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诗歌有哪些流派一、诗歌流派: 20世纪初以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为代表的“尝试派”。 20世纪初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五四派。 20年代初期以徐志摩、闻一多等为代表的“新月派”。 2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 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 20世纪30年代以以及以艾青、彭燕郊、牛汉 、曾卓等为代表的“七月诗派”。 20世纪40年代以穆旦、杜运燮、郑敏等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20世纪50年代以纪弦为代表的“现代派诗群”。 20世纪50年代以覃子豪、钟鼎文和后起的余光中、罗门、蓉子为代表的“蓝星诗群”。 20世纪50年代以洛夫、张默和痖弦为代表的“创世纪诗群”。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岛、杨炼、多多、顾城、江河、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群”。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海子为代表的“神性写作”。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他们诗群”。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周伦佑等为代表的“非非诗群”。 21世纪初以陈昂、刘懿为代表的春草派诗歌。 二、扩展知识: 1、诗歌定义: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诗歌发展:《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近代诗、新诗。 3、诗歌特点: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2.现代诗歌派别划分及其代表是谁中华民族自《诗经》诞生以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诗歌流派,特别是自现代主义运动开始以来,产生的诗歌流派十分之多,还标榜了许多主义.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许多网络诗歌也象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纵观现代诗歌的全貌,现代诗歌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是“天才派”;二是“枯柴派”.令人遗憾的是,“枯柴派”诗歌占着红袖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着“天才派”诗歌的发展. 关于“天才派”和“枯柴派”理论最早见于余浩然教授主编的《格律诗词写作》.余教授在谈到诗词的产生与发展时,认为宋词的发展一直围绕两条主线: 一是以李煜、苏轼、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天才一派.例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的作品如滚动的珍珠,自然天成,圆润可爱. 二是以周邦彦、姜白石、吴文英为代表的枯柴一派.例如周邦彦的《花犯·咏梅》: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这样的作品如枯柴一堆,讲究横竖,刻意堆砌,根本不值得一看. 余教授经过一番考察对比后,认为天才一派到苏轼后便走下坡路,枯柴一派逐渐占上风.枯柴一派既没有什么志向,也没有什么气魄;既没有情感,也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堆砌词澡,生拼硬凑,故弄高深.枯柴一派的诗人,一生写不出“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好词好句.但是,枯柴一派诗人虽然一辈子写不出好词,却因为它的出现和一些权力的影响,逐渐把宋词引向脱离群众、走向衰亡的道路.可以说枯柴一派祸害无穷. 新诗是“五四”以来新兴的白话自由体诗歌.新诗对古诗词来说,如果把古诗词比喻为建筑公司的袋装水泥,那么新诗就是散装水泥.新诗的发展一开始就以其平易近人般的亲和力得到人民大众的喜欢.可是,近几年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对红袖现代诗歌派别的划分,我们同样可以借鉴余教授的划分方法,把它分为“天才派”和“枯柴派”. 枯柴派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刻意追求辞藻的朦胧和华丽,导致写出的诗歌象枯柴一般,晦涩难懂.比如枯柴派经常用的这类诗句:“如果河水再玻璃些”,这样的诗句到底是什么啊?我看到这样的诗句,就会从内心发出疑问:小学老师教给的“清澈”、“透明”、“碧蓝”等词句难道枯柴派诗人没有学过?为什么要生造这样的词句?如果在小学生作文里哪位学生用上这样的词句,老师肯定会火冒三丈,给他一记耳光的.红袖诗坛就有这样的诗句: “我听见一束火,凝固,化为液态 滴落在木地板上,声音很沉 如一柄巨锤夯打在木桩上 如木桩要穿透冰冻的土层 把疼痛越嵌越深” 象这样“火”用耳朵听然后让“火”凝固的诗句,简直就是疯话怪话.然而,这样的诗歌,在红袖比比皆是,多如汗毛,例如,在网络上曾经一度备受推崇的某诗人的诗歌里有这么一段: “我理解冰,为什么躲在鼠标里 变的炽热.秋天来了,秋天 有太多不想成熟的浆果.抑郁着 掉落 谁?——已经穿上城堡的旧衣服 这个部落的祭祀是一枚红叶 娇艳的,沉重的遥远的标签是 窗帘上的落款: 爱我” 这就是典型的枯柴派诗歌,说情感没有情感,说意境大概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说语言简直象疯人说疯语.试问枯柴派的诗人,你写的诗歌只有那些跟你一样有“学问”的人才能猜出不同的意思,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看不懂,这样的诗歌生命力在哪里?