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文诗歌的翻译技巧“形” 与修辞手法 有些修辞手法如 “属性转移定语 (transferred epithet)” 及 “提喻 (synecdoche)” 等, 是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罕见的。 如果认定这些修辞手法就是不能更改的 “形”, 一定要把这类“形” 塞进汉语, 那就反客为主了。其结果, 要么译语不知所云, 要么造成误读。 如前面所举 “Wild Nights---Wild Nights” 一诗的例子, 标题使用了一种称作“属性转移定语” 或 “移就” 的修辞手段, “wild” 所修饰的不是诗中紧接其后的 “夜(nights)”, 而是转移用来修饰隐含于字里行间的 “人”, 或者说用来描述人在夜里的某种狂烈情绪。因此, 我们可以说暴风雨不在室外, 而是在诗人心里, 是诗人一夜又一夜对爱人灼热的挚爱和难以了却的思念。 如果按所谓 “形似” 的要求把它译成 “暴风雨夜晚” 就会造成误读, 似乎屋外无休无止地刮着暴风雨。 这位诗人的另一首诗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标题本身就是运用提喻的修辞手法, 是部分代整体, 如果把它译成 “精神选定自己的伴侣” 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 这个译例错误有三:一是误将喻体当作本体, 选定 “伴侣” 的是人而不是精神;二是译文未能点明这种伴侣是精神上的伴侣, 这是本诗要旨所在, 它歌颂的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三是违背汉语规范, “自己的” 这个定语应该去掉。因此, 这个诗句可以考虑译成 “选定精神伴侣”。 “形” 与 “语域” 无论古今中外, 作为高雅的文学艺术, 诗歌的遣词造句有其特定的语域, 对 “形” 也有重要的影响。尽管随着语言的流变, 诗歌的语域会有异动, 但总会有一些合于常规的标准。 当然, “背离” 现象也是有的, 如为了取得某种幽默之类的效果, 偶尔一用也未尚不可;不过, 如果随处都是无目的的 “背离” 现象, 无论原作还是译作, 那就不能称其为诗了。 《红楼梦》中薛蟠的酒令 “女儿悲”, 除第三句 “女儿喜, 洞房花烛朝慵起” 合于诗歌的语域规范被称赞为 “这句何其太雅” 之外, 其它三句则粗俗不堪;这一方面是因为内容荒诞,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背离了诗歌语域的 “形”, 甚至使用了禁忌语。 曹雪芹是写诗的好手, 也是高明的小说家, 利用背离现象来刻划 “诗” 的作者粗浅无知、低级下流而又要附庸风雅的形象, 可谓入木三分。 再如托马斯.希普曼所写 “The Resolute Courtier”一诗, 虽然是当面口头求婚,但语言却古朴高雅,如“prithee”、“aye”、及“thou'lt” 等等,全无口语痕迹。 这首诗开头两行如下: Prithee, say aye or no; If thou'lt not have me, tell me so; 主张以 “顿” 代 “步” 的译家将这两行译为: 请你说一声行不行; 你若要我,就对我挑明; 从音节与字、“步” 与 “顿” 的关系来看, 可以说大致相应或相等;两行对两行, 排列方式也相象, 而且连标点符号也一一对应, 这应该可以奉为 “形似” 的典范了。然而, 译作中难以入诗的词句以及与原作大相径庭的语域实在毫无 “形似” 可言。 (六) “形” 与内容 人们往往误以为谈形式就应该撇开内容单谈形式, 不能将内容也牵扯进来。 语言是思维或思想内容的载体, 两种语言间的形式对应关系是由所表达的内容所决定的。 如果把思想内容或思维比作一条中轴线, 那么, 语言的表现形式就会在它的两边形成某种模糊的对称(symmetry)。比如, “You had your breakfast in your room”这个常见的英语句子, 如果仅凭外在的所谓形式一词对一词地把它译成汉语便成了 “你在你的房间吃你的早餐。” 但如果依据思想内容来判断, 这是一个错误的译例。当然, 这类简单的习惯用法在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可以形式化, 不看内容即可将 “你的” 去掉而译成 “你在房间吃早餐。” 不过, 有时候脱离了内容就没有形式可谈, “形” 往往具有欺骗性。如伊丽莎白一世所写的 “On Monsieur's departure” 这首诗中 “I am and not” 一句, 就不能按字典上给出的所指意义来理解其中的 “是动词”, 不能依据 “形式” 把它理解为 “我是又不是”;它的含义应为 “生存和毁灭”, 正与莎士比亚名剧 “哈姆莱特” 中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 还是死, 这是一个问题)” 的 “是动词” 用法一样。 因此,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我已死, 我还生。” (七) “形” 与翻译技巧 所谓 “形” 指的是诗的整体, 各类 “形” 的对应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翻开翻译教科书可以看到种种改造句型、调整词序、增删语句、倒换表达方法、转移修辞手段、变更思维模式等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巧。这些技巧多是变死 “形” 为活 “形”。 翻译中,各种文体以文学翻译为最难;而文学翻译中又以诗歌翻译为最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诗歌翻译从本质上讲却是各种文体翻译的集中代表(epitome), 而不是特例或 “背离现象(deviance)”;就其艺术创造的特点来看,其翻译实践更具代表性地需要遵循一般翻译规律。 某些译家被 “形” 捆住手脚, 竟至于连基本的翻译技巧都避而远之。还是以上面提到的这首诗为例, 对照僵硬的译文可以看出拘泥于字句的弊端: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Emily Elizabeth 。 2.