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宛秋原文

1.诗经小雅小婉全文

【原文】

小宛

宛彼鸣鸠 翰飞戾天

我心忧伤 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 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 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 壹醉日富

各敬尔仪 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 庶民采之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 式榖似之

题彼脊令 载飞载鸣

我日斯迈 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 无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 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 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 自何能榖

温温恭人 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 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注释】

小小斑鸠在飞鸣,

展翅高飞上天空。

我的心中多忧伤,

追念故去的先人。

直到天亮睡不着,

心中怀念父母亲。

有人正直又聪明,

饮酒蕴藉又从容。

也有昏庸无知者,

沉醉酒中难自拔。

各自威仪要慎重,

天命一去不再来。

田野长着野豆苗,

庶人百姓去采摘。

螟蛾生子长成虫,

细腰土蜂背走它。

教导你的亲生子,

使他向善长成材。

看看那些小鹡鸰,

一边飞来一边鸣。

我要天天出门行,

你要月月在外奔。

早起晚睡要勤勉,

切莫辱没父母亲。

桑扈鸟儿飞去来,

沿着禾场啄米粒。

可怜我穷无依靠,

应吃官司进牢房。

抓把小米去问卜,

何处能够得吉利。

温和恭顺的人们,

好像栖身大树上。

忐忑不安多小心,

就像面临那深谷。

恐惧谨慎战兢兢,

就像双脚踏薄冰。

2.《诗经蒹葭》全文速度噢‘谢谢.我要完整的全文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3.《诗经 秦风 蒹葭》的译文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⑵,在水一方⑶。溯洄从之⑷,道阻且长⑸。溯游从之⑹,宛在水中央⑺。

蒹葭凄凄⑻,白露未晞⑼。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⑽。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⑾。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⑿。

蒹葭采采⒀,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⒁。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⒃。

【注释】

⑴蒹(jiān):荻也。葭(jiā):芦也。苍苍:茂盛深色状。。 ⑵“伊人”犹是人,彼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⑶方:边也。“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⑷溯:逆水而行。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洄:回曲盘纡的水道。从:就也。 ⑸阻:难也。 ⑹“游”通“流”,流是直流的水道。 ⑺宛:可见貌。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象被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地方,得道路艰难而且遥远。 ⑻“凄凄”一作“萋萋”,犹苍苍也。 ⑼晞:干也。 ⑽湄:水草交接之处。 ⑾跻(jí):升高,登上高处。。 ⑿坻(chí):水中高地。 ⒀采采:犹萋萋。 ⒁涘(sì):水边。 ⒂右:曲也。 ⒃沚(zhǐ):小渚。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诗】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品评】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4.诗经·蒹葭译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翻译: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凝结成白霜.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河水的那一边.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央.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那河水的岸边上.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高地上.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消尽.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就在那水边.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险阻多弯曲.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5.《诗经·蒹葭》的全文译文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百度百科很详细啊,附件诗经三百篇。

6.诗经

原文: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编辑本段]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

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念.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跻”,升高。“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7.《诗经·秦风·蒹葭》原文是什么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 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 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v8082546.htm?fromTitle=%E3%80%8A%E8%AF%97%E7%BB%8F%C2%B7%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E3%80%8B。

8.诗经 蒹葭 翻译

诗经《蒹葭 》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原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 蒹(jiān兼):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家):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3.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4. 晞(xī西):干。

5.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6. 跻(jī鸡):登;升。

7. 坻(chí迟):水中高地。

8. 涘(sì四):水边。

9. 右:不直,绕弯。

10. 沚(zhǐ止):水中的小沙洲。

【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我们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我们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下一篇
诗经相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