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大雅 柳 诗句 谨言《诗经 大雅 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2.《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原文及赏析【原文】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⑤,其鸣喈喈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⑦。是刈是濩⑧,为絺为綌⑨,服之无斁⑩。 言告师氏⑾,言告言归⑿。薄污我私⒀,薄澣我衣⒁。害澣害否⒂?归宁父母⒃。 【注释】 ⑴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án谈):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⑵施(yì易):蔓延。中谷:山谷中。 ⑶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 ⑷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曰;聿,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⑸集:栖止。 ⑹喈喈(音jie1接):鸟鸣声。 ⑺莫莫:茂盛貌。 ⑻刈(yì义):斩,割。濩(huò获):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⑼絺(音chi1吃):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ì戏):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⑽斁(yì义):厌。 ⑾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⑿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⒀薄:语助词。污(wù务):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⒁澣(huǎn缓):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⒂害(hé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⒃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译文】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牵缠。洗罢贴身衣,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作品鉴赏】 《葛覃》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作诗人对证,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了。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zhāozhā,拟声词。形容声音烦杂而细碎)。不过这“无人”的境界,毕竟只是种错觉,因为读者忘记了,在那绿葛、黄雀背后,分明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二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行,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呢。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秘密也被读者偷听到了,于是恍然大悟,不禁莞尔而笑:站立在读者面前的女主人公,原来是这样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那么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3.有没有《诗经》中的著名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式微,式微,胡不归?《邶风·式微》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卫风·氓》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卫风·木瓜》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风·无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鹿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鸿雁·鹤鸣》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雅·节南山·小(上日下文)》 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谷风·北山》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不行了,打诗太累了,LZ这些应该够了吧 4.诗经其中任选三首古诗希望能帮到您 1、《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4、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5、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6、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5.水浒一词来源于《诗经》的哪一首诗诗经 大雅 绵 緜 绵绵瓜瓞(1)。民之初生,自土沮漆(2)。古公亶父,陶复陶冗(3),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4),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5)。 周原膴膴(6),堇荼如饴(7)。爰始爰谋,爰契我龟(8),曰止曰时(9),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10),乃左乃右,乃疆乃理(11),乃宣乃亩(12)。自西徂东(13),周爰执事(14)。 乃召司空(15),乃召司徒(16),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17),作庙翼翼(18)。 捄之陾陾(19),度之薨薨(20),筑之登登,削屡冯冯(21)。百堵皆兴,鼛鼓弗胜(22)。 乃立皋门(23),皋门有伉(24)。乃立应门(25),应门将将(26)。乃立冢土(27),戎丑攸行(28)。 肆不殄厥愠(29),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30),行道兑矣(31)。混夷駾矣(32),维其喙矣(33)! 虞芮质厥成(34),文王蹶厥生(35)。予曰有疏附(36),予曰有先后(37)。予曰有奔奏(38),予曰有御侮! 【注释】 (1)緜:同“绵”。瓞(dié):小瓜。 (2)土:居住。沮(jū)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陕西省境内。 (3)陶:通“掏”,挖掘。复:窑洞。 (4)率:沿着。 (5)聿(yù):发语词。胥:视察。宇:住地。 (6)膴(wǔ)膴:肥沃的样子。 (7)堇(jǐn):旱芹。荼(tú):苦菜。饴:麦芽糖。 (8)契:锲,指刻龟甲占卜。 (9)曰:语助词。时:适宜。 (10)乃(nǎi):同“乃”。《诗经》各篇通用“乃”,惟此篇与《公刘》“乃”、“乃”杂用。慰:安定。 (11)疆:划分疆界。理:治理土地。 (12)宣:疏通沟渠。亩:整治田垄。 (13)徂:往,去。 (14)周:遍。 (15)司空:管工程的官。 (16)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 (17)缩:捆绑。载:通“栽”,筑墙的长板。 (18)翼翼:动作整齐。 (19)捄(jū,也读jīu):盛土于筐。陾(réng)陾:众多貌。 (20)度:填土于筑板内。薨(hōng)薨:填土声。 (21)屡:通“塿(lǒu)”,土墙隆起的部分。冯(píng)冯:削平墙面的声音。 (22)鼛(gāo):大鼓。长一丈二尺。弗胜:指鼓声盖不过人声。 (23)皋门:王都的郭门。 (24)伉:通“亢”。高大貌。 (25)应门:王宫的正门。 (26)将(qiāng)将:庄严雄伟的样子。 (27)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 (28)戎:指昆夷,北方的游牧民族,即犬戎。丑:对边远民族的蔑称。攸:所。 (29)肆:于是。殄(tiǎn):断绝。 (30)柞(zuò):栎树。棫(yù):白桵(ruí),与柞皆丛生灌木。 (31)兑(duì):通“达”,通畅。 (32)混夷:即昆夷。駾(tuì):突逃。 (33)喙(huì):疲劳困倦。 (34)虞:古国名,在今山西平陆。芮(ruì):古国名,在今陕西大荔。质:评断。成:平。 (35)蹶(guì):感动。生:通“性”。 (36)疏附:指能使疏者亲之臣。 (37)先后:指君王前后辅佐之臣。 (38)奔奏:指四方奔走宣扬君德之臣。 6.无忝尔祖,式救尔讹出自诗经哪一首诗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 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 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命之不易,无遏尔躬。 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7.有关于亲情的诗经“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伦理常的国度。所谓人伦,是指存在於人类社会中以维系道德秩序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 圣人有(又)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P125]《礼记·中庸》又称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者为“天下之达道”[3](P28),《左传·文公十八年》称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为“五教”[4](P523),足见其重要性①。 