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日本有没有什么著名的诗春日高楼明月夜,盛宴在华堂。 杯踪人影相交错,美酒泛流光。 千年苍松叶繁茂,弦歌声悠扬。 往昔繁华今安在,故人知何方。 秋日战场寒霜布,衰草映斜阳。 雁叫声声长空过,暮云正苍黄。 雁影剑光相交映,离别断人肠。 良辰美景今何在,回首心悲怆。 荒城十五明月夜,四野何凄凉。 长空依然旧时月,冷冷予清光。 颓垣断壁留追忆,枯藤绕残墙。 松林唯听风吹雨,不闻弦歌响。 浩渺太空临千古,同倚此月光。 人世枯荣兴亡尽,瞬息化沧桑。 云烟过眼朝复暮,残梦已渺茫。 今宵荒城唯明月,照我独彷徨。 、‘《荒城之月》日本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歌词是著名诗人土井晩翠1901年为纪念毁于战火中的宫城县仙台市青叶城遗址而创作的短诗,基调惆怅,意境悲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对日本人无常感的最好诠释。 在日本,不仅成年人喜欢这首歌曲,就是中、小学校的学生合唱团也经常在演出时演唱这首歌曲,由此可见无常感已经完全融合到日本人的民族意识中。下面是《荒城之月荒城の月》的原文与译文,请您读一读,体会一下。 ’ 以上的解释出自网友,下面我一种中国式的解诗方法给他做个释,也希望大家提意见,一为增加生活的情趣,二为加强自己的厚实感觉。 诗的第一段讲城市里原来的美好。 也表现出了诗人不一般的品位与细腻温婉的情感。在最后作者忽然把话锋转了。 ‘往昔繁华今安在,故人知何方。 ’ 承上启下,后段把场景转为现实,一个华丽,一个颓废,两相交映,浓烈而又有些灼人心脾, 第三段接着提到月光。 。.你来 虽然我也是学日语的,但很难翻译,恕难为之。 2.推荐几部关于日本著名作家写的诗歌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Natsume Souseki) (1867~1916) 日本近代作家。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哥儿(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1907年 三四郎——1908年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 门——1910年 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 行人——1912年 心(こころ)——1914年 道草——1915年 明暗——1916年,遗作 作品集 漾虚集——1906年 梦十夜——短篇作品集 3.日本著名的诗人有哪些西条十八、小野小町、谷川俊太郎 麦秸草帽 妈妈,我的那顶草帽不知怎么样了? 就是那年夏天在从碓冰去雾积的路上, 掉进峡谷的那顶麦秸草帽哟! 妈妈,那是我喜爱的帽子哟! 可是,突然刮来一阵风, 那时,叫我多么懊恼。 妈妈,那时从对面走来个卖药的青年, 他脚缠藏青的绑腿手戴保护套, 千方百计想帮我拾回那帽子, 但终于没有拾到手。 因为那是很深的峡谷, 而且长满了人高的草。 妈妈,那顶帽子真的怎么样了? 当时盛开在路旁的小百合花, 也许早已全都枯凋? 秋天,在那灰雾笼罩的山底, 那帽下,也许每晚都有蟋蟀在鸣叫。 妈妈,现在一定是—— 在那峡谷里,象今晚一样, 静静地落满了秋雪, 要把那曾经油光闪亮的意大利草帽, 和我写在那上面的“Y.S”字母一起埋掉, 悄悄地、凄凄地埋掉! (《西条八十诗集》) 小野小町的和歌,以下这首最著名: 花の色はうつりにけりないたづらに わが身世にふるながめせしまに 中译:绵绵春雨樱花褪,容颜不再忧思中 在诗方面比较有名的是:此生今已惯,再会永无期,唯有心头恋,缠绵到死时,万物难为有,无常似尾花 空蝉如此世,幻灭若朝霞。 意思大约是这样:这辈子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以后就不用再见面了 心里想着就好了 心里想着就可以一辈子了 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是最珍贵的 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也是没有一定的 这辈子就这么过吧 死的时间就像朝霞一样忽隐忽现。 七个四月 四月我上学去了 四月开着什么花我不知道 四月我上学去了 穿着短短的裤裙 四月我被送出去当女佣了 四月开着什么花我不知道 四月我被送出去当女佣了 装着守护袋在包裹里 四月有人向我求了婚 四月开着什么花我不知道 四月有人向我求了婚 酥痒地令我笑了起来 四月我成了母亲 四月开着什么花我不知道 四月我成了母亲 孩子长得很标致 四月我成了寡妇 四月开着什么花我不知道 四月我成了寡妇 颜面有着三十二根的皱纹 四月我有了六个孙子 四月开着什么花我不知道 四月我有了六个孙子 还增添了六只小狗 四月我终于死去了 四月开着什么花我不知道 不知道开着什么花 四月我终于死去了 站在佛陀的身边 往下看 下界正盛开着樱花 ——谷川俊太郎 4.关于日本的古诗1.《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2.《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3.《杨主簿日本扇》 朝代:宋代|作者:苏辙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 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4.《赠日本歌人》 朝代:近代|作者:鲁迅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5.《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 朝代:唐代|作者:刘长卿 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 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 5.求日本的著名,伟大诗人详细介绍茨木田叶子,日本当今的现代诗坛,谷川俊太郎和她的诗是最畅销的。但是她的作品我都是网上看的,她的资料不明。 菊井龙工步其实不算是著名的,至少他在日本的地位不是宗师级的。我认为他的作品过于清新,所以不符合我们中国的读诗人。他的资料就更没有出现在网上了。 至于岩井俊二是一个导演~~可以算作家,写过几本书。其最著名作品是《情书》(书和电影一样)。