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冯子材的名言在构筑工事,备战就绪之后,冯子材决定出兵扰敌,引鱼上钩。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军大举出动,越过关门,进入清军防线。冯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挥刀迎敌,纵横冲杀,打得法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退出关外。 接着,清军乘胜出关追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法军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冯子才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2.抗法英雄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的梗概中国自清朝末期以来就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欺负与打击,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更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在众多战役中,清朝胜利的战争却很少,今天我们见一下鲜有的一场胜利,镇南关大捷。 1885年3月24日,爆发了一场中法战争,地点在广西,指挥将领是冯子材。 冯子材,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是地地道道的行伍出身。1850年参加过刘八领导的广东天地会反清起义,次年接受“招安”。从此,成为清军中一员骁将,镇压过太平军和少数民族起义。 法军攻占谅山和镇南关,广西省大惊失色,百姓也是人心惶惶。而年近70岁的冯子材临危受命为关外军务帮办,结果一赶到前线就被众将领推为主帅。冯子材 激励将士,抢修了一条沟壑,在岭上建了五座炮台。自己带队挡住敌人进路,准备决一死战。 3月23日,尼格里率法军2000余人,分三路扑向镇南关,凭借优势炮火,很快就攻破了防线。 冯子材沉痛大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人?” 于是率两个儿子和大刀队千人,直接跳出工事,冲入敌阵,展开肉搏。士兵都振奋人心,深受鼓舞,在关前隘与法军展开了白刃战, 最后把法军逼下山坡,此时越南义军、边境各族人民也赶来助战。法军三面受敌,仓皇失措的就逃走了。官兵与义军追杀20余里,大为振奋人心,还缴获了许多物资。 这就是震撼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了。 3.【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发扬刘冯精神的感悟,读后感作文《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篇一】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叫《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拿到 书本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很快,我就被书中的民族英 雄冯子材深深震撼和打动了。 冯子材是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人。 那时,由于他看不惯清政府的 腐败,官场的黑暗时时想报效祖国又得不到重用,但又愿和贪官们同 流合污, 加上年高多病, 一气之下便告老还乡。 听到镇南关失守的他, 便招兵 买马,一切准备就绪,为了了解作战地形,年近 70 的他走遍 了每个山头,选好了作战场所。 他了解到法国士兵,大多是天主教徒,星期天做礼拜,于是他抓 住了这次机会,深夜偷袭法军,随让有些小成功,但随后法军的支援 部队很快赶来。冯子材便借助有利地形,将法军一举歼灭,镇南关大 捷,大快人心,但他并没有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但他乘胜追击崩 溃的法军,最终获得了胜利。 正是有了像冯子材这样的爱国志士才有了我们国家的伟大胜利, 挺起了中国的脊梁。生活在 21 世纪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 生活来之不易,不应该忘记英雄志士的努力。 一切仁人志士是中国的 脊梁,革命先烈是中国的脊梁,无数英雄是中国的脊梁,才有了今天 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创造的。将军气涌高于山, 看我驱出玉关。 平生蓄养生死士,不斩楼兰今不换。这是黄遵宪赞 美冯子材老先生的。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篇二】 首先要声明,这个故事与基情无关,其实这是一个英雄惺惺相惜的故事。 刘永福(1837-1917)者,清末黑旗军领袖,抗法和保护台湾的英雄;冯子材(1818-1903)者,清末名将,抗法英雄,著名的镇南关大捷的缔造者。 但是这个故事的开始是匪与官的故事。 