难的历史转化为当代人的感受,不是一般的苦难,而是带着深沉的痛楚的感觉。这完全是用感性形象来调动读者的感情,不像十年浩劫时期的诗歌那样充满了抽象的口号。

第二,这首诗的想象很大胆,老水车、矿灯、驳船、纤绳等等并没有被当作外在的对象,而是当作了诗人自我。从表面上看,好像不太通顺,但是,却更能让读者想象到诗人对祖国苦难的切肤之痛。

第三,这种具有切肤之痛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成系列的,意象之间不是按散文的语法和逻辑顺序连贯的,而是时而若即若离,时而叠加,造成了感情层层深化的感觉。第四,这首诗虽然不回避苦难和沉重,但是,也并不陷于苦难和沉重,相反,她以相当明丽的语言写出了古老的祖国在新时期的希望: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同样是一系列意象的并列,其间有矛盾(理想和蛛网,古莲和雪被,眼泪和笑涡)、有单纯的激情(起跑线、黎明),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舒婷的深刻。

可贵的是,她的热情并不盲目,而是相当诚实而且清醒的,这表现在她对自己这一代青年的认识上。她在诗的最后,概括自己这一代人是“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如果舒婷的诗歌都是这样一种风格,在当时就不会引起那么激烈的争执了。按传统诗歌理论,诗歌表现的应该只能是集体的、人民的感情,诗人的自我,不应该在诗中有突出的地位。

而舒婷诗中的自我,往往有一种忧郁的情调,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对个人情绪的关怀。有时,她明显地回避流行的豪迈。

她在诗中公开表示蔑视那种“佯装的咆哮”,同时也厌恶某种“虚伪的平静”。不管某种隐私的沉寂还是痛苦,她都认真地关切。

因而,她时常表现出某种个人的低回。她抒写沉默和孤寂,流露出对人的心灵的沟通的追求: 赠② 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地 深藏着你的思想 你没有觉察到 我在你身边的步子 放得多么慢 如果你是火 我愿是炭 想这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 说春洪重又漫过了 你的河岸 你没有问问 走过你的窗下时 每夜我怎么想 如果你是树 我就是土壤 想这样提醒你 然而我不敢 这样温婉的、无言的心灵的沟通,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戒备和怀疑的年代是罕见的。

如此精致的心灵的脉搏,无疑为新诗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带来了一股新风。在诗坛长期只允许欢乐,任何痛苦都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年代,她却不厌其烦地抒写人与人之间由不能沟通造成的深沉的苦难。

在爱情、友谊都会受到批判的年代,她不惜用浓墨重笔来倾情赞美,但她强调,不管什么样深厚的感情,都不能有任何人身依附,人的价值和尊严,都必须建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她的《致橡树》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许多读者以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样的理解可能太狭隘了。在这首诗里强调的是,不管感情多么相通,不管对方多么伟岸、多么高大,都不能“借你的高枝抬高自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在舒婷看来,“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这事实上远远超越了狭隘的爱情,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理解,是一种相互独立的精神。其意义相当于一种新时代的人格独。

4.跪求《这也是一切》 舒婷 的赏析 ~~~~~~

舒婷的 《这也是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断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暗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只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 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在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甚至灾难,首先要学会承受,然后奋起。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阔。”

舒婷在《这也是一切》中表现出她特有的温情、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舒婷在《这也是一切》中希望在这片荒原上耸立起一座未来希望的高峰,让四周的原野和群山都聚拢而来。

5.诗歌船的鉴赏舒婷

《船》是一首重要的诗,写一种“搁浅”的感觉,凝聚了作者很多的体验。

1972年她以独身子女身份被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产生了一种“搁浅”的感觉。她连民办教师的工作也争取不到,现实和理想之间那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遥被她感觉到了。

一步,然而遥远。于是舒婷写成了《船》这首诗。

她终于明白“搁浅”也是一种生活,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船》中,作者以船自喻,飞翔的灵魂被禁锢在自由的门槛。

在这里,舒婷较好地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而不是把生活真实直叙于诗中,或把生活的语言分行排列于诗中。在这种诗中,她能够很好的释放自己那种痛而且快乐的情感。

