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研究唐诗的论文

1.求一篇鉴赏唐诗宋词的研究性论文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

2.唐诗的发展 论文

一 唐诗与唐以后的诗 研究唐诗,原本是范畴明确边界清晰的,如许文玉的《唐诗综论》、胡云翼的《唐诗研究》、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杨启高的《唐代诗学》、王士菁的《唐代诗歌》,直到陈伯海的《唐诗学引论》都是有关唐一代诗歌的研究,视野完整或者说对象完整,论述也完整。

我曾经说过,做唐诗研究“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与宋诗的纠缠”。但做宋诗研究的人与唐诗的纠缠太多、太深的缘故,孤立地谈唐诗似乎也就缺乏一个比较的视角。

因此最注重唐诗学科建设意义的《唐诗学引论》首篇“正本篇”中也不得不先要提到“宗唐宗宋”的历史争议,也要就唐宋诗比较的学术意见中引出自己的思考。钱钟书《谈艺录》开篇第一节就是“诗分唐宋”,明确提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话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钱先生这段话概念很清楚:唐诗不必出于唐人,即唐人写的未必就是唐诗;宋诗不必出于宋人,即宋人写的也未必就是宋诗。

——唐诗宋诗应以审美质性来划分,即以“体态性分”来判别,所谓“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所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个诗学审美意见影响极大,流播极广,将唐诗的时代概念打破了,或者说打通了,然而它也只是诗学理论上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审美见解(德国的席勒与清代的吴雷发均有类似的意见),“美学”上固然有突破的意义,而在“历史”上的雷池却仍无法跨越。

——唐诗仍有它天然的、不可移易的历史规定性。我们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就没有选收一首唐朝人的诗歌,尽管他谈过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写出过真正的“宋诗”,开出宋调之先河。

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

3.写一篇 唐诗宋词中的 研究报告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不管你是科学家,文人,抑或农工商贸之流,甚至日理万机的政客,奔波谋生之余,觥筹交错之时,云淡风轻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心摇魄动,均可以吟出一两句对景的唐诗宋词来。在下虽然愚钝,每遇尘世繁剧、心烦气躁之事,夜来辗转反侧,只要翻开枕边古人诗词一册,读它几首,亦可气娴心定,陶然入梦矣!

俺要《在心灵里建立起一座唐诗公园》,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东西令唐诗宋词有这麽大的勾魂摄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诗宋词反映的人性对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们厌倦了俗世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呵呵,这个“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真是一语中的,人们谁不喜欢自由,谁喜欢那个禁锢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尘嚣缰锁”?

郭熙在这里虽是论画,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本属一体,用之于整个文学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书写性灵,讴歌人类对自由、自然、平等、仁爱的渴望,就是文学艺术,也是唐诗宋词之属永不退色的主题。

不信?你翻开唐诗宋词看看,尤其是词,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写性灵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写人性的向往,抒发对自由的渴望的才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动过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之说,真真是所言不虚啊。

就说说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义诗人,也有说他是浪漫主义的。什麽浪漫主义?不让他想入非非,关他在监狱了,还浪漫得起来麽?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的一个饰词而已。他的那些追求个性解放,讴歌清风明月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家耳熟能详了,咱且不一一举例,咱就举这首著名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俺要说这首诗是歌颂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这里没有提到一个“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颂“自由”呢?你知道不?这是李白怀着爱国之心,要与安禄山斗一斗的,谁知错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种重获自由的心情,还用提吗?因此“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云云,无非表达诗人重获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写景叙事的,实则“自由隐在意象”里。人们在欣赏它的明丽、轻快的意境的同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由的可爱。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连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说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点不信了!其实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自由、自然,喜欢美,除了在政坛上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个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盖不住了。

小时候俺读唐诗宋词,就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词家,同时又是政治家、理学家,他在自己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演说呀,论文呀,就是面对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比如欧阳修吧,看他的论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着那个“理”纹丝不动。这个呢,俺就不用举例,唐宋八大家文选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开看一看。可是呢,当你翻开他的六一词,我的个乖乖,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戏歌伎啊,无一不是行家

4.如何写鉴赏唐诗宋词的研究性论文

嘿嘿 我也是新高一哦~不过经过我努力的查询 终于找到了一种规律

首先要写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就像水调歌头把,就要叙述苏轼所做这首诗的背景

下一步就分句去分析它的结构作用 如果是词的话就分上下阙去说

再下一步 就是分析词和句的妙用,仔细推敲

最后一步 把作者的中心思想 什么热爱大自然啦 热爱祖国山河之类的套进去就ok了哦~

中间看见能套上中心的一定要套!!一定要 哦~这可是把握中心!!