在古代人看来,人伦乃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所谓“无所逃於天地间”者是也。在这五伦之中,夫妇、父子(包括母子)、兄弟(包括姊妹)这三种关系,发之於“人之大欲”,归之於社会伦理,中国人常称之为“天伦”②,是因婚配、血缘和长幼等而产生的亲情。 夫妇之道、孝道和悌道伦理,即是分别协调夫妇、父子和兄弟这三种基本家庭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亲亲,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一整套人伦规范。“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 [5](P292),由对故土的眷恋而产生的对家人共同生存的期望,既是中国人最为根本的本性与本质的关系,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可以说,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亲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它一切的社会关系都是以此为基点而衍发的。 中国古代诗歌以情之抒发为本质特征,所谓“情动於中而形於言”(《毛诗序》)。 由于中国古代有这种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亲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亲情诗的源头。 翻开《诗经》,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三百”中,表达亲情者不下20首,带有亲情的成分者更多。 家族人伦亲情对“诗人”们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礼义规范中,亲情一直处於“礼义”的严密框架之内,由情发礼止情感抒发机制而融铸的“温柔敦厚”诗教原则,於亲情之表达得到鲜明体现。 二 夫妇人伦是周人的首重之情①。“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2](P143)。 新婚是男女生活中幸福的起点,是人生的终身大事;男女两性的结合组成家庭,由此衍生出父子兄弟之家庭伦理亲情关系。《诗经》以《关雎》为首,即含有敦厚夫妇之意,正如《诗大序》所云:“风天下而正夫妇。” 有夫妇始有人伦,《韩诗外传》卷一载孔子与子夏论《关雎》,借子夏之口云:“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6]夫妇乃是人伦礼义中极重要之一环,如《礼记·内则》云:“礼始於谨夫妇。” [7](P759)《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3](P23)《周易·序卦》曰:“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8](P294)只有夫妇关系和谐了,才谈得上其它。故《礼记·昏义》云:“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7](P1418)人伦造端乎夫妇,而后有五伦次序,从而构成君臣之国家关系。 东汉荀爽延熹九年对策云:“夫妇人伦之始,王化之端,故文王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9](P2052)所以,可以认为《诗经》以《关雎》始,即象征它对人伦的关切。 夫妇间的道德,是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方能维系夫妇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②,《关雎》“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拟□□之好”[10](《孔子诗论》10、14、12),既有在雎鸠关关和鸣的河边与淑女邂逅的一见钟情,又有“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急切相求;既有 “求之不得”遭拒后对“淑女”情真意切的相思爱恋,又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中夫妇和睦的挚情美满。 《诗经》写夫妇之义的诗篇尚未被后世儒家导向君臣国家的政治伦理轨道,而是充盈着浓浓的天然温情,从中可以领略到上古婚姻家庭生活的多彩图景。如《王风·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 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 ,左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此诗题旨,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妇人乐其夫不再行役之辞:“盖其夫既归,不以行役为劳,而安於贫贱以自乐,其家人又识其意而深叹美之。” [11](P43)诗人捕捉了一对情真意挚的夫妇奏乐舞蹈,相招相乐的行为片断:夫妇贫贱相守,心乐情爽,双双同歌共舞,自娱自乐,其形阳阳(洋洋),其情陶陶,於流美欢快的格调中,不难想象这是一对相敬如宾、鱼水情得的恩爱夫妻,和睦爱敬,其乐融融。如果说这里体现的是对“礼义”所倡导的夫妇之道的礼赞的话,那么《郑风·女曰鸡鸣》则恰似一幕夫妻家庭生活小剧,在率性朴质中表现出夫妇间温磬的爱恋: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8.在《诗经·大雅》里表示别人给我的恩惠不能忘记的是哪句话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原文如下: 抑抑威仪 维德之隅 人亦有言 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 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 亦维斯戾 无竞维天 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 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 远犹辰告 敬慎威仪 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 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 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从 弗念厥绍 罔敷求先王 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 如彼泉流 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 洒扫廷内 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 弓矢戎兵 用戒戎作 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 谨尔侯度 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 敬尔威仪 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 无曰苟言 莫扪朕舌 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雠 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 庶民小子 子孙绳绳 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 辑柔尔颜 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 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 莫予云觏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 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 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 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 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 言缗之丝 温温恭人 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 告之话言 顺德之行 其维愚人 覆谓我僭 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 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 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 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 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 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 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 我心惨惨 诲尔谆谆 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 覆用为虐 借曰未知 亦聿既髦 於乎小子 告尔旧止 听用我谋 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 曰丧厥国 取譬不远 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 俾民大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