求怎么翻译古诗,有什么技巧吗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 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 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 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 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答题要点: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示例: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 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 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 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①什么样的形象。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 3.请教如何提高古诗词翻译技巧古诗词要用心去看,如果看古诗词的时候,心浮气躁,脑袋里面一直窜出诸如“怎么做之后的题目”“考试时间不够了”这些念头,就会看不进去。 如果能够再看古诗词的时候,从题目开始看,作者的背景不需要去想,不过作者名字可以看一下,表示尊敬,然后从头到尾把诗词看完。斟酌每一句,每一个字(古文中大多是一个字一个意思)。 读古诗其实和读散文,读小说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文字的阅读,去感知作者所想表达的心意。这就和你和一个人聊天,通过对方的语言,你去感知对方所想表达的用意和对方当时的心情状况一样。 怎样才能细微准确地感知到呢?当然,接收者自己要保持平静,并且要摒除自心的杂念,看着对方的眼睛,理解对方的话语,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方所造的情景中去,以至于忘记自我的存在。这样子,你便可以和说话者同悲同喜,同忧同乐,在对方看来,他找到了一个知心朋友,在你看来,你获得了一段新的经历(他人的经历)。 用这种方式读古诗词吧,如果有不清楚的字,要查一下古汉语字典。因为现代文和古文有时候意思上会相差很远。 4.唐诗翻译的技巧是什么一下是我找的。 1. 熟悉古代诗词,多背诵常用诗词, 弄懂诗词的中文意思 2. 背诵已经被翻译过的诗词, 总结翻译技巧 3. 根据所总结的翻译技巧自己尝试翻译诗词。 4. 不知道译的地方虚心参考已有译文或向翻译大师求助。 5. 不断学习, 不断积累。 6. 成功。 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句意。要翻译好一些诗词,必须对整篇文章有总体把握,将它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把握所翻译句子的大概意思。要注意的是第一遍没有读懂时不要心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二是落实句式的特点,判断一下它属于什么句式,是陈述句呢,倒装句呢,还是别的什么句式?三是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下面是我自己的想法。 我觉的翻译唐诗上面的说的很好,首先就是要对文章的整体意思进行把握,弄懂句子的大概意思,粗略翻译,在代入诗中,大概通顺就行。(一些特殊字词的意思要懂的,这个不多说了。) 其实翻译唐诗很简单,多看看唐诗的翻译你大概就会有方法的,我就是这样的噢! 满意请采纳,o(∩_∩)o 谢谢楼主哦! 5.中文古诗词翻译有什么可以训练的技巧吗古诗词翻译技巧应用性并不强,因为诗词中缩减变义的字词太多了,还有很多为了合辙押韵或者增补字数而进行的颠倒删减等。 不过有一个小技巧你可以试一试,这个其实更适用于古文。添字法。 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而古代汉语多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又多由单音词增添同近义或反义字而来。知道这一点就可以运用到翻译中了。 在翻译的时候,根据诗词中的字,合适的进行组词或替换,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以这句话为例进行分析。不,现代也可做单音词所以保持不变;知,组词知道;江,江水、江面;待,等待;月,月亮;何,现代汉语单独出现组词不多,为何不合适,那么由词意替换,就是什么;人,单音词保持不变。把这句话组合出来就是“不知道江面(上)的月亮(在)等待什么人”整句话出来之后,整合句意,添加合适的助词介词等,如诗句中有倒装之类的语法就翻转过来调整为正常语序。这样就好翻译了。后半句,但,今天表转折居多,组词但是,可是放在这里并不通顺,这就要稍微联想一下这个字的偏僻意思,但还有只的意思,所以这里应为只;见,看见;长,单音形容词,保留;江,江河;送,这里常见意都不合适的时候,可以暂时保留;流水,古双音词,今同义。整合“只看见长长的江河奔腾而去”,这里的送要意译,因为送字前后为近义词,直译应为,只看到长长的江河不断运送流水到远方。 大概就是这样,通过添加组词和词意替换,把句子完整的翻译出来。但是这个方法虽然简单好用,还是需要一定词汇和理解基础的。至少自己能把逻辑和语义上的不正确读出来。大概就是这样。 附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我之前写的高考语文技巧的一段。 1、翻译的话,我的技巧就是转换。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单字词,把它转换成双字就好了。比如《项羽列传》当中,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彼,彼此,此是这,彼就是那,那可以代指那个人那件事;可,可以;取,取代,取下;而,转而;代,代替;也是语气词,根据句意这里意译为啊。那么组合起来就是那个人(秦皇)(我)可以取下(皇位)转而代替他啊。再精简一下就是,我可以将他取而代之啊或者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啊。可以看到,我就是单纯的加字法,把每个字加上一个字并组词,切合大概的意思就好。就算我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也可推导出来,比如我不知道彼是什么意思,但是我知道彼在现代的常见组词就是彼此,此我知道是这里的意思,那么彼要么同意要么异意,同意这里不通顺,是前后矛盾的,我不能取代我,所以就是异意,异意那么彼就是那的意思。这里还牵扯到断句和省略的问题,“彼,(我)可取而代也”,只有断句正确了才能更好的翻译。