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野菜有多少种在《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时代,由于肉类和粮食的匮乏,当时的人民尤其是下层民众不得不依赖蔬菜来补充粮食的不足。见于《诗经》的蔬菜有:荇菜、卷耳、芣苢、蕨、薇、苹、藻、苓、荑、唐、芄兰、谖草、蓷、荼、荠、莫、苦、葑、苕、苴、苹、莱、芑、蓫、葍、堇。下面依据历代注疏,作一解释。 荇菜:水中的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上,根茎可吃,类似于藕。 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周南·关雎》 卷耳:草木植物名,嫩苗可吃,也可药用,今名苍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卷耳》 芣苢:车前子,多年生草本。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蕨:羊齿类植物,地下茎很长,春季长嫩叶,可吃。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召南·草虫》 薇:野菜,叶子一种是绿色,一种是褐色,嫩的可吃,也就野豌豆苗。 《召南·草虫》 苹:浮萍,蕨类植物,生浅水中。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召南·采苹》 藻: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区分,用细胞分裂繁殖,生浅水中。《召南·采苹》 苓:甘草,也叫大苦。 山有榛,隰有苓。《邶风·简兮》 荑:初生的白茅。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邶风·静女》 荼:苦菜。 荠:荠菜。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唐:女罗,寄生蔓草。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鄘风·桑中》 芄兰:蔓生植物,一名萝藦。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卫风·芄兰》 谖草:即萱草,亦称忘忧草,今叫黄花菜。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卫风·伯兮》 蓷:益母草。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王风·中谷有蓷》 莫:酸模,一种野菜。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魏风·汾沮洳》 苦:苦菜,即荼。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唐风·采苓》 葑:芜菁,又名蔓菁。根和叶做蔬菜。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唐风·采苓》 苕:又名翘摇,即紫云英,草本。 防有鹊巢,邛有旨笤。《陈风·防有鹊巢》 苴:麻子。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豳风·七月》 苹:藾蒿,初生可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莱:灰菜,嫩叶可吃。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小雅·南山有台》 芑:像苦菜的野菜。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小雅·采芑》 蓫:羊蹄草。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 葍:多年生蔓草,一名小旋花,地下茎可吃。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小雅·我行其野》 堇:苦堇、堇葵。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大雅·绵》 2.诗经中经典的句子,以及解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铜臭。所爱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金钱、地位等等。为了金钱和享受,人几乎会献出一切,包括肉体,它本身就是赚钱的资源。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3.诗经中的经典诗有哪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 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 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 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 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 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 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4.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荼”总共出现了几次《诗经》中的“荼”字,是指茶吗? 2500年前,中国出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 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注:荼,苦菜也。周礼掌茶,以供丧事,取其苦也。 苏东坡诗云:‘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议论纷纭之处,实是多如河沙。 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定,我们还得返回其始,从《诗经》之文本研究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诗经》的产生年代与茶事活动出现时间之比较 关于《诗经》产生的年代这一问题已在文学史研究界得到一致的认同,认为《诗经》的创作时间距今应该有二千五百多年,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时候的作品。 这也就是说,《诗经》的发轫之作也只能是在西周初年,即公元前十六世纪。那么再让我们来对比一下“茶”进入世人生活的年代。 撇开“神农氏”与茶的故事不说,因为有众多学者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可充当论据使用,我们来看看史书中的记载,《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可见西周初年时茶已用作贡品,人们视茶为珍贵、稀有之物才会把茶作为贡品。 