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宋词知乎

1.话说南宋词和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两者各有春秋。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2.南宋时期都有哪些词派

一、南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北宋词史》写到结束的时候,南宋词人的创作已经隐约可见。

这里应该对南北宋词不同特征做一个回顾与总结,以为进入《南宋词史》阅读的过渡。 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

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

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

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

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

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

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

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

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

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

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

两者各有春秋。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

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

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

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

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

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

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

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

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

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二、南北宋词优劣论 关于南北宋词的不同创作特色、优劣比较,是历代词人、词论家热心关注的问题。

这种关注,首先来自对南北宋词作的感性认识。众多作家,根据个人喜好,或浸染于北宋词之中,或细心揣摩南宋词,各有心得,各抒己见,有时还形成交锋与争论。

大致说来,截止到清初朱彝尊,北宋词更受人们的喜欢与推崇,创作中北宋词更多地被学习与模仿。《词苑萃编》卷八《品藻》说:“容若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善为诗,尤工于词。

好观北宋之作,不喜南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海内名人为词者,皆归之。”

喜好北宋词作,是当时词坛的普遍情况。 朱彝尊以后,清代词坛上。

3.在宋词当中,北宋的词与南宋的词之间的区别何在

南宋姜吴典雅词派相关词学论题之探讨 第五章,论述词学史上的南北宋之辨。

归纳各家意见,「南宋」与「北宋」词可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风格类型:一重自然的感发,一重人巧的精思;北宋浑涵,南宋深美,各有所长。所谓「绵密工丽有余,而高情远致微减」,正可概括南宋典雅派词的长处和缺点。

最后总结全文,以为本文在设计上,由词笔势态、词情体貌到风格类型,兼顾了形式与内容、个别家派与时代风格等层面,正扣紧了「南宋」、「姜吴」、「典雅」等概念,不但厘清了各种相关论说的理论层次,也具体反映出南宋姜吴典雅派词的风格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一、南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北宋词史》写到结束的时候,南宋词人的创作已经隐约可见。

这里应该对南北宋词不同特征做一个回顾与总结,以为进入《南宋词史》阅读的过渡。 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

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

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

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

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

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

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

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

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

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

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

两者各有春秋。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

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

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

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

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

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

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

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

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

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二、南北宋词优劣论。

4.南宋词与北宋词在艺术上有什么区别

一、南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北宋词史》写到结束的时候,南宋词人的创作已经隐约可见.这里应该对南北宋词不同特征做一个回顾与总结,以为进入《南宋词史》阅读的过渡. 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两者各有春秋.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5.宋词的演变史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与欧阳修生当承平之世,二人喜爱南唐冯延巳词,而又无冯延巳的经历与感慨,其所作词,或“风流蕴藉”“温润秀洁”而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兼有“鄙亵之语”,与西蜀“花间”并有许多共通之处。晏殊的《珠玉词》以及欧阳修的《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内容上,未曾突破传统题材,在艺术形式上,也未见新的创造。

在北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 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

张先歌词创作,宛转典丽,思想内容虽未曾突破“花间”范围,但他创制了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虽仍为“花间”式的令词小曲,但其“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黄庭坚《小山集序》),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不可视之为“追逼花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而已。

宋词发展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然而,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宋词的变革已经开始。

其中,第一位变革者就是柳永。柳永比晏殊大4岁,比欧阳修大12岁,三人同属于北宋前期的歌词作家。

但是,柳永的影响却不限于北宋前期,而波及于整个北宋词坛。柳永所走的道路与晏、欧完全不同。

晏、欧是政界、文坛的显要人物,柳永却是个“失意无聊,流连坊曲”的落拓文人。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他的创作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而且,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因此,柳永的创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

《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

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发展变革阶段中的北宋词,并非所谓“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两种流派所能概括。

在这一阶段中,除了柳永、苏轼的“变革”,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也为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秦观出于苏轼门下,他“自辟蹊径,卓然名家”(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他的词“俊逸精妙”(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与苏轼并不相近。赵令畤为苏轼门客,学苏轼作词,亦未得其真髓。

但是,秦观所作〔调笑令〕10首(并诗),歌咏历史上许多美女的故事,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12首,将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谱入歌词,构成了大曲的雏形,不仅为后世戏剧之滥觞,而且也为多种风格的北宋词增加了品种。此外,贺铸的歌词,“高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张耒《贺方回乐府序》),这同样也为发展中的北宋词增添了姿态。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歌词创作的思想内容上,周邦彦“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刘肃《片玉集》序),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周邦彦“多用唐人语檃括入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歌词创作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南宋时期的歌词作家,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

6.有哪些文字绝妙到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 知乎

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话句入耳,脑子想想就有了: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说:与朋友交往不必在乎身份地位年龄等之间的差异,重要的是朋友之间能够交心。有道是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与知心友相交,其他的世俗事又何必理会呢?