遇到再长再难的句子都别怕,先断句,大概分层之后就一个字一个字的组词,其实翻译当中一般是有几个重点词的,这几个重点词就是得分点,如果用加字法组词可能会比较难组,不能组出前后连贯的词汇,但是其他词汇都组出来并且可以连缀成句的时候这个就不会太难了。结合前后看一下难度会降低很多。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组词法但是不要生硬的去组词,有的字可能可以组的词语很有限或者很难表达他该表达的意思,那就转换一下,比如欲,一般组词就是欲望,但这是名词,而在古文中该字多用为动词或形容词,那么欲就不能使用加字法,而应该转换词意,换为想要或者其他类似意。抓住得分字重点翻译,基本就很稳了,这是信。剩下的就是调整语序和具体的词汇,语序是为了达,词汇是为了雅。老师一般会说要把该有的倒装啊什么后置啊什么使动意动为动都要翻译出来,这些是指在不影响顺畅的句意表达的情况下,如果影响到了语序,因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是有差别的,就最好适当的进行调整。 6.诗歌的语言特点及翻译要点是什么诗歌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呢? 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 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 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 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 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 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 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 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4.悦耳的音乐美。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一个重要结构因素。 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音响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第二是语义节奏,指诗行的分节、断句、顿开和字词的连续等。 历来好诗均可以歌,布尔顿说,诗的本质在于歌,强调的就是诗的音乐美。音乐美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这种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诗味,”就是那种使我们感觉到一首诗之成为诗的那种素质。 滋味美是用华美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韵味、食佳肴之可口甘甜。诗歌的风格、气脉、文采、文质美均是构成诗味的要素。 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 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正由于诗歌具有这样复杂的美学特征,所以在各个文学品类中,诗歌一向是最难译的。 我们来看一下一些翻译名家们关于诗歌难译甚至不可译的一些论断。绿原说:“有些外国诗可译,有些外国诗实在不可译。” 王一铸坦言:“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来表达的。” 诗歌虽然难译,但是毕竟不是不可译,因为诗人的灵感不受国界和时间的限制,可以互相沟通,所以各国不同语言的诗歌也是可以互相翻译的。历来主张诗歌可译的也大有人在。 陈乃雄说:“从理论上讲,没有理由认为诗是不能翻译的。当然,由于诗也还有其不同于一般文艺形式的特性——高度集中地概括生活,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和谐,富有音乐性等等,翻译起来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这也不能成为不可译的借口……”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指出:“两种语言在语义上的差异并不能成为翻译中不可克服的障碍。” 而且,在不同民族人民的交往和文化文学交流中,诗歌翻译又确实必不可少。一代又一代的诗歌翻译者的实践也证明诗歌是可以翻译的。 由此可见,诗歌翻译,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翻译诗歌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翻译诗歌之前,译者必须首先检查自己有何情趣、热忱于哪方面的题材,然后寻找与自己情趣、热忱以及风格相等的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译诗就是与诗的创作者交朋友,要求心意相通。 只有认准了作者,译者才能更加熟悉、亲近、喜爱作者,在思想、言语、风格和灵魂上与作者保持一致,才有可能作出较好的译文。 2.要使自己进入诗人的角色,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味诗人的喜怒哀乐。 成仿吾主张翻译诗歌的时候,“译者须投入诗人的对象中,使诗人成为自己,自己成为诗人,然后把在自己胸中沸腾着的感情,用全部的势力与纯真吐出。”傅雷甚至主张“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否则)弄得不仅诗意全无,连散文都不像。” 这样的要求当然有点过分,但是它表明要真正译出一篇好的诗文,译者就必须努力去懂得诗人的心灵,去领会他理想、品格、风貌、情操,设法与他取得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和沟通,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贯注到译诗的过程中。 3.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慎重对待诗歌中的意象。 人们在读诗时,一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