刘永福起初是一位起义者(1857至1865年间),算是太平天国起义地方武装的一支,是匪,后来被官府剿得在国内呆不下去,于是远走他乡,跑到越南打下一片天地(1867年以后),干起了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买卖。 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当法国侵略者入侵越南,以及借此入侵中国之际,率军起而抗之(1873-1883年间)。 冯子材起初也是一位起义者,参加过广东天地会起义,但很快投身清廷,从小卒子慢慢成长为带兵打仗的大将,是官,为政府方面抵挡法军入侵的将军。 当是时也,冯子材意识到,仅有官军的力量,是无法与装备、训练先进的法国侵略者抗衡的,需要敌后的兄弟们协助,方能战而胜之。于是,冯子材主动联系刘永福,两人终于携起手来。 后来,正面有冯子材官军的抵抗,后有刘永福黑旗军的骚扰,终取得抗法的镇南关大捷(1885年初)。 官方史料中没有明确描述刘、冯交往的经过,1995年出版的由冯子材曾孙、刘永福外曾孙冯绣娟撰写的《冯子材的故事》一书,首次出现了刘、冯各为其主一度交战的记载。 冯子材故居中的事迹介绍应该是依据该书的。 刘永福晚年想回国定居,关于在何处落籍,开始刘永福想在原配夫人家乡宾阳安家,遭到宾阳人抵制,刘永福当时很失落。 冯子材听说后,给刘写信,说:人云一山不藏二虎,君祈莫信夫惟英雄敬英雄!冯欢迎刘永福回钦州落籍。 但刘永福对冯子材还存有疑心,因为自己曾与冯对敌过,官匪不两立,所以刘永福决定回到出生地防城的那良去兴建房屋。 冯子材又亲自跑到那良对刘子材说:你在越南两斩法酋,法人对你恨之入骨,那良地处中越边境,法军在山上已经筑好炮台,你竟然在法军眼皮下建大屋岂不如虎口旁边建猪栏?如果法军知道了,随时有招祸之地,绝无安全可言,请你三思,跟我回钦州定居方为上策。并对刘永福说:你我同居钦州,你镇南,我守北,万无一失。 刘永福为冯子材情所动,决定在钦州筹建三宣堂。1897年三宣堂落成,1898年秋刘永福二女和冯子材第十一子完婚,刘冯结成亲家。 这个故事由冯、刘共同的后人讲述,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 匪与官终成为生死之交,胸襟坦荡,英雄相惜,共同在那个末世创造了我们这个民族不多的辉煌,实为国家和民族之大幸。 田汉1962年在钦州瞻仰冯子材墓后,写了一首诗:泥桥岭畔古城东,且驻征车吊萃翁。松啸如闻嘶战马,花香端合献英雄。 扶妖江左成遗憾,抗法关南有大功。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 近代史上这两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南国共同缔造的辉煌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4.我国古代有哪些爱国将领卫青(?~前106) 中国西汉将领。 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少时为平阳侯曹寿家奴,善骑射,有勇力。因其姐卫子夫受汉武帝宠爱,被召入朝,任建章监、侍中。 元光五年(前130)受任车骑将军。元朔二年(前127)春,率军击败匈奴娄烦王、白羊王两部,歼数千人,攻占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受封长平侯。 五年春,率军奔袭匈奴右贤王部,乘夜突然袭击,歼1。5万人,升任大将军。 接着,两次率军出击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单于本部,歼近2万人,迫使单于远徙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元狩四年(前119)夏,与霍去病各率5万骑越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 他以正面钳制,两翼包围的战法,歼匈奴近2万人,追至寘颜山赵信城(在今蒙古国杭爱山南)而还。后升任大司马。 元封五年病卒。 陈汤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 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文天祥 (1236-1283),男,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民族英雄。 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 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 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岳飞 1103年2月15日出生。 1122年年(宣和四)20岁岳飞拜著名击枪手陈广学艺,没有多久,岳飞的击枪技艺,就在全县领先。是年,宋王朝和从北方崛起的金国订立“海上之盟”,相约联合攻辽,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 其时朝廷命在河北招募“敢战士”,岳飞应募从军,任小队长,参加征辽之役。但不久,因奔父丧,离队返乡守孝。 1126年(靖康元年)相州投刘浩军。 1127年1月下旬成为宗泽的部将。 1127年3月末(天会五年二月),受令改隶黄潜善。 1127年9月(建炎元年八月),北上入河北招讨使张所军中,充中军统领。 