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宣州的诗句

1.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李白描写宣城风景的古诗有哪首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3.关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的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作品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4.宣州谢眺楼荐别校书叔云诗送别名句

这首诗里应该没有关于送别的句子,原诗是: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认真读这首诗,你会发现这是李白抒发自己仕途不得意,愁集心头的愤懑的一首诗。并没有送别之类的话。另外附上百度百科对这首诗的解析的网址:?wtp=tt

5.宣州谢眺楼的千古名句及赏析

千古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首是先写虚度光阴 、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下一篇
苖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