详细资料我就不复制了,想了解他的话,可以看《情书》这部作品。 谷川俊太郎“生命”、“生活”和“人性”是谷川俊太郎抒写的主题。他的诗作,语言简练、干净、纯粹,尤其是近年的禅意与空灵,透出一种感性的东方智慧。在战后崛起的日本当代诗人当中独树一帜,被誉为日本现代诗歌旗手。 6.日本经典的和歌和俳句有哪些和歌(わか waka) 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 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为此现在人们虽仍称和歌,但主要指短歌。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它始于六七世纪,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和歌是受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俳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个字。 除短歌、俳句外,日本也有一种非定型自由体诗歌,被称为现代诗。定型诗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心理。所以出现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诗而从事现代诗的创作。由于定型诗的这一缺陷,世界各国都出现定型诗趋于消亡的倾向。与世界性倾向相比,日本算是不易打破陈规旧俗的国家。如俳句,现今有一千多万人从事俳句创作,俳句有字数少,来的快的特点,灵机一动,霎时间就能写出来。 山部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笔韵清雅有唐风。如: 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歌并短歌 粤自天地辟溟蒙,矗立巍巍此神峰。 富士雄踞骏河国,崇岳仰止蔽苍穹。 白云凝伫失通道,日月为之色朦胧。 四时大雪纷纷舞,不辨春夏与秋冬。 伟哉富士垂万世,代代传说无尽穷。 反歌 行出田儿浦,银光泻碧空。 富士高岭山,瑞雪正蒙蒙。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一、俳句的起源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连歌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下面是芜村的四首俳句: “秋风寂寥,酒肆吟诗有渔樵。”、“春雨细细落,润泽沙滩小贝壳。”、“蔷薇开处处,想似当年故乡路。”、“春已归去,樱花梭巡而开迟。” 7.形容“日本”的诗句有哪些1.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代: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2. 送僧归日本 唐代: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3. 哭晁卿衡 唐代: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4. 赠日本僧观语孟 元代:孙华孙 日本沙门性颇灵,自携语孟到禅扄。 也知中国尊朱子,不学南方诵墨经。 5. 送人游日本国 唐代:方干 苍茫大荒外,风教即难知。连夜扬帆去,经年到岸迟。 波涛含左界,星斗定东维。或有归风便,当为相见期。 6. 送日本使还 唐代:徐凝 绝国将无外,扶桑更有东。来朝逢圣日,归去及秋风。 夜泛潮回际,晨征苍莽中。鲸波腾水府,蜃气壮仙宫。 天眷何期远,王文久已同。相望杳不见,离恨托飞鸿。 哭晁卿衡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郁贤皓《李白选集》:“此诗乃天宝十三载春夏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遇见魏颢,闻晁衡归国时遇暴风失事的消息后所作。” 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据史书记载,日本派来中国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都随带遣唐学生(留学生)多人来中国学习。晁衡就是随第九次遣唐使来中国的日本学生。 晁衡于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来到中国求学,改姓名为晁衡。卒业后长期留居中国,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在此期间,他与当时著名的文士广泛交往,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冬,任秘书监兼卫尉卿,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访华的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分乘四船回国,在琉球附近遇风暴,与其他船只失去联系。当时误传晁衡遇难,其实他漂流到安南驩州(治所在今越南荣市)一带,遇海盗,同船死者一百七十余人,独晁衡与藤原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辗转回到长安。当时误传晁衡已溺死,李白便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8522.aspx 8.日本诗歌的主要作品川路柳虹(1888~1959)于1907年发表口语诗试作《新诗四章 》,引起重视。相马御风(1883~1950)与三木露风等人探索诗歌的革命问题,发表《诗界的根本革新》(1907)一文,表示赞同当时兴起的口语自由诗。及至□原朔太郎(1886~1942)与高村光太郎(1883~1956),在口语自由诗的创作上始臻完成。石川啄木也在《可以吃的诗》(1909)一文中,肯定这是“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自此,在近代诗坛上暂时呈现“文语自由诗”(新体诗)和“口语自由诗”并存的局面。直至1912年以后,象征诗派运动始同口语诗运动结合起来,口语自由诗更趋成熟,从形式上改变了近代诗歌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