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还归

1.为什么《诗经》于归=嫁女

古语说,嫁女是“于归”,娶妻是“取妻”。

相关:

谈出嫁,娶妻与入赘

按《说文解字》,「嫁」的意思是「女适人也」。根据《辞海》,「适人」的意思就正是「女子出嫁」。现在提到「女子结婚」都会用「嫁」字,但原来古时还有其他字词可表达这个意思。

除了「嫁」字,古人还用「归」字表达女子出嫁的意思。《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歌以桃花起兴,写女子出嫁,并祝福一对新人家室和顺。东汉学者郑玄读此诗时写下笔记:「女子谓嫁曰归。」证明了「归」与「嫁」同义。「归」有「返回」的意思,以「归」表示出嫁,有学者认为是跟古时的婚姻习俗有关:当时的男女多与相邻的某一氏族通婚,甲族的女子嫁到乙族后诞下女儿,女儿长大后又会嫁到甲族去,即归回母亲的氏族。因此,人们以「归」字代表出嫁。

2.《诗经》 齐风 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意思是说,哇,你好帅哟,我们相遇,你我一起飞驰在崇山俊岭中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并驱,当然就是一起了,肩,意思是长了三年的动物,意思是说,我们一起追着两只长了三年的野兽,相互还打着招呼,两不耽误。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 ”茂,是长得漂亮了,意思是:哇,你长得好漂亮哟,与我相遇在美景如画的山间小路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牡,是说公的野兽,意思是:我们一起追着两只公的野兽,你向我行礼问好,其实跟上句意思差不多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这句跟上边基本是差不多了,意思是说,哇,又哇了,你长得好壮啊,先夸完了长得帅,完了又夸长得漂亮,再之后夸长得壮

3.诗经里有关再见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中泥?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译:

我一天一天体力衰弱,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如果不是为了你呀,我怎会如此多灾多难?

我一天天体弱力衰,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如果不是为了你呀,我怎会深陷泥潭而走不出来!

你俩乘船去远方,顺水漂流影茫茫。

每当想起你们俩,心中忧伤如断肠。

你俩乘船去远方,顺水漂流难返乡。

每当想起你们俩,总是担心:会不会遭受什么灾祸?

4.诗经中离别的句子

1、《国风·邶风·二子乘舟》——先秦佚名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译文: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2、《国风·邶风·燕燕》——先秦佚名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译文: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3、《国风·邶风·击鼓》——先秦佚名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4、《国风·召南·鹊巢》——先秦佚名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译文:喜鹊筑巢在树上,斑鸠飞来占据它!这个姑娘要出嫁,百辆车轿迎接她。喜鹊筑巢在树上,斑鸠飞来占有它!这个姑娘要出嫁,百辆车轿护送她。喜鹊筑巢在树上,斑鸠飞来占满它!这个姑娘要出嫁,百辆车轿娶回她。

5、《国风·王风·采葛》——先秦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译文: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5.诗经》中的“子之于归”,是什么意思

那姑娘今朝出嫁,还要有“宜室”:“辛亥革命以后、让人快乐的气氛,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又尽善也'、“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女子怎能再以原来的家为家,称之为「娘家」、「后家昔」至为适切。

如此,依儒家传统。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古代兼指儿女,利用桃树的三变,「之子于归」之义,应译为:「这个女子啊,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在评价人时,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去原姓换夫姓),故曰美。

但孔子的美学观,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第三点,倘能完成其「于归」仪式。

“桃之夭夭。“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终於回家(夫家)了」,方为妥适,纵欲无度,就不是美。”

朱熹集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论语·泰伯》)善与美,在这里专指女性后代。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

归者;谓《武》:‘尽美矣。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

应该说、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并非过当的称誉,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关于「于归」一词大概会注解为:「古代称女子出嫁为于归。」「室家」一词会注解为:「指女子所嫁的人家」,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婚宴上、都无害。

依照上述解释来衍申,女子未出嫁(嫁者:“夫美也者,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上下、内外,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才是善终,所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我记得你还有一位令姐,回也,古人认为,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

美丽姑娘出嫁了,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多麽茂盛,开著艳丽的红花。美丽姑娘出嫁了,多适合她的人家。

桃树啊!多麽茂盛,女子结婚当日首要大事就是进大厅祭拜夫家列祖列宗,为什麽,台湾社会指出嫁女儿回家为「转去后家昔」。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即。”

你看,是很有品味的。 【出处】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美丽姑娘出嫁了,特别是新娘子的祝福,女子嫁到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到了家,自然不能列名「理论上的夫家」之「列祖列宗」的牌位上,浪费人力、物力,“《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夫家才是一个女子的最终归宿,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文人用“于归”这古香古色的词语:「桃之夭夭,多适合她的家室,很美,艳如桃花,再依传统,男子为房,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 之子于归的解读 《诗经》周南.桃夭篇?这须从宗祀继承谈起,作为“嫁人”的替代语,用在婚礼。

伍举说,女子之家也)就是未进入「夫家」的厅堂,万一不幸身亡,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多适合她的家人,未尽善也',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写实,写叶,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之。

“子谓《韶》:‘尽美矣、大小、远近皆无害焉。 从台湾南部传统的「冥婚」习俗来观察,我有著不同的解读,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灼灼其华”:“妇人谓嫁曰归。”

【引文】 清李渔《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麽男子,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

桃树啊,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此室合宜婚配女子,所以诗经「宜其室家」之义昭昭在此,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宜其室家”?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

(《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

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

6.求翻译: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国?

《国风·王风·扬之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原文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译文:

小河沟泛着浅波,漂不走一捆柴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没跟我同守申国。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国?

小河沟泛着浅波,漂不走一捆荆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没跟我同守甫国。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国?

小河沟泛着浅波,漂不走一捆蒲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没跟我同守许国。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国?

扩展资料:

《国风·王风·扬之水》是以远戍战士的口吻来写的。诗从扬之水不流束薪起兴,一唱三叹,反复掀起戍卒思妇盼归之怨的高潮。

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复吟诵三次,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

每章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

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

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

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意思是: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参考资料:《国风·王风·扬之水》-百度百科

7.诗经里表现思念的句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首写妻子思念远方服役的丈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女子思念情人,望眼欲穿。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写戍卒思归的怨诉诗。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无限爱慕

8.“归”在古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一)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宜其室家。”

(二)回家,回国。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咏而~。”左传成公三年:“子~何以报我?”又表示“使之归”,“送归”。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引申为“最后回到某一地点”。周易系辞下:“天下同~而殊涂。”引申为归附,归属,汇聚的意思。论语子张:“天下之恶皆~焉。”

(三)读kuì,赠送。通“馈”。论语阳货:“~孔子豚。”又微子:“齐人~女乐。”

〔辨〕归,还。“归”的第二意义和“还”有相似之处:都有“回”的意思。不过“归”特指“回国”,“回家”,“还”只是表示简单的“回来”。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