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研究诗经外国

1.中国诗经与外国的荷马史诗,同为经典,有何异同呢

总体来说,《诗经》是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中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 其内容涉及中国早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 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 所反映。《诗经》的语言则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 重要的资料。

西方的《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9至8世纪,与我国《诗经》相映,俱为世界诗坛发出璀璨的光华。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现实的世界与神的世界混在一起,不分彼此。《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与古希腊相比,先秦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个体性”存在,有的只是群体、类。这时已有了严密的自上而下的政权组织形式,个人的生命存在被淹没在国家的利益与兴亡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人生。诸子散文大多是政治论文,也是一大明证。中国文学从一产生就带上了“文以载道”的特点,不知这是文学的幸运呢还是不幸。所以中国只会产生孔子、孟子式的人物,而不会产生荷马、索福克勒斯。就算是比较“个人化”一点的《诗经》吧,仍然有《大雅》《小雅》这样的东西存在,而一部《楚辞》更是充满了“不得帮闲的悲哀”。

2.外国文学论文

摘要:结合《西方文学史》的教学实践,提炼且辨析了高校文学课教学的十大关键词:脱稿、幽默、激情、表演、技术、借鉴、比较、故事、逻辑、灵魂。

前五个关键词是就“如何讲”而言的,后五个关键词是就“讲什么”来说的。 关键词:文学课 《西方文学史》 十大关键词 在高等院校里,文学课被当作最好上的课。

出现这样的观点同文学的特点有关:文学作为人学,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心灵诉求息息相通,因此学生喜爱听文学课;文学作为美学,具有超越专业的生动性,因此学生容易听懂文学课。不过,“好上”不等于一定可以“上好”。

能否“上好”文学课,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态度和素质,取决于他在“讲什么”和“怎样讲”方面的理解和造诣。 笔者想结合自己主讲《西方文学史》的直接经验和体悟,谈谈高校文学课教学的十大关键词。

前五个关键词着眼于“怎样讲”,后五个关键词着眼于“讲什么”。 一、脱稿 对于一名老师来说,脱离讲稿并不是一个最高的要求,而是一个最基本的素质。

课堂教学最忌讳照本宣科。 在“前多媒体时代”,照本宣科是指念教材或者念讲稿,在多媒体时代,照本宣科又增加了一种新方式:念多媒体课件。

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是因为老师没有用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撰写、记诵自己授课的武林秘籍:一本个性化的抽屉讲稿。 脱稿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很多成功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完全脱稿。

一篇很好的讲稿,如果是念出来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对你的专业水准和职业态度也会产生一些怀疑。相反,如果讲稿写得弱一些,但如果是脱口而出的话,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好感。

他们会觉得自己遇到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这时在心中可以给你打上七八十分了。鉴于这种认识,笔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讲稿,都力争熟练地背诵下来,比如普希金的诗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台词、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的独白,以及以中国文学为参照系时涉及到的《诗经》和《楚辞》等。

当做到手中无教案、眼中无教案,甚至心中无教案后,自然就可以追寻更高的授课境界了。 二、幽默 记忆讲稿,固然重要,但是还需要将讲稿生活化、口语化。

写论文和上课的区别就在于:写论文是用来看的,上课是用来听的。人的视觉更有耐心,可是人的听觉却非常挑剔。

因此,写论文是将生活提升为理论,而上课是将理论还原为生活。在将讲稿生活化、口语化的过程中,幽默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幽默当然不是指讲一些与课程内容无关的笑话,而是指用非常通俗、大众化的语言,如适当借用一些流行歌词、影视对白、广告语、歇后语、方言俗语等,表达某些学术性的思想。 换句话说,同一种思想,你可以用呆板的书面语说,也可以用灵动、活泼,让人回味无穷的口语来说。

比如,你可以说海伦是希腊半岛最美丽的女孩,也可以说海伦是“希腊半岛的岛花”;你可以说阿喀琉斯在海边伤心落泪,也可以说阿喀琉斯“一个人流泪到天亮”,他的遭遇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你可以说奥德修斯之所以能够返回故乡是因为他一直想着返回故乡,也可以说“如果你知道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你可以将达吉雅娜写给奥涅金的情书打在课件上读一遍,也可以用陈楚生的歌词给概括出来:“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爱你”。 有人认为幽默是天生。