1128年1月(建炎元年十二月),在汜水关一带击败金军,被宗泽升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建炎二年岁末,返回开封。 1130年(建炎四年)进驻宜兴。 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自江州北上,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因功授清远军节度使。 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廿九)被杀。 1178年(淳熙五年),谥武穆。 裕谦 (1793-1841) 原名裕泰,字鲁山、衣谷,号舒亭。 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今锡林郭勒盟商都镶黄旗)人。 出身于将门世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任礼部主事、员外郎。 道光六年(1826年)出任湖北荆州知府,后调武昌知府、荆宜施道。道光十四年(1834年)升为江苏按察使。 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江苏布政使署理江苏巡抚。 鸦片战争时期,又由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不久实授。 我找了几个古代有名的爱国英雄的故事,你自己看看哪个适合! 这是一个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动人故事: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屡立战功,官封上卿大将军。 蔺相如出身低微,曾经做过宦者令(内侍长)缪贤的门客,后来因为出使秦国,勇敢机智地保护了“和氏壁”,把宝玉完好地送回赵国(见“完璧归赵”的故事),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大夫。 过了不久,秦王约赵王到渑池地方相会。 出发之前,蔺相如跟廉颇经过商议,决定由大将军廉颇领重兵驻扎在边境上以防万一,而蔺相如则随从赵王赴会。 宴会上,秦王企图当众羞辱赵王,蔺相如随机应变,反而把秦王奚落了一番。秦国君臣本想借机劫持赵王,因见赴国防备周密,才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之后,赵王论功行赏,拜蔺相如为相国,位居上卿,比廉颇的官衔还要高一点。 廉颇心里很不服气,对人说:“我是老资格的大将军,为国家转战沙场,出生入死,功勋卓著。 蔺相如出身低贱,只凭着一张嘴巴,却居然爬到我头上来了!我就是气不过!”并且公开扬言:“如果见到了蔺相如,我一定要把他羞辱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话,就经常留心,避免同廉颇会面。 每逢朝会的时候,蔺相如常常托病请假,不去跟廉颇争地位名次排列的先后。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他就连忙叫手下的人改走便道避开去。 蔺相如的门客对这种情况愤愤不平。 他们对蔺相如主:“您和廉将军同样都是上卿的大官,廉颇公然口出恶言侮辱您,而您却这样害怕他,连普通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啊,何况你还是上卿呢!” 蔺相如听了,心平气和地笑着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 ”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要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 5.当时戚继光诗句中的“海波”主要来自“海波”来自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赋诗《韬铃深处》(录入《止止堂集》)。 《韬铃深处》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 去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1528~1588)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效国。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五年,分管屯田。二十八年十月,中武举。二十九年,赴京师(今北京)会试,时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率军威逼都城,上陈守御方略,临时任总旗牌,督防京城九门。三十二年,实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三十四年七月,调任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书,司理屯田。次年,以足智干练升都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在龙山(今属宁波)、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乘胜追击逃倭遇伏,沉着应战,果断指挥,迫倭寇遁逃入海。