“走过、路过、错过,就是一辈子”。他(她)的故事:当年他们错过了,是她一辈子的遗憾。但她不会去想任何“如果”,只会坚定地继续过现在的生活。错过了一班车,抱怨或后悔都没有用,还是要耐心地等待下一班车,着急也没有用,该来的时候就会到站,一定能坐上车,前往自己的目的地。错过就当作路过,不回头,不后悔,专心地欣赏眼前的风景,不再回想曾经错失的美好。

例子还有很多,身边人身边事就是,但一句话意在“精简”,在这里举一个文字精简,由六个字引出的故事,比如一句话“逸马杀犬于道”:

逸马杀犬于道,指欧阳修在翰林院时与同院他人出游时对于这件事若在史书中如何记叙的讨论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语言文字应精简,避免冗杂多馀。

故事原文: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 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 相与一笑。《唐宋八大家丛话》

(上文所言《唐宋八大家丛话》一书,不能寻见。不过冯梦龙《古今谭概》有《书马犬事》一篇,与本文一字不差。)

译文:

欧阳修在翰林院时,常常与同院他人出游。一次,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你们说一下这事。”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笑说:“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二人说:“那你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那二人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

注释:

1.欧阳公:指欧阳修。

2.同院:指翰林院的同事。

3.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4.内翰:翰林学士的别称。指欧阳修。

故事道理:

语言文字应精简,避免冗杂多馀。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著名作品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7.关于宋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宋太宗是个下毒高手,他在当皇帝之前就潜心研究,收集了上千种医药单方。

他毒死南唐后主李煜等人用的毒药,叫做“牵机药”,服用之后全身抽搐,蜷曲成一个大虾一样死去。这种药后来人研究过,是马钱子,主要成分是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可以破坏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很强且难解。

一百多年后宋徽宗当上皇帝,骑马巡视皇宫,就在一个没名字的仓库里发现了大量毒药,宋徽宗当场表示“如果大臣果然有不赦之罪,应该明正典刑,哪儿能这么干呢?!”然后下令销毁了。《水浒传》、《新龙门客栈》里都描写过杀客人的黑店,这真不是艺术夸张,宋朝有不少旅店真杀人吃肉。

《夷坚志》里写过好几家杀人的邸店,“伺客熟睡,则从高以矛揕其腹,死则推陷穴中,吞略衣装,续刳肉为脯,售于墟落”,“待客熟睡,以巾缚客口,倒曳至窖中,生埋之”……是不是有一种看《新龙门客栈》的即视感?宋朝假冒伪劣也成风。北宋时开封的新郑门、西水门和万胜门,水产事业非常发达,每天数千担鱼运来。

《清波杂志》记载,淮南的虾米用席裹入京,保鲜水平不够,到京都已枯黑无味。小贩用粪便浸一宿,早晨用水洗去,就红润如新,再卖给顾客。

宋朝有首流行歌曲:“浙右华亭,物价廉平,一道会买个三升……这一瓶约迭三斤。君还不信,把秤来称,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

华亭就是现在的上海,这首曲子唱的就是上海的酒一贯纸币能买三斤,其实光瓶子就重一斤,掺的水又有一斤。宋朝商业服务业发达,有专门为人上门承办酒席、宴请的机构,号称“四司六局”,分工特别细。

帐设司掌管各种陈设,茶酒司掌管茶汤、热酒,安排座次,迎送等,厨司掌管烹饪,台盘司掌管杯盏碗碟的传送之类。果子局、蜜煎局和菜蔬局负责三种食品的供送,油烛局、香药局和排办局负责灯烛、香料以及事后打扫。

现在的海底捞送餐,服务也比不上那时。如今的广东广西南部,宋朝时称桂州,属于不很开化的地方。

那里的人有个风俗,产妇如果生了男孩,全体亲友都会赶来……吃胎盘。史书中记载要“净濯细切,五味煎调之。

召至亲者合宴,置酒而啖。”要是没给哪位亲友吃,一般都会引起家庭纠纷的。

宋朝士大夫流行蓄养姬妾,有一类姬妾是租的,跟现在的包养情人差不多,要签合同的——谁谁谁,跟谁谁谁几年,为此谁谁谁要付谁谁谁的家人多少多少钱。合同期满,就要把人退回去。

宋朝也有普通话,洛阳、开封的地方方言就是那时的普通话。这两个地方还有微妙的区别,开封虽然是首都,但上层人士普遍认为洛阳口音才是最正统最有文化的。

就跟北京话和普通话不完全相同一样,宋朝时候的开封话也是。开封有个军嫂,丈夫去戍边,他找个秀才给丈夫写家信。

他们的儿子叫窟赖儿,她交待秀才:“你就写: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仡憎儿,每日根特特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托底物事”。

