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于或描写社戏的诗句《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深厚的情感和抒情的笔调,通过“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群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天真烂漫、机智勇敢、淳朴无私、助人为乐的本质特征。 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从鲁镇的风俗习惯入手,叙述“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乡间生活: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这部分描写了社会环境,揭示了一群农家少年之所以热情好客、机灵能干、天真活泼、淳朴善良的原因:平桥村“极偏僻”,“住户不满三十家”,所以“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平桥村的人“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远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封建教育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受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污染较少。 第二部分(4~30段):叙述了“我”和小朋友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4~13段写的是“看戏前”,着重写了“我”的心情变化:无船时——焦急(“急得要哭”,并且一天“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故作娇态威吓大人);登船时——轻快(“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在船上——陶醉(“有说有笑的,有嚷的”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窒息起来了)。 14~21段写的是“看戏中”,写“我”看戏的感受。戏并不好看。远远看见戏台时,虽然“模胡”,但看戏的愿望实现了,所以“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但是,看台上的表演:“老生却并不翻筋斗”使人遗憾,小旦“咿咿呀呀的唱”令人厌烦,小生“很老”使“我有些疲倦了”,小丑虽使大家“振作精神”,“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不仅“踱来踱去的唱”,还“坐下了”唱,使得大家“都很扫兴”,甚至“破口喃喃的骂”,“终于熬不住了”。 22~30段写的是“看戏后”,写深夜返航及途中偷豆。虽然戏并不好看,但“我”实现了愿望,小朋友们的帮助有了结果,所以,大家都非常愉快。于是在返航的船上,“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以致“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归途中,因为“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桂生提议偷豆。桂生之所以提出“偷豆”,是因为在戏台前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舀水“我”又不喝,因而感到不安与遗憾。可见提议“偷豆”表现了农家少年诚恳待客的热情。豆子主要“偷”的是阿发家的,而且是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经过比较,确认“我们的大得多”才偷,表现了他们的纯洁、大方和无私。为了防止阿发娘骂,他们又偷了六一公公一些,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为了秘密不被人发现,他们吃完豆把器具都洗了,“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留;为了对付八公公又想出对策。这些都反映了他们的周到细致、天真质朴。 第三部分(31~40段):写看戏后的余波,抒发了对平桥村和平桥村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第二天”,“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说明八公公根本未计较盐柴被动用;而被偷了豆的六一公公只是嗔怪“踏坏了不少”,笑道请客“是应该的”,对“我”称赞豆子“很好”感到十分高兴,并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并慨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豆只不过水煮盐拌,那夜的戏也并不好看,为什么“我”深味“好”呢?“好”并不在于戏和豆的本身,而是因为在看戏和吃豆的过程中,深受封建教育束缚的“我”,了解和感受到了劳动农民、农家少年的丰富感情和优良品质。 这篇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写出“我”少儿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现了农村广阔大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少儿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社戏句子赏析《社戏》是鲁迅的文章,很高兴为您赏析里面的句子。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没豆浆喝。 这个心理描写特别生动,“似乎”表明迅哥儿甚至通过想象到了那个地方去,可以看见他十分想去看戏又看不成的沮丧。 (2)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里可以看出双喜非常聪明有考量,这些语言描写从外界条件、内在条件和极端条件三种情况都说得清清楚楚,让大人无法反驳,真的很聪明。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用比喻来写景色,原本静止的群山像会动一样往后跑,这么快的形势下,我还觉得慢,可以看出我内心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了。 (4)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还是比喻,船像鱼儿一样灵活,不正是因为小孩子技艺高超吗?而且这自由欢快的鱼儿似乎也映衬了孩子们的心情。 三、《社戏》的语句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四、社戏中的好句赏析1、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简单交代了当地习俗,去平桥村的缘由。)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极普通的一个小山村,“极偏僻”、“住户不满三十家”“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不但普通,还很落后。 与下文是“乐土”极不相配,这便是矛盾之所在,形成了一种张力。)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在我是乐土,对原因的解释更是令人值得玩味,完全是一个儿童的视角和想法,让人忍俊不禁,“优待”和“免念”充满了儿童的情趣。普通的小村能成为乐土,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两条理由也就足矣了。) 2、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享受“优待”的体现之一,如果对“远客”不重视,能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吗?)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不会想到“犯上”、“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可以看出平桥村人的淳朴。)3、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钓虾是在平桥村里的主要活动之一,虾归我吃――优待的体现。)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放牛――活动之二,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的天真烂漫在一个“不再原谅”一个“嘲笑起来”便充分体现出来。 同时也看出这群小伙伴的淳朴。)4、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看戏――活动之三,也是“第一盼望”,足见戏的诱惑及在“我”心中的地位,为下文一看戏不能及时实现而着急、哭闹埋下了伏笔。)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5、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为下文与小朋友一起看戏埋下伏笔,“不准和别人一起同去,怕外祖母要担心。” 可又和小朋友一起去看戏了,足见小朋友的聪明与智慧。)6、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完全是儿童的视角和想法,用一种想象、相思表达了对看戏的渴望。) 7、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失落之情)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 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小伙伴群相图,他们都富有同情心,为“我”不能看社戏而感到惋惜。)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双喜的大悟,得到了一致拥护,足见其聪明。) 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加上后面的语言,双喜不仅聪明还很成熟与善解人意。)(已看过社戏,为“我”再去一次难道不能看出这群小伙伴的热情和热心吗?优待也可见一斑。) 8、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9、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 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一哄”,写出了孩子们的兴奋、高兴。) 10。 五、16社戏的句子赏析~速度《社戏》句子赏析1、问:“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答:“沉静”、“自失”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心情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因为“那声音宛转,悠扬”,再加上“含着豆麦蕴藻之香”使“我”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一般的景色之中,赞美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2、问:“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这句话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答: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说不出的大”恰当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无比的喜悦。 与前文心情的失望、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我”此时的心情畅快,浑身舒适。3、问:“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答:“看社戏”和“偷豆吃”是在平桥村这块乐土上给“我”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最大的乐事。“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和孩子那朴实、真挚的情谊和他们的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的美德,再加上美丽动人的江南水乡风光,自由平等的气氛,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 “我”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