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可以说是她矛盾情感的表面体现。

6.鉴赏舒婷,北岛~~

舒婷《思念》: 思念,本来是一种无形的心绪,诗人却借助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把它化作可闻、可见、可触的具象。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复合体,即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结合。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因而形象模糊的挂图,算式清晰但无解的代数题,琴声如同房檐淅沥的雨滴、拨动的念珠,有桨有橹却达不到河的彼岸,让人想到感情美好但又虚幻,绵绵不断但又无奈。

第一段同一句式排列的四句诗是四个意象,意象的组合和叠加,充分表现了“思念”的真挚和痛苦。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叙写“思念”时时萦绕于心,无所不在。

“蓓蕾”含苞待放,要“默默地等待”;但如是为时不多的“夕阳”,就只能“遥遥地注目”了。情感之深切就像重洋大海。

结尾两句,强调“思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唯其如此,思念之情才刻骨铭心。

舒婷是新时期朦胧诗的“大姐大”。她不仅写出《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那样的佳构,也有《思念》这样的华彩短章。

北岛《迷途》: 《迷途》以本我为中心,揭示了对现实的迷茫和无奈。这首诗虽然诗人内心复杂,思想迷乱,但仍然能看到诗人渴望宁静,纯真的内心。

诗里面:“鸽子、森林、蓝灰色的湖泊”都是童话一样的世界,作品的主题表现对现实的迷茫,希望得到解脱和寻找出路。“一颗迷途的蒲公英”这种幼小与内心在迷途中产生的单薄有机结合,加深了读者心理感受,在非现实的理想状态下“蓝灰色的湖泊”中,看到的仍然是“微微摇晃的倒影”,说明诗人在对现实的不平静与理想中宁静的渴望形成了一种对比,在视觉上是一幅画。

在诗中“微微摇晃”“深不可测”正是作者本人,那种对现实的忧虑和深不可测的眼神,也无法看清方向,理想依然是遥远的。在此,作者内心的疑问由现实向虚似中的倒影发出,诗人的诗与内心的表白,与真实的个性相结合,在视觉上与内心的感受上形成冲击。

有些读者认为诗人的诗难懂,晦涩,但我们看到诗人不是在刻意地追求隐晦,而是发自内心的表白和渴望,这正是诗人的性格。

7.赏析舒婷的《往事二三》

一、这是一首抒情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1、原诗如下: 舒婷:《往事二三》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只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在脆薄的寂静里 做半明半昧的梦 1978.5.23 2、关于这首诗的分节解释: 第一节写实,由于“月光下石路的浮动”一句,使这种写实看起来显得不真实,第二节写幻觉,但又是很冷静的叙述,使产生这种幻觉的主体----隐于背后的诗人自己显得真实。

到第三节时,诗人的自我才渐渐凸现,仿佛由远而近,回到眼前:书本、烛光、衔在口中的手指。以上的幻觉只发生在短短的走神一般的回忆里,寂静是脆薄的,做的只是半明半昧的梦,易醒、短暂,因而也更为美好,反照了现实中自己的无奈与孤独。

3、关于 这首诗的整体赏析: 可以闭起眼来,在脑海里过电影一样想象一下这首诗的场景。往事,只在诗人的记忆里留下了这些细枝末节,故事与情节隐蔽在这些枝节的背后,断断续续的,对于诗人来说,可能有用很多话也说不完的事,也可能有比这些枝节更为重要的,但诗人要表现的却是这些:打翻的酒盅、压倒的青草、遗落的映山红,应当说它们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可是“石路在月光下浮动”、“桉树林旋转起来”、“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太象一次目击,这些幻视更强有力地使这一切置入梦境之中,无非是太过遥远或者不堪回首,亲切中有着诸多的清丽、轻柔美好的人与事,恰恰也应证了“往事如梦”这样一个如今已成陈词的经验。

这首诗写得浅淡、轻盈、明亮,有很好的透光性和电影画面快速切换一般的跳跃感,整首诗质地单纯,少女的落寞与无聊,沉浸于回忆中的可人形象在纸上跃跃然。 二、补充解释: 舒婷,当代著名女诗人,1952年生于福建晋江,著有诗集《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等。

8.舒婷的《思念》赏析

思念(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思念”本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共鸣。

在当代女诗人的笔下,“思念”依旧以其纯美真率让多少人伤怀落泪。

诗的第一节,便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两个意象把人们思念的心定个在这暖和而温暖的画面里。而心的深处,是海洋。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思念的真切,在此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相思。此时,诗作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找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是立体的,回味是深远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