难怪人民群众称“枯柴派”的诗歌为二百五诗歌! “天才派”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清新自然,情感心出,贴近生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比如: 红袖诗友小点子的《对斟》-- “倒出仲秋的酒 邀你 饮往事 然而 明月流水 逃不出 千古一字“愁” 举杯之际 我发现 始终无人” 红袖诗友风钊子的《牛》: “我让生命戴上那根古老的轭 拉着生活沧桑的曲辕犁 耕耘着岁月深层里的日子 我以一种厚重的喘息声译作梦呓 我深深地眷恋着维系我生存的土地 让渗血的青蹄沉沉地扎下根去 让穿夜的双眼静静等待希冀生长 背对着天空我拒绝到外面的星球上飞翔 偶然无事可做的时光在庄稼滋长声里 我反刍着贮藏在胃囊中的历史 往事的滋味被泪盐淹渍,形状被酸软化 活着就要耕耘,劳作里生命产生了价值 把每一个日子翻新,季节之后才见得丰硕果实 只要看到收获的颜色便已心满意足” 这样的诗歌,情感从作者的心里奔放而出,语句通俗易懂,语境精巧,意象含蓄,诗意清丽婉约,给人心灵的震撼力是无穷的. 然而,许多“枯柴派”诗人,自以为自己写的诗歌很好,一直以自己是真正的诗人自居,也一直把自己的诗歌当作主流来看待.动不动就指责那些朴实易懂的诗歌为水平低下,或者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个老太太喊的:“我九十岁了,我活够了,现在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其实,他们的作品对诗坛来说,简直是祸害无穷!不但约束了“天才派”诗歌的发展,而且因为无形中对未来的诗歌发展产生误导作用,导致更。 3.现代诗歌的流派分类现代诗歌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现代诗歌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 代表流派有尝试派,人生派,七月派,朦胧派,现实主义诗派,现代诗派,垃圾派等。 参考:/link?url=1Tu8I71hiq-jXFzTPk0ecAc4ou1KGM4TuYDOXL2mH1nYf3Ja1lsUwmi4ISGiO-pN_bjHy8jUIAYwXWaIlLnTaK 4.现代诗歌的诗歌流派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有: *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 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 1930年代: 中国现代派诗群、七月派、汉园三诗人 * 1940年代: 中国新诗流派、九叶诗派 * 1950年代: 中国现实主义、新现代主义(现代派诗群)、蓝星诗群(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群(创世纪诗社) * 1970年代: 朦胧派(今天派)、白洋淀诗群、中国新现实主义 * 1980年代: 新边塞诗派、大学生诗派、第三代诗群(新生代诗群、新世代)、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圆明园诗派、撒娇派、他们诗群、丑石诗群、非非主义(红色写作)、神性写作、新乡土诗派、知识分子写作诗群、撒娇派 * 1990年代: 网络诗歌(网络诗人)、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中间代、信息主义、70后诗人 * 21世纪初: 新新诗词文学派、窗诗派、泰戈尔体诗歌、灵性诗歌、新江西诗派、80后诗人、边缘诗派、春草派诗歌、90后诗人 、素颜派诗人、流萤诗派、新传统派 5.中国现代诗歌的流派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张诗应当有音乐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新月派"的"重镇"除了徐志摩还有闻一多.闻有诗集《红烛》,《死水》.《死水》贯彻了"三美"的追求,以想象的奇丽,节律的和谐,格式的整饬以及色彩的鲜明称著.其中《死水》一诗以"死水"作为旧中国衰腐社会的象征,表达了对不合理现实的嘲讽与愤激.闻一多的诗讲求艺术锤炼,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20年代后期又兴起象征派诗风.受西方象征派诗风影响的还有著名诗人戴望舒.1928年写成的《雨巷》,以悠长的"雨巷"和迷离变幻的"丁香"一般的"姑娘"这两种意象互相交错回环,构成美丽,朦胧而又带有感伤味道的氛围,以暗示飘忽不定的心态.是现代诗的经典之一.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等.何其芳的《预言》等诗华丽,精致.卞之琳的《数行集》,《鱼目集》里的作品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表达常常出奇制胜. 30年代还有另一诗潮是"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谷化,追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贴近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更能代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 更能代表抗战时期以及40年代新诗发展水平的,是"七月派" 和"九叶派"."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等.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另有专门介绍),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是群众自发的诗歌集体创作运动. 新时期首先出现的是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稍后出现了有关"朦胧诗"的讨论,说明一种新生代的诗歌正在文坛崛起. "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 几乎和"朦胧诗"群体同出于80年代初期,而在90年代终于成为主潮的"新生代",是比较庞杂的诗人群.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此外,还有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他们的特点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崇高,反英雄,艺术上则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 6.现代诗有哪几种流派如果我们花点时间去考察一下中国古典诗歌的演变历程,我们会发现\"流派冲刺\"在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常常意味着诗学观念尤其是审美尺度的革新和价值取向的整合。 