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1.怎样理解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为例,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2、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如《登高》这首作者晚年写的诗,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是诗人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4、章法曲折多变,开合跌宕。

仍以《登高》一诗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2.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是怎样形成的

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关键词:沉郁顿挫 忧民 万方多难。正文:杜甫(七一二——七七〇),是我历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他被誉为“诗史”的诗歌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诗始终如一的祖、同民的,在诗歌艺术,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既集时代之大,更开后世之先河。

一、形神兼备、文质兼美——“沉郁顿挫”风格在杜诗中的体现杜甫诗篇宏富、风格多样。“沉郁顿挫”是他最具有特征的,且历来为们所共认的风格。

首先,杜诗中那些悲剧题材的诗歌,最能表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昔称杜诗强半言愁,的确,在杜诗中很少有纯然欢乐的声音。

这是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生活的穷愁困苦、理想追求的曲折历程所给予的作者的。且看他困守长安十载时所作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个具有“下笔如有神”的才华、“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的诗,却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潜悲辛”,诗把“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的由盼转忿,去不能,一步三回的矛盾心理,曲折尽表达了出来,真是“思深意曲,极鸣愤慨”①。诗前一时期的“何当击凡鸟,毛洒平芜”(《画鹰》)的概不见了;“放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生活改变了。

纵观杜甫前一时期的创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一篇了。同一时期的《自京赴奉先咏怀》可以说是一出多幕悲剧,有“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骨”这一“荣枯咫尺异”的社会悲剧,更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悲剧。

《兵车行》更是从几个别具特的场面叙述了一出“开边”悲剧:有“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惨痛的分别场面,有“边庭流海”的战而死、死尸接踵的场面,有“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场面,有“古来白骨无收”的惨烈场面。诗忧忧民之,通过一唱三咏的表达方式流于笔端。

纵观诗困守长安十载的创作,诗从政治理想不能实现,阶级剥削的益严重,统治阶级的益腐朽,民生活更其艰辛等方面,描绘了“山雨来风满楼”②的形势,展示了一幕幕悲剧,步显示了作者“沉郁顿挫”的风格。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爆发,这是一次各种社会危机的总爆发,叛军来势汹汹,家岌岌可危,民遭受涂炭。

于是诗又拿起如椽大笔,描绘了一幅幅悲剧。“果充糇粮,卑枝屋椽”(《彭衙行》),诗和流亡的民一起忍受破家亡的注释: ①方东树《昭昧詹言》②许浑《咸城东楼》“溪云起沉阁,山雨来风满楼”痛苦;“是时妃嫔戮,连为烘土丛”(《往在》),长安在流;“群归来洗箭,仍唱歌饮都市”(《悲陈陶》),中原被洗,在狂欢。

就是在这样的况下,诗始终关心家的前途:“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著名的“三吏”、“三别”更是六出悲剧短剧:有不到龄即被征“守王城”的中,有“急应河役”的老妪,有“暮婚晨告别”的新郎,有暮年“从军与妻别”的老翁,这是民所遭受的战之苦。

当然诗也表达了自己的,对正义战争的支持:“请嘱防关将,慎学歌舒”,诗之心何膺膺;“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是民的呼声,也是诗通过新娘之发出的号召。这一时期,“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兵前草木风”(《洗兵马》),使诗的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说,他一直到死都没有忘记多灾多难的祖和民:“战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的力竭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呈湖南亲友》中的一句,这正是诗所不能瞑目的。从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

杜甫于干戈扰攘的世,奔走衣食,贫病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家和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宽广的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①的;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其次,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还体现在他宏大巨丽的体制当中,杜甫在体制虽能“尽得当今之体制,而兼之所独专”(元稹),但体制宏大的古诗、排律、大型联章组诗,则是他所首创并独擅的。在这些作品中,诗宏大而又绵绵不断的诗思,以澜迭起、变化多端的方式,驰骋震,产生了巨大的感效应,如《北注释: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征》长达百四十行,作者忧忧民的思,中兴家的希望,包容了宏大的历史内容,从而充实了这一“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表。

自然杜甫的那些短制小品,也不乏沉郁顿挫的风格,如《悲陈陶》、《望》、《旅书怀》、《登高》等等,它们象一颗颗放射着灿烂光芒的明珠,点缀在杜诗万里苍穹之中,相辉映。二、丰富坎坷的生阅历,“万方多难”的时代特点——。

3.哪一首诗歌最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4.杜甫写的诗有哪些沉郁顿挫的诗歌

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举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文章的深沉蕴蓄 )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保护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5.谈谈怎样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中“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

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其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扩展资料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形成原因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使得杜甫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杜甫作为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因此杜甫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反映出杜甫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而顿挫又体现了杜甫诗歌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沉郁顿挫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