如果想要参考 告诉我 我会给你发

5.毕业论文(浅谈唐诗的兴盛)

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

6.跪求一篇研究李白诗词的文章3000字左右

关于李白的评价,可谓风波不息。

不少网络报刊文章,纷纷谴责有人“荒唐荒诞”地诬陷李白,大致说来,罪名有两条,一说李白“吃软饭”,二说李白是“打群架的古惑仔”。 本文谈谈“吃软饭”问题。

这一说法的起因,涉及李白的婚姻问题。李白逝世后,为李白文集作序的有两位,一是李白晚年依附的李阳冰,在宝应元年(公元762)十一月乙酉写的《草堂集序》,这篇最早的序文作于李白刚死不久,可惜没有提到李白的婚姻家庭。

其次是魏颢稍后作的《李翰林集序》,记载了李白的婚姻情况:“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

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宗)。”

据魏颢说,他和李白多有交往,李白很称赞他的才华,还“尽出其文,命颢为集”,委托他为自己编文集。如此说来,魏颢熟悉李白,说法应该是靠谱的,而且魏颢说得相当有分寸,李白是两娶两合,显然是两类情况,也就是说,李白的正式婚姻只有两次,另两次,用现在的话语说,就是同居了。

李白第一次娶的是许家姑娘,许圉师的孙女。第二次娶的“宋”姑娘,一般认为“宋”系“宗”之误,应该是宗楚客的孙女。

相比而言,许姑娘的家庭背景更显赫也更有社会影响,许圉师在唐高宗显庆年间,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三年,以修实录功封平恩县男,赐物三百段。

四迁,龙朔中为左相。他的父亲许绍更厉害,和唐高祖李渊同过窗,被封为安陆郡公。

至于宗楚客,相形见绌,虽然为武则天之侄,高宗时举进士,武后时累迁户部侍郎。但因奸赃罪流放岭南,岁余召还。

神功元年(697),升任宰相,以后宦海浮沉,几度任相罢相,品质相当恶劣,唐中宗时,封郢国公,官至中书令,与纪处讷同为韦后心腹,世号“宗纪”。景龙四年(710),李隆基(玄宗)率兵诛韦后,把宗楚客也一并诛杀了。

说李白“吃软饭”,无非是说他依仗老婆的金钱过日子,即所谓“傍富婆”。然而,李白的两个老婆,尤其是许姑娘家,固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没有材料证明她们很富有,更没有证据证明李白在经济上有何大大的得益,所以,吃经济“软饭”的说法于史无据。

“吃软饭”也可以理解为靠老婆做官或升官。李白确实想做官,而且想做大官,学术界一般认为李白至少二入长安,谋求政治出路。

首入长安的时间是娶了许姑娘三年以后,李白到长安拜谒张说、玉真公主,以及不少王公贵戚,似乎并没依靠许家的背景,再说,那时许家的旧关系,恐怕早已烟消云散。李白第二次入长安当供奉翰林时,许姑娘已仙逝,更和许家扯不上,吃政治“软饭”也不可能。

当然,也许李白自身具有利用许家人际关系资源入仕的企图,但也只是镜花水月的一厢情愿罢了。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专门娶高门望族后裔为妻,哪怕是没落贵族的子孙呢,这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

《唐语林·企羡》载薛元超的话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

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薛元超是初唐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薛收的儿子,富贵荣华,则天朝位至宰相,尚且如此,何况李白这样的商贾之子。

李白这种婚姻观念,也和他本人的虚荣心有关。只要看看李白在安陆结婚后一段时间的诗文,如《上安州裴长史书》等,可以想见他娶了许姑娘以后的得意劲。

不过,李白仅仅有点小小虚荣心的话,不至于被公然指责为“吃软饭”。“吃软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老婆不忠诚,至少缺乏真爱,李白这个毛病倒是确实存在的。

魏颢《李翰林集序》在“终娶于宗”文字下,紧接着说李白“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骏马美妾,所适二千石郊迎,饮数斗,醉则奴丹砂抚(舞)青海波。

满堂不乐,白宰酒自乐”。就是说,李白虽然娶许氏为妻,但外出却经常携妓而游,而且所携都是美艳的当红**。

李白携妓而游的诗文颇多,他的《江上吟》:“木兰之楫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襄阳歌》:“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还有写与情人欢会的,如“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我悦小颜艳,子倾我文章”(《代别情人》),《相逢行》还津津乐道地写了自己的一次艳遇。

