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国诗歌的意境

1.【中国诗词的意境分析,举例说明

“意境”定义:“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207页)对于“意”,可解为人的思想意识;“镜”则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中国诗词的意境,首先要知道诗词的意和境.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相互映衬或者突显、虚与实的依存、动与静的结合等等,都要分析.具体如下:1.孟郊《游子吟》前四句均为写景(人文环境),后两句寄情,抒发了游子炽烈的报恩之情.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点明了送别时间,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柳”音同“留”),后两句直叙离别之情.以上均是情景交融.2.岑参《逢入京使》,诗人明说要请入京使代为家人“报平安”(明),但内容(虚)却只能由读者自行想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实写(事件及事件发生时间),后两句虚写(明月陪伴王昌龄至夜郎).这就是意境中的虚实结合,有“无声胜有声”之用.3.诗词中动静结合的例子特别多,也很容易发现,就不列举了.意境的分析着重抓住其意与镜即可,分析情境(情景)与情感,这是意境的内容本身;诗词的虚写与实写以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这二者读者要体味也不难.因原论作篇幅过长,论述较多,笔者根据自己理解简述如上,有不明或者需补述之处可追问笔者,笔者会尽快给予答复.1)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3)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中国诗歌的“意境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

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三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意与境的交融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个美学范畴的形成,是总结了长期创作实践经验的积极成果。 较早的诗论还没有注意到创作中主客观两方面的关系。

《尚书•虞书•舜典》说:“诗言志。”《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

都仅仅把诗看作主观情志的表现。《礼记•乐记》在讲到音乐时说:“凡音之起,由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虽然涉及客观物境,但也只讲到感物动心为止,至于人心与物境相互交融的关系也未曾加以论述。

魏晋以后,随着诗歌的繁荣,在总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文学创作中主客观的关系才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他指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神与物游”,也就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说,作诗要“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要求心与物相“感会”,景与意“相兼”、“相惬”,更强调了主客观交融的关系。他又说: 诗思有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日取思。

大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日感恩。

这里讲了诗思产生的三种过程。取思是以主观精神积极搜求客观物象,以达到心入干境;生思是并不积极搜求,不期然而然地达到心与境的照会。

感思是受前人作品的启发而产生的诗思。其中,取思与生思,都是心与境的融合。

《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按自传为王昌龄的《诗格》,其中也多次讲到思与境的关系。如: 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

唐末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讲“思与境措”;宋代苏城在。

东坡题跋》卷二中评陶诗说:“境与意会”;明代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讲“意象应”;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讲“神与境合”; 至于意境这个词,在《诗格》中也已经出现了。《诗格》以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称三境: 诗有三境:一日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手心,营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后来,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说: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 “一年好处,是霜轻尘敛,山川如洗。”较“桔绿橙黄”句有意境。

不过,大力标举意境,并且深入探讨了意境涵义的,却是王国维。“意境”这个词也是经他提倡才流行起来的。

意境,他有时称境界。《人间词话》说: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抽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这话似乎有自诩之嫌,但并不是毫无道理。

中国古代诗论中影响较大的几家,如严羽的兴趣说,王士模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虽然各有其独到之处,但都只强调了诗人主观情意的一面。所谓兴趣,指诗人的创作冲动,兴致勃发时那种欣喜激动的感觉。

所谓神韵,指诗人寄诺言外的风神气度。所谓性灵,指诗人进行创作时那一片真情、一点灵犀。

而这些都是属于诗人主观精神方面的东西。王国维高出他们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注意到诗人主观情意的一面,同时又注意到客观物境的一面;必须二者交融才能产生意境。

他在《人间同乙稿序》中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携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在《人间词话》里他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惰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境界乃是由美景物与真感情两者合成。理想中有现实,现实中有理想,造境和写境都是主客观交融的结果。

王国维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方面探讨了意境的涵义,深入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建立了一个新的评论诗歌的标准,从而丰富了中国的待歌理论。他的贡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

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

3.我国诗歌的意境有什么特点

意境的基本特征

关于什么样的作品算有意境,说法并不相同。这同对意境的理解有关。如果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认为 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表现抒情主体的情感、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方式构成的符号系统”,那么只要是具备了情景交融这个特点,就是有意境。如果把意境界定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那么,只有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事件揭示出整个人生意味的作品,才是有意境的作品。因此,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界定关于意境的界定。

4.中国诗歌的“意境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

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三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意与境的交融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个美学范畴的形成,是总结了长期创作实践经验的积极成果。 较早的诗论还没有注意到创作中主客观两方面的关系。

《尚书•虞书•舜典》说:“诗言志。”《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

都仅仅把诗看作主观情志的表现。《礼记•乐记》在讲到音乐时说:“凡音之起,由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虽然涉及客观物境,但也只讲到感物动心为止,至于人心与物境相互交融的关系也未曾加以论述。

魏晋以后,随着诗歌的繁荣,在总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文学创作中主客观的关系才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他指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神与物游”,也就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说,作诗要“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要求心与物相“感会”,景与意“相兼”、“相惬”,更强调了主客观交融的关系。他又说: 诗思有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日取思。

大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日感恩。

这里讲了诗思产生的三种过程。取思是以主观精神积极搜求客观物象,以达到心入干境;生思是并不积极搜求,不期然而然地达到心与境的照会。

感思是受前人作品的启发而产生的诗思。其中,取思与生思,都是心与境的融合。

《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按自传为王昌龄的《诗格》,其中也多次讲到思与境的关系。如: 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