那么在此之前,把茶作为用来祭天、祭神、祭祖的祭品也是合利情理的。随着古代文献的进一步发掘、整理,相信将有更多的可靠的资料能够证明这一点。 那么,也就是说,在《诗经》创作之前已经有了茶的身影在中华大地飘荡。 二、《诗经》流传的区域范围与茶文化传播范围之比较 研究者们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诗经》中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当时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河流域,这可以从《诗经》的内容分类上看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所占比重很大的“风”又分为十五国风,绝大部分都是黄河流域一带民生的歌谣反映。 而“雅”则是周王室都城区域内的人们生活的文学反映。“颂”就更不必说了,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之词。 所以说《诗经》主要歌说的是黄河流域的生活习俗。 而茶事活动,则产生于南方的巴蜀之地。 在当时而言,这一区域,相对于北方的黄河流域还是“蛮荒之地”。因而有的学者以此为据,认为流传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当中不可能有反映南方巴蜀之地茶事生活的诗歌篇章的。 而《诗经》当中的“荼”字自然只能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苦菜”一类的植物。 事实上,虽说巴蜀山水是滋养茶树最早的土壤,但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境内)就业已出现了用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子春秋》中就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当然,当时传入的茶叶还只是作为菜肴一类的食用之物,而并非是品饮之物。 那要等到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后,黄河流域才受其影响,饮茶之风才开始流行。“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顾炎武《日知录》)。 由此可知,并非茶叶产自巴蜀,就说明在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就没有茶事活动。 三、《诗经》中有关“荼”字诗句的解读 前已说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经过翻检,找出有“荼”字诗句的诗篇共有七首。下面分别根据《诗》学研究专家之言,按照“风”、“雅”、“颂”的顺序进行解说。 1、《邶风·谷风》,这是弃妇自叙悲怨之情的诗。诗中写被弃情节,出自故夫喜新厌旧,不说故夫相待之薄,却说待新婚之厚,言外隐照。 对于治生持家之道,低回呻吟,几不成声。一旦生活好转,反被遗弃,可见故夫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对她是绝情负义的。 其中有“荼”字之诗句为: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句的大意是指:被赶出门步子慢,心里有恨气难散。路并不是那么远,你只送到大门坎。 谁说苦菜味儿苦,比我痛苦荠还甜。新婚快乐迷着你,更比兄弟还缠绵! 此例之“荼”,一般释为“苦菜”。 因毛传载:“荼,苦菜也。”汉王逸《九思·伤时》句:“堇荼茂兮扶疏。” 清代曹寅《和孙子鱼食荞诗寄二弟》之二:“平生哺餟意,未改茹园荼。”荼荠皆菜名。 荼味苦,荠味甘,因以两者对举而成比较。故又有以“荼荠”喻小人与君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茞幽而独芳。” 2、《郑风·出其东门》,这是写一个青年的爱情是专一的,虽说东门游女如云,也不能打动他的心,转移他的目的,他还是深深地爱着那位“缟衣綦巾”装饰朴素的姑娘。其中有“荼”之诗句为: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耳。缟衣茹芦,聊可与娱。 诗句的大意是指:走出东城重门下,游女多如白茅花。虽然多如白茅花,可我都不去牵挂。 白衣红巾的那位,愿同游乐恋着她。 此处之“荼”,指茅、芦之类。 5.《诗经·邠风·七月》里“葵”是什么菜冬苋菜 清嘉庆进士吴其浚,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官职显赫。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读书人,做官做学问两不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是特别留意各地物产丰盈贫瘠与民生之关系,并且根据耳闻目睹之田野考察,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编写成了《长编》和《图考》两部巨著,成为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其重要的专著。他在《图考》中即把“葵”列入蔬菜类的第一品,言明“葵”就是冬苋菜:叶片圆如猪耳朵,绿的正艳,甚至连叶梗色泽也是绿茵茵的特别诱人。 冬苋草的学名称冬葵,别名为冬寒菜、葵菜、冬寒(苋)菜,皱叶锦葵。一年生草本,不分枝,高1米,茎被柔毛。叶圆形,5—7裂或角裂,直径5—8厘米,基部心形,裂片三角状圆形,边缘具细锯齿,同时极皱缩扭曲,两面平滑无毛或疏被糙伏毛或疏被星状毛,在脉上尤明显。叶柄细瘦,长4—7厘米,被疏柔毛。花小,白色,不显著,直径约6毫米,常单生或数个簇生于叶腋间,近于无花梗或具极短花梗。小苞片3枚,披针形,长4—5毫米,宽1毫米,疏被糙伏毛。萼浅杯状,连同萼裂长8-10毫米,萼5裂,三角形,疏被星状柔毛。花瓣5,较长于萼片。 西周时的蔬菜种类不多,大约有二十多种,而葵是当时及很长一段岁月里的主要品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第一篇,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百菜之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才正式把它列入草类了。冬苋菜南北各地都有,吃法则略有不同。《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米持作饭,采葵持左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显然,这里的吃法是做汤,吃到嘴里滑不溜溜的好香。 如今,葵即冬苋草大约在南方数省,还能品尝到它的美味的。”松下清斋折露葵“,这个曾经被经常吟诵的古老菜蔬,在外来品种肆意横行的神州大地,依然顽强地存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