远的不说,仅就清朝诗歌的发展和演变而言,就有以下七个重要的流派:(1)明清之际的\"云间派\",这一流派包括陈子龙、夏彝仲、彭宾、徐孚远、李雯、周立勋等六位诗人,号称\"云间六子\",还包括宋征舆、宋征璧、宋存标等三位诗人,号称\"三宋\";(2)\"西泠派\",这一流派包括陆圻、柴绍炳、沈谦、陈廷会、毛先舒、、孙治、张纲孙、丁澎、虞黄昊、吴百朋等十位诗人,号称\"西泠十子\";(3)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派\";(4)\"《宋诗抄》派\",这一流派包括吴之振、黄宗羲、吕留良、高旦中、吴自牧等诗人;(5)\"浙派\",这一流派包括厉鹗、金农、杭世骏、符曾、丁敬、奚冈、符之恒、汪沆、翟灏、吴锡麒等诗人;(6)\"秀水派\",这一流派包括金德瑛、钱载、王又曾、万光泰、诸锦、祝维诰、汪孟涓等诗人;(7)\"桐城派\",这一流派包括姚范、姚鼐、刘大魁、方仲舒、戴名世、方东树等诗人。上述七个流派几乎囊括了整个清朝诗歌的\"审美尺度\"和\"价值取向\",如\"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等;如只\"尊唐\"不\"崇宋\"、或只\"崇宋\"不\"尊唐\"、或既\"尊唐\"也\"崇宋\"等等。 鉴于\"诗歌流派\"拥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我和林童、王晓生联袂主编这本《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选而编之\"毫无疑问应自始至终贯穿选编者的思想,所以在选编过程中,我们反复强调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尺度,主要表现在对于某些\"流派\"的符合或接近历史真实的归纳,也就是对某些具有明显或潜在相同特征的诗 歌现象重新进行命名。 如\"尝试派诗群\",归纳这一\"诗群\"的依据显然是因为胡适于1920年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在\"尝试\"的名义下,我们同时将\"五四\"运动前后尝试进行新诗创作的诗 人如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刘大白、俞平伯等\"归纳\"在一起;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群\"则是对\"十七年\"诗歌如贺敬之、郭小川、闻捷、李瑛等诗人的作品的大致清理;如\"新现实主义诗群\",归纳这一\"诗群\"主要是因为在\"朦胧诗群\"崛起于诗坛的同时,有一群写作特征比较接近并与\"朦胧诗\"的\"现代性\"有意无意保持或拉开距离的诗 人,包括叶延滨、梅绍静、李小雨、韩作荣等;如在\"神性写作\"的框架里,我们除了将海子、骆一禾、戈麦等三位诗人的作品\"归纳\"在一起外,考虑到李青松的诗 歌作品与他们的审美取向或多或少有些神似,更考虑到\"神性写作\"的继续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分庸常的\"世俗写作\"的纠偏和矫正,所以一并列入。综上所述,我们如此操作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恢复中国新诗发展进程的本来面目和历史真相,尽可能尊重为中国新诗的建设和繁荣做出过贡献的诗 人,而并不是以什么\"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裁决诗歌作品质量优劣高下以及最终进行取舍的唯一圭臬。 当然,百年中国新诗史上的\"流派\"确实存在\"重要\"与\"次要\"之分。我认为重要的诗 歌流派有:(1)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徐志摩、闻一多等为代表的\"新月派\",以及2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2)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以及以艾青、彭燕郊、牛汉、曾卓等为代表的\"七月诗派\";(3)20世纪40年代以穆旦、杜运燮、郑敏等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4)20世纪50年代以纪弦为代表的\"现代派诗群\";(5)20世纪50年代以覃子豪、钟鼎文和后起的余光中、罗门、蓉子为代表的\"蓝星诗群\";(6)20世纪50年代以洛夫、张默和痖弦为代表的\"创世纪诗群\";(7)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岛、杨炼、多多、顾城、江河、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群\";(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海子为代表的\"神性写作\",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他们诗群\",以及以周伦佑、杨黎等为代表的\"非非诗群\";(9)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王家新、臧棣、西渡、桑克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以及90年代中后期以伊沙、徐江、侯马等为代表的\"民间写作\";(10)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以莫非、林童、树才、娜夜、卢卫平、路也、唐诗、刘文旋、马永波、谯达摩等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写作\";(11)21世纪初以朵渔、尹丽川、沈浩波、南人、巫昂等为代表的\"下半身写作\",以及以安琪、格式、马策、赵丽华等为代表的\"中间代写作\"(关于\"中间代\"是否属于\"流派\"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中间代\"的重要发言人安琪认为可以把它作为\"流派\"看待,所以选编该书时,为了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展示当下新诗写作现状,我们暂时采纳了她的观点),以谭五昌、滕云、程维等为代表的\"新江西诗派\";可以说,正是上述新诗流派的薪尽火传,使得百年中国新诗总是不断地居于百年中国文学的制高点。 现在,我打算以\"倒叙\"的方式穿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