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表现孝道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1. 《诗经.蓼莪》中用哪些细节描写孝子的悲痛心情《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 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 3.《诗经.蓼莪》被誉为千古孝思之作,此诗究竟有何特色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 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 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 后两章第三层承第四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而来,抒写遭遇不幸。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 4.体现孝德礼仪的诗句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5.《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作品内容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作品:蓼莪内容: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作品注释 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牡蒿。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发发(音拨):疾貌。 榖:养。律律:同烈烈。 弗弗:风声。卒:终。 指终养父母。 【赏析】 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 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这是我国人民的美德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 这首诗前两章用比,表现“父母劬劳”;后两章用兴,象征自己遭遇不幸,首尾遥遥相对。中间两章一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一写父母对儿子的深爱。 全诗情真意切,表现了作者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译文: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菣,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孤苦伶仃的人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 没了父亲,我依靠谁?没了母亲,我仰赖谁?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 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著我。 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 南山高耸耸,暴风阵阵起,人们没有不过好日子的,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南山高巍巍,暴风呼呼吹。人们没有不幸福的,为何只有我不得终养父母!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很细腻地传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痴情眷恋。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注释】: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 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牡蒿。 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 发发(音拨):疾貌。 榖:养。 律律:同烈烈。 弗弗:风声。 卒:终。 指终养父母。 【赏析】: 《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 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 /sicijianshang/tangqian/shijing/0673003364846316.htm。 6.何谓孝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