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清代诗经注疏

1.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是什么意思

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

注疏是古书注释的体例。注是注释,特指最早的权威的注释。

例如《诗经》是汉人毛亨的注(又称毛传,传是秦汉以前使用的,与注同义)、《周易》是三国魏人王弼的注,《尚书》是汉人孔安国的注(也称孔传,后人认为是三国时期的人伪造的,不过,注的质量非常高)。疏是唐朝时出现的。

因为语言的发展,使唐人不仅看不懂古书,也看不懂前人的注,于是疏便应运而生。所谓疏,就是不仅解释原文,还要解释前人的注。

如《诗经》、《周易》、《尚书》的疏都是唐人孔颖达作的。《毛诗正义》(没有本),正义就是疏的别称。

作者就是孔颖达。唯独《诗经》特殊,多了一个东汉人郑玄的笺。

郑玄非常推崇毛传,他为诗经作注,为了表示对毛亨的尊重,他自谦自己只是对毛传进行一些补充,所以叫笺。

2.《十三经注疏》都有哪些

“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编辑本段注疏释义

注疏 : 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注疏版本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3.诗经的注本哪个好

读经一般可从汉注唐疏入手,所以最好还是要看一下《诗经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比较不错,但是中华书局(不太确定,也可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毛诗传笺通释》并没有附上《诗经》原文,而全部都是解释性的文字。另外王先谦的三家诗考订是很有成就的。

如果你要研究《诗经》音韵问题,可能不太适合看宋人的注本,因为宋人对于叶韵有些滥用。 关于研究《诗经》音韵的问题不知道章太炎黄侃有没有好的资料可以参考,可以去国学论坛或者北大中文论坛询问。

以下是我从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一书中摘录整理的有关解释经文的几种体例,你可以稍微了解下。 注、传、说、训、微、故、解、笺、章句:自汉儒始,是时,学贵专门,不相通假,故释经文不出一家之言。

集解、集注、集释、集说:自魏晋始,荟萃众说,以成一书。何晏《论语集解叙》云:“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

正义:唐初最高统治者感到“经学多门,章句繁杂”,令孔颖达、颜师古整理五经义疏,每经只用一家的注解,而不杂他家之说。《易》从王弼注,《书》从伪孔安国传,《诗》用毛传、郑笺,《传》用杜预注,《礼》用郑玄注。

共计一百八十卷。这是后来合刻《十三经注疏》中最先写成的五部,其他八部,皆遵此例。

“宋学”:注解古书,至宋代而风气大变。有宋一代学者不屑墨守成规,拘束于一家之言,喜欢发挥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惜推翻前人就说,别创新解,以朱熹为代表。

清代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诒经堂续经解序》中说: 能守专家者,莫如郑氏康成。而其于经也,泛滥博涉,彼此通会,故能集一代之长。

能发心得者,莫如朱子。而其于经也,搜采众说,惟是之从,故能为百世之宗。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进一步指出: 由“专家”的途径发展下去,便流于拘隘;由“心得”的途径发展下去,便流于悍肆,这就形成了两派末流的大弊病。 参考文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乾隆为什么要刻十三经碑

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县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十三经刻石-简介

十三经刻石原置于国子监六堂之前,以为师生学习研讨之用,后因国子监翻修改陈于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十三经刻石-《十三经》的由来

“经“的本义,乃“编丝缀属之称,……以竹简为书,亦编丝追属也”,(掌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盖经之义,取象治丝。纵丝为经,横丝为纬;引申之则为组织之义。……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之典也,乃训经为“法”,又以六经为尽人所共习也,乃训经为“常”。

古代典籍常由熟牛皮绳贯穿竹简而成,形制颇似纵横交织的纺织物,“韦编三绝”成语故事重中的“韦编”就是这种竹简书。在战国时代,不仅儒家典籍,其他各家各派的著作,也都称“经”。墨有《墨经》,道有《道经》,法有《法经》。武帝以后,儒学独尊,地位超乎众学之上,儒家典籍“五经”成为治国之法,人伦之常,“经”便从此成为儒家典籍的特称。

“经”的内容起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到汉武帝时,《乐经》已经佚失,故武帝只立了五经博士。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所以到东汉,又增加了《孝经》和《论语》,合称“七经”。以后到唐代,《礼经》一分为三,成为《仪礼》,《周礼》、《礼记》。三部解释《春秋经》的“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升格为“经”,这样加上原有的《诗经》,《书经》、《易经》,合称“九经”。宋代以后,“九经”又增添《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合称“十三经”。

《十三经》的内容

《十三经》是儒家学派的十三部经典著作。

十三经刻石

《周易》,十三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最初为占卜之书,后世对其不断的阐述说明,逐渐演变成一部无所不包的哲理性典籍。

《尚书》是中国历史典籍中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关于夏商周三代。

《诗经》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105篇,多为贵族文人所作的正乐;颂,40篇,是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午乐。

《周礼》记载的是官制体系。

《仪礼》以“士”的日常礼仪为主,反映了古代贵族生活中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四个方面的各种礼仪规范。

《礼记》是对《仪礼》的补充。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编年史的初祖,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3年中,周朝和各诸侯之间的大事。

《春秋-公羊传》不讲历史,而是对《春秋》所记史实进行褒贬评论。

《春秋-谷梁传》也是一部对《春秋》所述史实进行评价的著作。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孟子》主张的核心是“仁政”。

《孝经》儒家伦理思想。

《尔雅》对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做出解释。 *) =*">

5.十三经有哪些

一,十三经是指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二,十三经的形成过程有一点复杂,简言之,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现在比较通行的是清朝阮元的较刻本。下面简述一下十三经的形成过程: (一)、孔子时期 流传到今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当年孔子的学生用过的四本课本是 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注:孔子教学生的课本本来有六本,到了今天失传了两本,《乐》据说是被秦始皇焚书时焚没了,有人认为《礼记》中第19篇的《乐记》可能是《乐》中的部分残稿,《春秋》在汉朝时还是学院里的课本,但现在也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

(二)、汉朝:五经 经历秦火之后,到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三)、唐朝:九经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这六部书再加上原来的《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四)、晚唐: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五代:十一经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六)、南宋:十三经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唐朝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三,《十三经注疏》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 《礼记》(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9《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春秋榖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注:《春秋》三传中,《左传》侧重在用史实注释《春秋》,属史学范畴;《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在义理辞章方面注释《春秋》,属于训诂学。所以熟悉《左传》的人多,而了解《公羊传》和《谷梁传》的人就比较少。)

10 《论语》(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昺,音丙,bing,3声) 11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奭,音是,shi4声) 13《尔雅》 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注意:十三经中没有《春秋》这部书。

现在的《春秋》已经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该书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