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pdf中华书局

1.电子书《全唐诗第884卷第四首樊川寒食》喻凫著:新松□绿草,

我替你到大型图书馆里去查阅了,原本此诗“第一句缺一字”,休怪诸“转载者都用‘口’代替”,也不是“国人治学的态度”不严谨,更不是“国人对待其他事情的粗糙不精益求精的态度”,真是哪个庙都有屈死鬼呀! 其实,几千年来的古典文献保存至今,或多或少都部分缺失的字、页,没办法考证、核实、补订,于是便就有了用“口”来代替某字某段的办法。

例如《全唐诗》中张循宪的《五言隙岁过栖岩寺》:“……色口行将遗,声贪坐自捐。钟铃口口口,口口眇相连……”10句中就有12个脱字。

原因就在于诗的原稿是北京图书馆所藏的石刻拓本,由于时间久远,风残日蚀,残缺字就在所难免了。 另外,《全唐诗》成编于三百年前,有些拗传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误收唐以前和唐以后所作(见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漏收唐人诗作,如王重民、孙望、童养年及陈尚君等的辑本(见《全唐诗外编》、《全唐诗补编》);作家作品重出,有时互注,有时无注等等舛误。 如果你在哪里看到这首诗有了那个代替“口”字的诗,或者是假的,或者是真迹。

如果是真迹,勿忘给古典文献编辑们一个知会儿,将真迹流传下来。 中华书局根据康熙四十六年四月十六日《御制全唐诗》于1999年版的《全唐诗》884卷第四首喻凫所写《樊川寒食》诗原样复印给你,以做参考。

我提供了这条重要的信息,还奖励那50分吗?。

2.全唐诗 全15册怎么样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辽宁籍学者的《唐诗赏论》,被他描述和引用的孟浩然深深吸引,就翻开了一直默默地待在我家书架上的这部《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引用的时候不可能提到这部书,要细读某个诗人的作品这部书也不足为凭,它能带来的只是纯粹的阅读乐趣。中华书局排得密密麻麻的《全唐诗》恐怕只能用作研究工具,但这部书就不一样了,简体横排,有注有评,非常便利,也因此没堵上一个小学生的阅读道路。

长大之后回头看,虽然注里有不少错误(最好玩的是王维有一句诗“草趫牧豪猪”,注曰,“一种身上长满刺的猪”),但至少从杜甫李商隐的部分来看,这部书的注参考了那些有名的注本。评论的部分也甚是方便,颇添读趣,尽管并不完备,对理解诗文还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印到脑子里之后就可以顺手拈来,然后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评论原文,所以即便从做学问的角度出发,这部书对读者也很有裨益。所收李商隐的诗每一篇都附了评论,和他同一待遇的诗人就只有韦应物,只不过韦的诗收的太少。

老杜大概有一二篇没有附上评论,其中有一首是难得一见的仄韵五律,但从诗歌内容来讲似乎无甚可观,没有评论也属正常,不过谁又敢轻言老杜的哪首诗没有内涵呢。不少晚唐诗人的篇后都附了金圣叹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即便而今受了宇文所安的洗礼,也依旧觉得他的慧眼不可企及。

另外,我读的是旧版,纸色发暗,字体虽然平平淡淡,看起来却雅致的紧,大概是沾了诗本身的光吧。 我从孟浩然开始,慢慢转移到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崔国辅这些同收在第二册的大家,再到第八册的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马戴,然后是第六册的李贺,然后有一天与看似平平淡淡的第五册中的韦应物蓦然相遇,到高中最吃劲的时候一下子喜欢上了李白(重新发现了李白,时髦地说),上了大学之后迷上了杜甫,发现一众现代诗人在列举自己最爱的诗人时,都不忘了在博尔赫斯、布罗茨基、阿什贝利、里尔克、洛尔加的名字后头,加上一个他。

想起宇文所安在一本书的最后一段极抒情的话,大意就是他一直都有那样一个想象,而且坚信它早晚会成为现实,那就是将来不管在中国还在美国,学童们都要在课上朗读背诵老杜的诗,他们当时会对之生厌,然而遍历人事之后,有一天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些诗句,就会细细咀嚼,然后回家,再次翻开他的诗集,深深地爱上那些伟大的诗篇。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