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雎诗经配图

1.诗经关雎的最简洁的赏析

《关雎》赏析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作者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下一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去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第四、五章写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出来。但这里的热闹场面并非已然的事实,而是青年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这一结婚的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2.《关雎》(诗经)

1、《关雎》这首诗大量用到兴。兴的本意是“起头”,比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二三四五”就是兴,最基本的作用是起个“五”的韵脚。出于文学追求,兴产生了象征意义。比如《周易》中:“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就是用“明夷”疲惫垂翼的状态象征行人的旅途困顿。

《关雎》中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以象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捕鱼的鸟,雎鸠在河之州表示雎鸠捕鱼。以“捕鱼”象征求偶是《诗经》通例,古人都懂的,我们不是那个时代所以不懂罢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闻一多的《说鱼》,说得很透彻。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左右”就是左手和右手,流之、采之、芼之都是“采之”的意思。“采菜”也是象征求偶,比如《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所以《关雎》中与采荇菜对文的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3、至于“兴而有比”,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准确说都是兴,也就是象征。

4、“反复吟咏”是《诗经》的特点,因为诗经是歌词,往往重章叠唱。“以赋的手法铺陈开来”这种说法也通,全诗主要是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但是”左右采之”等是兴,并不是真的发生了采菜的事实;“钟鼓乐之”是主人公的想象,也不是现实。

5、《诗经》被经学家神圣化了,导致许多曲解。其实《诗经》就是先秦时代的歌谣,可以配合旋律唱出来的。《关雎》这首诗歌就是一首情歌,表现一个男子的单相思或暗恋。至于“社会风俗”云云,则是后人的理解了。

《诗经》是一本很美的诗集,关于它的讨论实在太多,这里仅表达我个人的观点,以供参考,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3.诗经·关雎的诗意

1、诗经·关雎的诗意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二、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三、出处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关雎

4.关 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小题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1分)。(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小题2:(2)(2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时,(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小题2:试题分析:《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所以让人感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点评:分析时要看此诗句之前写了什么,之后又写了什么,前后有什么关联,与表现中心有什么关系等,做到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出诗句的作用及作者的意图。当然,分析时也要结合诗的种类,看是写景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