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有个句子不知道什么意思,请文言文高手解释一下出自 《诗经 郑风箨兮》 萚兮 诗经——《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释: 萚:音拓,黄叶,草木脱落的叶,易随风起落。] 女:即汝,此指萚。 叔、伯:称男子,长为伯,幼为叔。 倡:领头先唱。 和:随从应和。 女:即汝,此指男子。 漂:此即飘字。 要:相约,会和。 赏析: 《萚兮》描写随风起落的草木的叶,触景生情,引出男女对歌倡和的情趣,表现了一份应和的心思,所谓情与景应,歌与人和,一片于簌,自是民歌本色。未必定会有什么社会人生的讽喻寄托。 2.诗经《鹊巢》是如何描写的婚礼一章“百两御之”,是写成婚过程的第一环,新郎来迎亲。迎亲车辆之多,是说明新郎的富有,也衬托出新娘的高贵。二、三章继续写成婚过程第二、三环:迎回与礼成。“百两将之”是写男方已接亲在返回路上,“百两成之”是迎回家而成婚了。“御”“将”“成”三字就概述了成婚的整个过程。“子之于归”,点明其女子出嫁的主题。因此,三章是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场面加以概括,真实地传达出新婚喜庆的热闹。仅使用车辆之多就可以渲染出婚事的隆重。 这首诗以平浅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没有如《周南·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艳丽,更没有直接去描写新娘的容貌。如果说“之子于归”一句还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让人在迎亲的车队之中找出新娘来,那么,另一位主角新郎则完全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像了。细味诗中所写,往返的迎亲车队给画面以较强的时空感,短短三章,却回味悠长。 3.一唱一和猜三个数字一唱一和猜三个数字——答案:112。 一唱一和 【拼音】: yī chàng yī hè 【解释】: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出处】: 《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举例造句】: 自此一唱一和,渐渐情熟,往来不绝。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拼音代码】: ycyh 【近义词】: 遥相呼应、亦步亦趋、一拍即合 【反义词】: 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持己见 【歇后语】: 东北的二人转;夫妻两唱小调 【灯谜】: 演双簧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互相呼应 【英文】: echo and support each other 4.我就是不知道故阖者是什么意思,有哪个高手帮我解释一下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预审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者,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补充: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就是做大众的先导者.通过观察阴阳变化可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把握事物存亡之理.测算万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的.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已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都要仰仗无为来认识考察它们.审察它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它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开它们的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它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实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寻求有利时机.开放时使之显现;封闭时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与对方情感一致;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与对方诚意不同.至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清楚,要明白对方计谋有与自已不相同的,有与自已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同时要注意按照对方的思想志向,区别对待.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处事慎密.周密最重要的是要精细,要合乎规律和道理.让对方放开,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实力表现.圣人要为.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现有实力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焦虑.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已出去;或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他人离开.开放与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一年四季始行、终结促使万物发生变化. 5.求<诗经>里'鹤鸣'的句子及解释小雅·鹤鸣 子不语 发表于 2006-2-6 23:24:00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 皋:一作“臯”, 《毛传》:“皐,泽也。” 九皋,曲折的水泽。《郑笺》:“九,喻深远也。 鹤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兴者,喻贤人虽隐居,人咸知之。” 渊:深水。渚:水中小洲。 此处与“渊”对举,指小洲旁的浅水。《毛传》:“良鱼在渊,小鱼在渚。” 《郑笺》:“此言鱼之性寒则逃于渊,温则见于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在时君也。”《孔疏》:“此文止有一鱼,得云‘或在’,是鱼在二处,以鱼之出没,喻贤者之进退,于理为密;且教王求贤,止须言贤之来否,不当横陈小人,故易《传》也。” 之:往。萚:落叶。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萚通“檡”。马瑞辰《通释》从之:“下章榖为木名,则此章萚亦木名,不得泛指落木。” 错:通“厝”。《说文》:“厝,厉石也。 《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 榖:木名。 《孔疏》引陆玑云:“荆杨人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楮树皮常用以作纸。 《毛传》:“榖,恶木也。”攻:琢磨,治玉。 韵: 野(音宇)、渚、萚(音徒入声)、石(音蜍入声)、错(音粗入声)——鱼部;园、檀——元部。 天(铁因反)、渊(一均反)——真部;园、檀——元部;榖、玉——侯部。 译文:沼泽曲折白鹤叫, 鸣声嘹亮传四郊。 鱼儿潜伏深水里, 有时游出近小岛。 美丽花园逗人爱, 园里檀树大又高, 树下萚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 同样可做雕玉刀。 沼泽曲折白鹤叫, 鸣声嘹亮传九霄。 鱼儿潜伏深水里, 潜入深渊也逍遥。 美丽花园逗人爱, 园里檀树大又高, 下有楮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 同样可将美玉雕。 毛序: 《鹤鸣》,诲宣王也。 按: 此诗为全篇用比,王先谦以为与《匏有苦叶》同体,良是。 序云“诲宣王”,不知何据。《笺》、《疏》以为求贤,当是。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二句,《毛传》“良鱼”、“小鱼”之说,实有理。《笺》、《疏》之说,似是而非。 以下为徐培均老师所作赏析: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 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 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笔者以为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 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 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 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 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 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 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 “园,花园。隐喻国家。” “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 “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 ’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 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 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 6.一唱一和是什么意思一唱一和的意思是: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拼音 一唱一和 [ yī chàng yī hè ] 二、出处 先秦·佚名《诗经·郑风·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释义: 落叶落叶往下掉,秋风吹你轻轻飘。诸位欢聚小伙子,我来先唱你和调。 三、例句 1、他们俩在晚会上一唱一和,配合得十分默契。 2、两个骗子在实施诈骗过程中一唱一和,骗取了围观市民的信任。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 一搭一档 [ yī dā yī dàng ] 释义:指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出处:当代·周立波《夏天的晚上》:“两个朋友一搭一档的,说了许多挖苦这首歌的话,实际上是挖苦因为这首歌而惹起了伤感的人们。” 例句:这二人一搭一档,奸君诈臣,我觉着他们才是天作之合。 二、反义词: 各持己见 [ gè chí jǐ jiàn ] 释义: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两人终日谈论;依旧各持己见。” 翻译:两个人讨论了一天,依然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唱一和 (汉语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