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1.浅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类。

人物形象一般针对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或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或者诗人的形象设题。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征,如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罗敷美丽、智慧、不慕权贵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时诗歌描绘出来的形象不是诗人本人,而是某一类人的特征,如《诗经·蒹葭》中执着寻觅爱人的形象。诗人形象,即诗歌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特征,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诗人的闲适、恬淡的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针对事物的形象或意象来设题。物象,多为托物言志诗中描述的事物的形象,如王安石的《孤桐》中孤高、正直的桐树形象。意象,诗歌中蕴含诗人情感的景色、事物等,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雁”“落日”“羌管”“霜”“白发”等都表现了孤苦、韶光易逝的悲凉。

2.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的答题模板是什么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 2011-10-27 → 手机版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设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 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3、总结形象意义。

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刻画了怎样的儿童形象? 【赏析】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幼稚顽皮,天真可爱、机警聪明的垂钓小儿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 蓬乱的头发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后两句诗侧重写神态。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遮住其身 。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表现他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解题方略:人物形象鉴赏题,所选诗歌多为抒情诗,诗中人物多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掌握答题要领和格式。

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 要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创作的背景,从而推知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般说来,盛唐诗歌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3. 平时复习时要记住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朋友(恋友)分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者的形象;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献身边塞或反对征伐的形象;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抨击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有环境?(2) 请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1)寒冷、寂静。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有点凛然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二、景物形象的赏析: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设问方式: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分析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

(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题步骤:1、简译相关的写景语句;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 3、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4、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从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分析); 5、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6、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 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 7、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高阔深远、生机勃勃、壮美、优美、恬淡的美、清新;8、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9、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答。

光答“表达了作者哀愁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的“哀愁”,比如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我们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对上面的步骤进行有效选择,这由审题能力的强弱决定了。

古语说,过犹不及,答案不对应题目要求,会降低答题的效率。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请简要赏析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联。 。

3.赏析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其三)》)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七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

4.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5.如何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三、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诗歌的起源: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6.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无论是诗歌或者是小说等作品,其实都很相似的。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所以,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需了解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次,需反复揣摩该首古诗,理解透彻该首诗的意思,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典故、代指物及它们背后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古诗都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较短,所以古诗里的字词都是需要字斟句酌的,表达同样意思的字可以有很多个,为什么会用那个?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最后,需了解诗人通过该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绪。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才是该作品的最中心的地方,也会赋予诗中人物相应的生命及形象。可以说,古诗中的人物,大部分或多或少会带有诗人的影子。

(分析的能力,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磨练的。每部作品都是要从零开始,也是需要大量资料及日常的阅读能力慢慢形成的。日常可以多看些其他课外阅读哈~加油!)

7.怎样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一. 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