李白诗“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朝共琅玕\之绮食,暮宿鸳鸯之锦衾”,已极淫媟矣。

至云“秋草秋蝶飞,相思愁落晖。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若比等类,又可谓不可道者也,其何以示子孙?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引王安石语:舒王(即王安石)尝曰“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

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 今人傅庚生说:“他把一切人与人的关系看得很冷淡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是太白运用感情的一贯作风。”

又说他对女性的情感“容易流于轻佻与儇薄”。(《评李杜诗》,见《国文月刊》第七十五期,或《杜甫研究论文集》第一辑)香港学者罗忼烈说:“太白对女性的态度似乎‘欲’多于‘爱’,即使是对妻子也有些那个。”

(《话李白》,《两小山斋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1版) 应该说,这是李白的一个缺点,我们不必为贤者讳。但是,一方面这似乎与。

7.写一篇 唐诗宋词中的 研究报告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不管你是科学家,文人,抑或农工商贸之流,甚至日理万机的政客,奔波谋生之余,觥筹交错之时,云淡风轻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心摇魄动,均可以吟出一两句对景的唐诗宋词来。在下虽然愚钝,每遇尘世繁剧、心烦气躁之事,夜来辗转反侧,只要翻开枕边古人诗词一册,读它几首,亦可气娴心定,陶然入梦矣! 俺要《在心灵里建立起一座唐诗公园》,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东西令唐诗宋词有这麽大的勾魂摄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诗宋词反映的人性对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们厌倦了俗世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呵呵,这个“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真是一语中的,人们谁不喜欢自由,谁喜欢那个禁锢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尘嚣缰锁”? 郭熙在这里虽是论画,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本属一体,用之于整个文学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书写性灵,讴歌人类对自由、自然、平等、仁爱的渴望,就是文学艺术,也是唐诗宋词之属永不退色的主题。

不信?你翻开唐诗宋词看看,尤其是词,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写性灵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写人性的向往,抒发对自由的渴望的才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动过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之说,真真是所言不虚啊。

就说说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义诗人,也有说他是浪漫主义的。什麽浪漫主义?不让他想入非非,关他在监狱了,还浪漫得起来麽?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的一个饰词而已。

他的那些追求个性解放,讴歌清风明月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家耳熟能详了,咱且不一一举例,咱就举这首著名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俺要说这首诗是歌颂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这里没有提到一个“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颂“自由”呢?你知道不?这是李白怀着爱国之心,要与安禄山斗一斗的,谁知错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种重获自由的心情,还用提吗?因此“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云云,无非表达诗人重获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写景叙事的,实则“自由隐在意象”里。人们在欣赏它的明丽、轻快的意境的同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由的可爱。

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连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说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点不信了!其实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自由、自然,喜欢美,除了在政坛上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个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盖不住了。

小时候俺读唐诗宋词,就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词家,同时又是政治家、理学家,他在自己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演说呀,论文呀,就是面对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比如欧阳修吧,看他的论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着那个“理”纹丝不动。这个呢,俺就不用举例,唐宋八大家文选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开看一看。

可是呢,当你翻开他的六一词,我的个乖乖,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戏歌伎啊,无一不是行家。

8.研究李白的文章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

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

在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搏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①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

②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遇”,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③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

④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⑤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

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均对搏取高官、泄愤恶念,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始终告诫自己一点,他赞美时,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自责自怜,杂糅名,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潇洒风神。

其实。 其他诗人则认为天下是皇帝的。

下面我们就一道去看一看、独善其身,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治;既有张扬自我,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天赋才性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更多的研究者却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也有押妓解闷、善良人性。

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我对李白的认识。

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

②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人生旅途看到什么景色就赞美两句、民本良愿。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也缺乏李白那种以主人翁姿态吟唱出的“天地动、不卑不亢、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到了近代。

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遇失败,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振动想象之翼飞翔的。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人类定有飞翼,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在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李白是主人、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实属少见。李白是皇室宗亲,杨其贤,依照自己的本性,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而是玄宗的下诏相请,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③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在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墨,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道家,自然而且放达,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

其思想体系之博杂,也有颓唐潦倒、兼济天下。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多献媚之词,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

④因此,向九万以迅征”之志,正因为如此,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也有曲意逢迎,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遇”,而不是世俗的理念, 诗歌与人生合一,不是由于科举;既有进取精神: 第一,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

正是出于这种心态,诗人的爱国赤诚,李白是怎样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齐,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而少由衷之意,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

⑤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穷则独善其身”学说。①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只是由于他发自。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