其实不完全使然。幽默与其说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不如说是一种后天的态度。

比如,深受人们欢迎的教学大师易中天就以“易式幽默”而著称。但据他自己爆料,他上课时所用到的很多幽默话语都是平时绞尽脑汁设计好的。

尽管有部分学者或“高层次”的听众对易中天的幽默不以为然,扣上“哗众取宠”的大帽子,但是,如果每一位大学老师能够像他这样热爱教学,用心备课,并且达到他那样的语言水准,我们就无法苛求他做得更多、更好了。 当然,如果先天缺乏幽默细胞,后天也对幽默不感兴趣,那么,还可以像于丹那样激情四射,尽管于丹的授课方式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习惯和欣赏。

三、激情 激情或许是一种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东西。激情是自信的表现,而自信来源于老师经过艰苦的努力,对授课内容的把握达到烂熟于胸、信手拈的程度。

一个埋头念教案的老师不会有激情,一个满口书面语的老师难以有激情。激情需要一定的普通话水平,但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老师普通话水平不高,但是丝毫不影响他激情四射。

激情需要讲究授课的节奏,如分析希腊神话的内涵时,可以用轻快的节奏;朗诵普希金的《致凯恩》时,可以用沉醉的神情;讲解列夫·托尔斯泰时,可以用深沉的语调。 激情是一种投入,简单地说,老师先要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学生。

不过,激情不是煽情,如果说是,那也是一种自然的煽情,是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深华。而煽情呢,就是做作的激情,毫无准备、突兀的激情了。

这好比唱摇滚乐,高明的摇滚歌手会用他的音乐和歌唱将一首歌自然地推向高潮,全场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抵达到一种沉醉、亢奋的状态。 而低劣的歌手,不是想用歌声和音乐打动观众,而是一上舞台,先自己莫名其妙地high起来,在那里又蹦又跳,。

3.在外国,诗歌的现在情况

首先是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地说,西方重叙事诗,比如荷马史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如萨福、品达等。中国诗歌重抒情,《诗经》、《楚辞》无不“诗言志”,叙事诗就少很多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因为,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并且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冶情性,而不在于叙事。再者,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第二,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都有着很丰富的田园诗作。

中国古代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西方也有维吉尔、斯宾塞等人。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所以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但二者也有差异。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曾说,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缺乏那种具有原罪意识的宗教情绪,求心理平衡的老庄思想时有反映;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第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纵观古今,爱情一直是文学、戏曲、影视等媒介表现的重头戏,中国是这样,西方也不例外。中西爱情诗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有《诗经》,西方有古希腊时期的萨福等人,且都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尤其以漫长的封建时代为甚。两者的差异表现在,一是数量上的不同,爱情诗在西方诗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大得多。二是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钗头凤》、《长恨歌》等;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较多,如萨福的《相思》等。三是情感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第四是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多是闲庭深院、沉香亭畔、月影阑珊;而西方多是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五是风格很不相同,即众所周知的,西方爱情诗多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奔进的表现方法,笔调直率、大胆,往往先写景,然后让感情一泻而出;我国的古典爱情诗则主要使用含蓄蕴藉的表现方法。

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中说;“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色彩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 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究其根源,大体上有三种:

一是社会与文化根源;二是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三是不同的诗歌价值观。

总之,关于文学有没有标准,应该以何为标准,尚且没有定论。毕竟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很难有很明确的界限,加之诗歌语词凝练、结构跳跃、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较其他的文学体裁更难把握,所以我们只能找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分析比较。

4.诗经英译版中那个最好

英国汉学家James Legge(理雅各)1876年翻译的韵体《诗经》好。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年-1897年)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当他离开中国时,已是著作等身。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5.懂中文的外国人能领略诗词之美么

知乎用户 怀溟投池,何须明蓬雉啼日;居安思危,必…

18 人赞同

本来昨天晚上想回复的,但是呢,在床上就懒得起来了。谈这个问题之前我给楼主介绍一个人,他叫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中文名字叫高本汉

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瑞典, 1889—1978),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高本汉是瑞典最有影响的汉学家,瑞典汉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一生著述达百部之多,研究范围包括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和宗教。他在中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和汉字的演变,创见颇多。