秀才提笔楞半天,一声长叹:“大嫂,这钱还您吧,这信我实在不会写。”宋朝的“全国假日办”归祠部管,每年假期共100天,其中包括旬休36天。

那时候没有“周”的概念,官方规定每10天休息一天,称为“旬休”。其它什么清明节、中元节、天圣节啥的都有假期,不同职业给定的假期还不一样。

不过什么事都是越发展越松弛,到南宋时,有官员做过统计,发现全国官员一个月里有大半个月都在休假。讲宋朝的电视剧里,地痞无赖头上都爱戴朵花。

其实这不是地痞无赖的专利,宋朝时候男男女女都戴花,男的戴的尤其积极。每次皇帝举办宴会,都会给宠爱的大臣亲自戴花,其它大臣花发下去自己戴。

皇帝自己也戴花,宋徽宗每次出游都“御裹小帽,簪花乘马”,前前后后的从驾臣僚侍卫也一律戴花。上海人骂人称“赤佬”,不知道是不是从宋朝传下来的,北宋时骂大兵就说“赤佬”,因为北宋军服是红色的。

来欣赏下宋朝人写的外语诗:“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这是刁约出使契丹时写的,移离毕是官名,相当于宋朝仅次于宰相的执政,贺跋支,如执衣防阁。

匹裂是“小木罂,以色绫木为之,如黄漆”,貔狸“如鼠而大,穴居,食果谷,嗜肉,狄人为珍膳”。余靖使辽时也写了一首:“夜宴设逻臣拜洗,两朝厥荷情感勤。

微臣雅鲁祝若统,圣寿铁摆俱可忒。”为了避免大家看不懂,他自己还做了注释:设逻,“厚盛也”;拜洗,即“受赐”;厥荷,即“通好”;感勤,即“厚重”;雅鲁,即“拜舞”;若统,即“福佑”;铁摆,即“嵩高”;可忒,即“无极”。

宋真宗年间,有个叫萧立之的人高中进士。本来是大喜的事,结果被人爆料——这是个在逃犯。

一查,这个人原名萧琉,太宗年间因为聚众赌博被抓,按照太宗诏令,聚赌者应该抓到就杀,但此人被杖刑后放了。这样的人最好是隐姓埋名过此生,却换了个名字来参加高考,关键是还考上了,真是戏剧的人生。

身份暴露后,该人被夺去功名,罚款四十斤铜。宋朝时,相扑是一项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运动,无论高级场合如朝廷朝会,还是低级场合如勾栏瓦肆,都经常有相扑比赛,且永远观者如堵,连皇帝都跑去瓦肆看相扑。

这其中尤其受欢迎。

8.整理编辑最好最全的诗词书是

一般来说和少会把各朝各代诗词全编写在一起的。推荐一些:

一、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鉴赏辞典系列

《先秦诗鉴赏辞典》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宋诗鉴赏辞典》

《元曲鉴赏辞典》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下)

