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经《氓》和其原文《氓》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古文中“其”字的词性,释义,并各举一例 谢谢一、代词:表示第三人领属关系,相当於“他的”、“它的”等。 《墨子·经说上》: 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知1己。 《论语·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孟子·梁惠王上》: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庄子·逍遥游》: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二、副词: 1、表示推测、估计,相当於“大概”、“或许”。 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 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 2、表示祈使,相当於“可要”、“当”。 《春秋左传·闵公二年》: 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 3、表示反诘,相当於“岂”、“难道”。 《孟子·梁惠王上》: 王曰:“若是其甚与?” 《史记·吴太伯世家》: 曰:“国无主,其能久乎?” 三、连词: 1、表示假设,相当於“如果”。 《吕氏春秋·慎势》: 汤其无郼,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2、表示选择,相当於“或者”、“还是”。 《孟子·万章下》: 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3、表示让步,相当於“尚且”。 《列子·力命》: 杨朱歌曰:“天其弗识,人帮能觉?匪孽自天,弗孽由人。我乎汝乎!其弗知乎!医乎巫乎!其知之乎?” 四、助词: 1、在形容词之后,相当於“然”。 《诗经·溱洧》: 溱与洧、浏其清矣。 2、在偏正短语之间,相当於“之”。 《春秋左传·昭公四年》: 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民其居乎? 3、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之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 《诗经·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4、在句中,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诗经·扬之水》: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5、常附在“彼”、“何”之后。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 《诗经·扬之水》: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五、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 《诗经·园有桃》: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3.《谁谓荼苦,其甘如怡》请问这句话怎么解释应该是“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这两句是说,荼(徒tú)菜的味道,虽然很苦,在我看来已经甜得像荠菜似的了。就是“人人都道黄连苦,我比黄连苦十分”的意思。 出自《诗经.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 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 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 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 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 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 者,伊余来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