唐末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讲“思与境措”;宋代苏城在。

东坡题跋》卷二中评陶诗说:“境与意会”;明代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讲“意象应”;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讲“神与境合”; 至于意境这个词,在《诗格》中也已经出现了。《诗格》以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称三境: 诗有三境:一日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手心,营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后来,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说: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 “一年好处,是霜轻尘敛,山川如洗。”较“桔绿橙黄”句有意境。

不过,大力标举意境,并且深入探讨了意境涵义的,却是王国维。“意境”这个词也是经他提倡才流行起来的。

意境,他有时称境界。《人间词话》说: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抽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这话似乎有自诩之嫌,但并不是毫无道理。

中国古代诗论中影响较大的几家,如严羽的兴趣说,王士模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虽然各有其独到之处,但都只强调了诗人主观情意的一面。所谓兴趣,指诗人的创作冲动,兴致勃发时那种欣喜激动的感觉。

所谓神韵,指诗人寄诺言外的风神气度。所谓性灵,指诗人进行创作时那一片真情、一点灵犀。

而这些都是属于诗人主观精神方面的东西。王国维高出他们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注意到诗人主观情意的一面,同时又注意到客观物境的一面;必须二者交融才能产生意境。

他在《人间同乙稿序》中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携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在《人间词话》里他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惰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境界乃是由美景物与真感情两者合成。理想中有现实,现实中有理想,造境和写境都是主客观交融的结果。

王国维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方面探讨了意境的涵义,深入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建立了一个新的评论诗歌的标准,从而丰富了中国的待歌理论。他的贡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

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

5.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哪些绝美的意境

中国人的心智和情感似乎都被唐诗宋词吟咏过了,而这些情感或是直抒胸臆,或是间接表达。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诗词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地步。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意境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这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银装素裹,遒劲豪壮的塞外风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塞外风劲,一夜北风过后,那些苍劲的树木枝头上,全部挂满了晶莹雪白的冰晶,那冰晶如梨花一样雪白而繁盛,真的让人有仿佛置身春暖的梨花丛中的错觉,一片雄浑而又壮美的塞外风光跃然纸上。

重义至性,豪迈逍遥的侠士风范。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李白《侠客行》。李白的这首侠客行写出了千古文人的侠士情怀,怪不得金庸先生直接引用了李白的这首诗创作了武侠小说《侠客行》,将这种侠义世界的绝美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念念不忘,终有回响的人生偶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寻寻觅觅,朝思暮想,时而让人患得患失,时而让人欢欣不已,你想寻觅的那个人,你想得到的那些你坚信和信仰的东西,在你不断付出努力之后,他就在无意间来到了你的身边,你只需一个回眸,她(它)就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你了。这是一种多么美妙而悠长的意境和心情。

6.中国古诗意象

谁说只有诗词大家才回答得了?

这个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

先提供一个思路------儒家讲入世治世。你看很多上进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充满着儒家败不馁的精神,孔子几天不吃饭都要授课也就是不放弃的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湿尽欢颜”,杜甫自身难保,还心系天下,这是何等的仁爱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义啊,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这样找找,诗多了去了。道家讲出世,无为而治,万事顺其自然,比如很多隐退的诗都是这样的,你看外国人到了绝境或者自己壮志难酬,国家无望,也许一激动就自杀了,再看看中国,有谁是动不动为报复自杀(或者说很少),有人不知道为什么,一研究就知道了,庄子给中国的贤士铺了后路---归隐,有人说庄子很大一部分的贡献是拯救了绝境中的人们,诗多数写景抒情,议论不多,如果是托物言志,恐怕就有儒家思想,如果写自然景色,不参杂什么思想,那是自然的道。至于意象,你看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春,菊(花之隐逸这也),很多都可以用来分析。

我说的很乱很杂,很不严谨,您随便看看,不过确实是自己的感悟,那个啥,说意象我觉得论语,道德经里挺多的,可以看看,比如“天地之间岂犹橐龠(tuo二声yue一声)乎?虚而不屈,动而欲出”橐龠就是风箱,就是用风箱比喻天地。

我这个人不善表达,希望你能看懂,希望对你有启发。

7.我国诗歌的意境有什么特点

诗 歌 一、诗歌的基本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①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

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

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

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尚书·尧典》①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②;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

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

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实践经验证明,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

郭沫若就曾经谈过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作品感情的密切关系。他在《论诗三札》中说: 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

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写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① 这里说“雄浑”的诗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涛”式的感情形成的,“冲淡”的诗则是由“小波小浪的涟漪”式的感情形成的。

其中所举中外诗人的作品,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但都渗透着诗人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 饱和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还是低级庸俗;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同时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联系,还是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就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了。

因此,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②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

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③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

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8.中国古诗意象大全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9.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是什么

1、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意向、景物构造的情境,形成的含有情语在内的文章意境,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学概念!

可以参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另: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在意境美中主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古诗的意境美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欣赏。

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个“出”字写出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认识这种生动的形象,从中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意境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意境中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所以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写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诗中无一字直接写情,但又无一字不言情,诗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早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在出发前的欢快心情。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是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汪庭国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