题主看到这个介绍有没有震惊?没错,外国人,但是成就实在中国的音韵、方言这些小学T^T震惊了吧,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

1957年音韵学家赵荫棠说过这样一段话:

等韵图的编制,至劳乃宣已走到穷途;宋元等韵的解释,至黄季刚亦陷入绝境。设若没有新的血液灌输进来,恐怕我们中国的音韵学永永远远停留在株守和妄作的阶段里。幸而我们借着创制注音符号与国语罗马字的机会,激起来新的趣味,于是近代语音学的知识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及国际音标的好工具,都从美欧介绍到我们中国。这种介绍,自然对于中国音韵全体都有大的帮助,而等韵学的研究亦因此而开辟新的纪元。在音韵学的新运动之下,有新的贡献的,是赵元任,钱玄同,林语堂,李方桂,黎劭西,刘半农,高承元,魏建功,罗莘田诸位先生。他们或介绍,或发明,或补苴,共成音韵学的新园地。所以我们现在叙述起来,很难确定他们各人学说的来源和相互的影响的脉络。但是,我们从何处叙起呢?我们现在只能以高本汉(B.Karlgren)所研究中国音韵学的结果为起点,然后叙述国内各家之补充与修正。

再来看看这个评价:

胡适在与汉学家钢和泰交往中改变了原来认为汉学家治学“成效殊微”的看法,而是直接向钢氏求教于梵文。而他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评价更说明西方近代汉学对中国学术的影响,高本汉以治音韵学而著称,胡适说:“近年一位瑞典学者珂罗倔伦(即高本汉)费了几年工夫研究《切韵》,把二百六十部的古音弄的清清楚楚。林语堂先生说:‘珂先生是《切韵》专家,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发明,比中外过去的任何音韵学家还重要。’珂先生成绩何以能这样大呢?他有西洋音韵学原理作工具,又很充分地运用方言的材料,用广东方言作底子,用日本的汉音吴音作参证,所以他几年的成绩便可以推倒顾炎武以来三百年的中国学者的纸上功夫。”鉴于西方汉学的这一成就,他号召青年人要掌握新的研究方法,那时再来重新整理国故,便可“一拳打倒顾亭林,两脚踢翻钱竹江”。

了不得吧!题主看到这,想必也对高本汉佩服起来,但是题主肯定会问,这和我问的问题有什么关系,那么重头戏来了,

题主知道诗经么?号称万诗之首的诗经?高本汉曾经写过一本令人叹为观止的东西

就是这本东西,我们来看看评价啊

《高本汉诗经注释(上下)》,本书以音韵学的方法来注释诗经,较众多的解诗著作更为科学、有逻辑性。作者将历来存在的有争端的诗句一一罗列,以音读的方式来辨其正伪,颇具说服力。

题主注意啊,这是外国人啊,只是来中国求学的啊,人家写了一本注释,结果在诗经音韵学解释方面独树一帜而且是卓有成效,你信吗?答主我当年看到这里也不信啊T^T

当然说到这里题主可能还有疑问,我就再给来一位 外国人

名字叫Robert Hans van Gulik 中文名叫高罗佩。题主自己百度一下吧

我就摘一段描述在这里

高罗佩还是一位寥若晨星的语言大师和杰出的中国近体诗诗人。他学习语言文字有着非凡的天赋和惊人的毅力,除该国语言荷兰文外,他还精通英文、中文、日文、梵文、藏文,德文、法文、印尼文、马来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古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等15种外国语言文字。作为一个西方人,他不但能用白话文和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还擅长用中文写作律诗、绝句等近体诗词。

问题这不是说说啊,人家娶了张之洞的外孙女,题主你造吗!据说当年就是用诗词泡的中国妹子T^T

对了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本叫《狄公案》的公案小说,没错,他写的

6.急

1.《诗经》婚恋诗研究 丁秀杰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时间:2004

2.《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吴广义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02期

3. 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 黄伦峰 广西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4. 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 刘东岳 苏国伟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2期

5.《诗经》婚恋诗的文化解读 张庆霞 东北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6.《诗经》时代爱情婚姻状况研究 王亚娟 安徽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7.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张连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03期

8.《诗经》婚制婚俗探究 李雯 福建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