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青子吟 悠悠我心 全句是什么出处一:《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此处描写恋爱心理,类似篇幅,《诗经》中还有很多,可见诗经的时期的风气十分开放。而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至于后来的儒教的发展出现的各种繁琐的非人性的要求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详细可查询其他相关内容。 [题解] 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她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 末章写出她的烦乱情绪。 [注释] 1、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 衿(今jīn):衣领。或读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 《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2、悠悠:忧思貌。 《集传》:"悠悠,思之长也。" 3、宁不:犹"何不"。 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 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4、佩:指佩玉的绶带。 5、挑达:往来貌。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 出处二:曹操《短歌行》 《短歌行》 曹操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现在的统一观点认为该处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 [编辑本段]二、书名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名家说诗经》 作者:胡适 内容简介 这套小书精选了数十篇介绍、评析古典诗词的文章及论著,初辑分为“诗经”“古诗”“唐诗”“宋词”四册,入选的文章大都出自现当代卓有建树的大家之手,评析的对象也都是文学史上早有定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限。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 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 出版信息 总页数:288页 出版日期:2007-11-1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装帧:BBC书籍 大小:211*131*18毫米 ISBN:7530950647 语言:中文 图书目录 01 概论篇 02 研究篇 03 鉴赏篇 简评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 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 2.“悠悠我心”的上一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3.诗经,楚辞里面有什么适合做名字的词1、怀瑾。《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如国学大师南怀瑾。 2、淑离。《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淑离:鲜明美好的样子。BUT谐音疏离。 3、煜月 煜,“照耀”的意思。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元告》“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 4、贤俊。《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贤俊:贤能杰出之人才。 5、余馨 留存的香味。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芙蓉城》诗:“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 4.带有煜字和磊字的诗词 诗句或词句中含有"煜"字或"磊"字,希望大夕日操 宋 王令 煜煜夕日,逝何忽兮. 有辉而星,尔留曷其. 我视而冥,我适不行. 和洪司令梅花 宋 吴泳 交花煜煜露生香,一味清来浣我肠. 文字语言今落去,聊吹别调人选醒狂. 五鼓 宋 陆游 楼堞冬冬鼓,帘栊煜煜灯. 浪名随牒吏,实似打包僧. 衰病元难强,疏慵每自憎. 谁知戍边日,秋野正呼鹰! 过绿杨桥 宋 陆游 过县东驰十里遥,行吟不觉度溪桥. 磑轮激水无时息,酒旆迎风尽日摇. 半掩店门灯煜煜,横穿村市马萧萧. 秦吴万里行几遍,莫恨尊前绿鬓凋 湖边小聚 宋 陆游 小聚远尘嚣,淳风独未浇. 鸣机灯煜煜,饮犊雨萧萧. 异味常交致,新醪亦苦邀. 人间交道绝,令我慕渔樵. 宁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四首 宋 真宗 桂宫耽耽,藻们穆穆. 天回兖彩,风韶璜玉. 咸英皦亮,容典炳煜. 假我上灵,景命有仆. 宫词 宋 张公庠 晓雾溟蒙似有无,半残红煜动金铺. 黄莺不语梨花上,错认徐熙旧画图. 孙莘老报状帖赞 宋 岳珂 遗墨之四行,煜其如晨星之烂. 是曰元佑之名臣,所当考而申之以赞. 哲宗上太皇太后册宝五首 宋 佚名 涂山之德,渭涘之祥. 图徽实册,玉色金相. 管弦烨煜,钟鼓喤喤. 天之所容,既寿而昌. 元夜 宋 陈与义 今夕天气佳,上天何澄穆. 列宿雨后明,流云月边速. 空檐垂斗柄,微吹生丛竹. 对此不能寐,步绕庭之曲. 遥睇浮屠颠,数星红煜煜. 悟知烧灯夕,节意亦满目. 历代能几诗,遍赋杂珉玉. 栖鸦亦未定,更呜伴余独. 百年滔滔内,忧乐两难复. 唯应长似今,寂寞送寒燠. 送王伯初通判婺州 宋 司马光 煜炝屏星驾,迢遥婺女区. 岚光晴向背,溪溜暖萦纡. 万室鸣机杼,千艘隘舳舻. 若逢耆旧问,能说隐侯无. 汉武 宋 钱惟演 一曲横汾鼓吹回,侍臣高会柏梁台. 金芝烨煜凌晨见,青雀轩翔白昼来. 立候东溟邀鹤驾,穷兵西极待龙媒. 甘泉祭罢神光灭,更遣人间识玉杯. 5.宋词格律可有规律可循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 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 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 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 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 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 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 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 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 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 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 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 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 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 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 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按“深”“幽”与“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