名家典评,解说详细,诗词选量多,是你诗词学习路上的好帮手。

二、

1、施蛰存《唐诗百话》

2、叶嘉莹《顾随诗词讲记》、《唐宋词十七讲》

3、顾随《古典诗词感发》

4、俞陛云《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5、缪钺《诗词散论》

6、龙榆生《词学十讲》

7、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8、钱谦益《唐诗鼓吹评注》

9、沈轶刘、富寿荪《清词菁华》

10、瞿蜕园《学诗浅说》

三、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很多见解。/question/20188771

答案来源网络

9.【“故国山围青玉案,何人印佩黄金斗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 洪焱祖说他"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秋崖先生传》).他议政论事的文章,流畅平易,且颇有见地.如《轮对第一□子》指斥当时"二三大臣远避嫌疑之时多,而经纶政事之时少,共济艰难之意浅,而计较利害之意深",被洪焱祖赞为深切之论.在淮南所作《与赵端明书》指责赵葵治军之失,真切直率.他也是南宋后期的骈文名家,所作表、奏、启、策,用典精切,文气纡徐畅达,为当时人所称道. 方岳的诗多反映他罢职乡居时的心情和感慨,如在《感怀》诗中写道:"宦情已矣随流去,老色苍然上面来.已惯山居无历日,不知人世有公台."由此可见其心境之一斑.他曾在《次韵别元可》诗中说过,"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他的诗也以疏朗淡远见长.所以清吴焯评其诗"不失温厚和平之旨,力矫江西派艰涩一路,学者当知之"(《绣谷亭薰习录·集部》"秋崖小稿"条).不过他也有不少诗作"工于琢镂"(陈□《宋十五家诗选》),尤其注意对仗的流丽熨贴、新颖工巧.如《山中》:"白练带随红练带,木夫容并水夫容.宁消几两生前屐,忽忆当年饭后钟";《感怀》:"敲月不知僧某甲,锄烟赖有老畦丁"等. 方岳的词作属辛弃疾派.善用长调抒写国仇家恨.如〔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君莫道,怎乾坤许大,英雄能少.谈笑.鸣镝处,生缚胡雏,烽火传音耗"等.词集中还有不少寿人与自寿之词,往往能于祝寿或自励之中抒发爱国情怀.他的词风慨慷悲壮,豪气不减辛弃疾与刘过,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也与辛、刘相近.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说他的词不在叶梦得、刘克庄之下,亦是比较中肯的评价. 所著《秋崖先生小稿》,明嘉靖本为83卷.其中文45卷,诗38卷(包括词4卷),四库馆臣因其分卷太小,改编为40卷. 作品: 满江红(乙巳生日) 说与梅花,且莫道、今年无雪.君不见、秋崖鬓底,茎茎骚屑.笔砚只催人老大,湖山不了诗愁绝.问__、何事下矶来,抛云月. 重省起,西山笏.终负却,东山屐.把草堂借与,鹭眠鸥歇.乌帽久闲苍藓石,青衫今作枯荷叶.笑人间、万事竟如何,从吾拙. 满江红(九日冶城楼) 且问黄花,陶令后、几番重九.应解笑、秋崖人老,不堪诗酒.宇宙一舟吾倦矣,山河两戒天知否.倚西风、无奈剑花寒,虬龙吼. 江欲_,谈天口.秋何负,持螯手.尽石麟芜没,断烟衰柳.故国山围青玉案,何人印佩黄金斗.倘只消、江左管夷吾,终须有. 满江红(和程学谕) 苍石横筇,松风外、自调龟息.浑不记、东皋秋事,西湖春色.底处未嫌吾辈在,此心说与何人得.向海棠、烂醉过清明,酬佳节. 君莫道,江鲈忆.吾自爱,山泉激.尽月明夜半,杜鹃声急.人事略如春梦过,年光不啻惊弦发.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 水调歌头(九日醉中) 左手紫螯蟹,右手绿螺杯.古今多少遗恨,俯仰已尘埃.不共青山一笑,不与黄花一醉,怀抱向谁开.举酒属吾子,此兴正崔嵬. 夜何其,秋老矣,盍归来.试问先生归否,茅屋欲生苔.穷则箪瓢陋巷,达则鼎彝清庙,吾意两悠哉.寄语雪溪外,鸥鹭莫惊猜.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 醉我一壶玉,了此十分秋.江涛还此,当日击楫渡中流.问讯重阳烟雨,俯仰人间今古,此意渺沧洲.天地几今夕,举白与君浮. 旧黄花,新白发,笑重游.满船明月犹在,何日大刀头.谁跨扬州鹤去,已怨故山猿老,借箸欲前筹.莫倚阑干北,天际是神州. 水调歌头(寿丘提刑) 甓社有明月,夜半吐光寒.淮南草木飞动,秀出斗牛间.自有秦沙以后,试问少游而下,谁卷入毫端.补衮仲山甫,冰雪照云寰. 霄汉近,绣衣去,锦衣还.江南且为梅醉,莫道岁将阑.三百六旬欲换,五百岁终才始,日月两循环.酌彼金错落,浇此碧琅玕. 水调歌头(寿吴尚书) 明日又重午,搀借玉蒲香.劝君且尽杯酒,听我试平章.时事艰难甚矣,人物眇然如此,骚意满潇湘.醉问屈原子,烟水正微茫. 溯层峦,浮叠嶂,碧云乡.眼中犹有公在,吾意亦差强.胸次甲兵百万,笔底天人三策,堪补舜衣裳.要及黑头耳,霖雨趁梅黄. 水调歌头(寿赵文昌) 剡曲一篷月,乘兴到人间.蓬莱山在何处,鹤骨不禁寒.胸有云门禹穴,笔有禊亭晋帖,风露洗脾肝.秋入紫宸殿,磨玉写琅玕. 问何如,趋琐闼,系狨鞍.江涛今已如此,可奈寸心丹.我宋与天无极,公寿如春难老,王气自龙蟠.勋业付浯石,留与世人看. 水调歌头(别庐山题龙湖阁) 宇宙一杯酒,暝色倚重湖.青山杳杳何处,烟水泻愁予.别岸风涛喷薄,半夜鱼龙悲啸,能撼我诗无.李白醉不醒,唤起问何如. 是耶非,天莽苍,雪模糊.苍颜白发。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