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有哪些不同悲伤的诗诗经中有很多悲伤的诗,其悲伤也是各不相同的,有永失最爱的沉痛,有对已故双亲深切的悼念,有思念远征的丈夫,有被抛弃的怨妇,有对人生苦短的悲天悯人,有戍卒感叹边疆征战的艰苦、抚今追昔的苦痛等等。 1、《诗经·王风·黍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简评:这首诗衍生出一个典故“黍黎”,成为后人感慨亡国、触景生情时常用的典故。又衍生出一个学术词“黍离之悲”,何谓也?大悲。 如后世姜夔《扬州慢》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本诗写的是一个周王室后裔或前朝遗民面对旧都废墟时引发的哀思。他路过西周镐京的宗庙和宫殿遗址时,看到的是一片庄稼,于是心生悲凉,感慨不已,以至不忍离去,作此诗以抒发心中的悲概。 当昔日恢弘的王宫,转眼之间成为平地,并且种上了黍稷等庄稼,一切繁华都成为过往,一切的尊贵完全消散。只有诗人孤独踯躅在昔日繁华的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世道何以至此?苍天无语,只有沉默,诗人独自黯然泪下,任那亡国之痛一泻千里。 2.出自于诗经的语言有哪些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11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2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1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6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明亮的白色骏马,在空无一人的山谷咀嚼着青草 ,有那样一个人 ,如玉般,干净,透明,澄澈 。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我们定下了生死想爱的契约,无论分分合合(阔,分别阔别),牵了你的手,就要和你一起到老。 18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1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0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21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差不多就这些吧!! 3.“坎坎伐檀兮”出自《诗经》的哪一篇出自《伐檀》,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民歌。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作者无名氏。原文如下: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译文如下: 丁丁冬冬来把檀树砍,砍下檀树放河边,河水清清水上起波澜。栽秧割稻你不管,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上山打猎你不沾,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吃闲饭!做车幅丁冬砍木头,砍来放在河埠头,河水清清河水直溜溜。栽秧割稻你闲瞅,凭什么千捆万捆你来收?别人打猎你抄手,凭什么满院挂野兽?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无功把禄受!做车轮儿砍树丁冬响,砍来放在大河旁,河水清清圈儿连得长。下种收割你不忙,凭什么千捆万捆下了仓?上山打猎你不帮,凭什么你家鹌鹑挂成行?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受供养! 注释如下: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寘:同“置”,放置。 干:水边。涟:即澜。 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jià):播种。穑(sè):收获。 这里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 扩展资料: 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 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伐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