四十年,倭寇万余、船数百艘蜂拥浙东象山、宁海、桃渚诸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灭倭战策,集中水陆军先至宁海,而后依次剿除,九战皆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000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升都指挥使。他赋诗言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 6.参观雄伟的友谊关作文90一、丽江:云南的桃花源位于“彩云之南”——云南西北方的丽江,几年前许多人还误将其当作一条小江, > 现在可谓盛名在外,联合国就将其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其实,早在明清时, > 丽江就享誉中原,其城关大研镇的黑龙潭,潭水澄清,明洁如玉,游鱼细石,历历 > 在目。在玉泉公园,低头叹水,见一雪山倒影其间,终年不化。 仰头看山,山就在 > 城西北,为玉龙雪山。玉龙雪山山顶雪峰皎皎,山腰岗峦碧翠,其间常见云带缥缈,真是风光无限。 山那边还不时隐约传来惊涛拍岸之声,那里有闻名遐迩的虎跳峡。 > 走在丽江的石板小路上,你突然感觉自己犹如东晋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只见 > 楼宇错落,屋舍俨然,纳西民风朴素,鸡犬相闻,古意盎然。 这里因为远离战火和 > 现代工业,是明代殿宇保持比较完整的地方,据说是丽江土司木氏在其鼎盛时期仿 > 北京紫禁城之制而建,也有金水桥,也有三大殿,更有“御苑”。殿宇群落中的大宝 > 积宫与玻璃殿中,四面墙壁画有大面积的宗教题材的壁画,色彩富丽,风格粗犷, > 集汉、藏、纳西、白等族绘画于一体,古风肃然。 二、平遥:拍古装戏的天然布景 > > 在上一个世纪里,平遥商业繁荣,门类齐全,几乎包容了商业的所有行当的票 > 号、钱庄、当铺、中药店、绸缎庄、杂货铺以至扇子、灯笼、戏装铺等等漫布于平 > 遥的大街小巷。平遥也因信誉卓著而享有“小北京”的美誉。 如今经过几百年风雨的 > 荡涤,无尽的繁华逝去了,只留下清冷的建筑伫立于平遥城中。 > > 在历经沧桑的古晋大地上,从太原市往西南方向走,顺着酒香浓郁的汾河,走 > 到约90多公里处,见一古城雄立,形貌敦厚,此为平遥。 平遥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 > 整的古城之一,因此被联合国选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越护城河,穿拱形城门,登 > 城楼,见城楼角楼四立,射孔与了望洞环布;城外四野开阔,南北无阻。 当此情 > 境,自己仿佛青衫布衣的古人,有念天地之悠悠之感。下城楼,又见房屋青砖白 > 瓦,飞檐翘角,商号铺面沿途可见,古风古貌,如古装电影场景。 事实上,当许多 > 古装戏都于此地拍摄外景时,连布景都不用。 > > 80年代初,平遥曾出台了一套全面改选古城的至今仍让人后怕的规划,好在同 > 济大学几位建筑系的教授在附近考察古建筑,闻讯立即赶往平遥,并八方呼吁。 方 > 使平遥的近百条古街巷以及数千座民居保存至今,成为了记录明清社会历史文化的 > 活化石。 三、延安:永远的圣地 > > 虽然延安在中国早已妇孺皆知,并且名声在外,但直到今天,延安人口还不过 > 20万,说它是小地方实不为过。 1935年以后,历史就选择了延安,一个抽旱烟、吃 > 辣子的大个子湖南人在这里点燃了星星之火,不久以后就照亮了中国,延安的宝塔 > 山成了当时年轻人朝圣的地方。时隔30年以后,那个大个子又大手一挥,上山下乡 > 成为城里人的时尚,许多北京人又奔赴延安,在那里成了知青。 今天,延安还是最 > 值得一去的地方,尽管许多人已经对杨家岭的灯火、枣园的灯光、王家坪的舞会耳 > 熟能详,但历史毕竟在这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的延河中转了一个弯,亲临 > 其境,触摸每一片厚重沉实的黄土,穿越老人家们的旧居和窑洞,然后沉思,你会 > 感悟到一种别处无法得到的东西。 四、凤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情 > > 读过《边城》的人都对翠翠和翠翠生活的地方留下了美好的想象:翠翠清澈如 > 水的性情和恋情,乡民朴实旷达的作风,月光下水边的吊角楼等等。 《边城》是自 > 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所作,写的就是湘西的凤凰县。 > > 凤凰县位于吉首市与怀化市之间偏西的地方,城区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 > 江的吊角楼就如美人醉酒一样憨态可掬。 城内大街小巷中辣子与熏肉的香味四季飘 > 香,多情湘女,婆娑而过。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对歌声可惊醒每一扇临水的 > 窗户。 出了城,见一山如利剑穿空,拔地而起,曰天星山。进山,再见斧削刀砍的 > 绝壁中一清溪婉转。 跨过清溪,登栈道,古树夹道,怪石峥嵘。上山顶,一平台豁 > 然开朗,中有一方池为“天池”,汩汩溪流,却久旱不涸,常有麝獐叹水,百鸟低 > 回。 下得山来,性犹未尽,去奇梁洞。沿溪水入洞,洞内有云雾山、天堂、龙宫、> 阴阳河等景,收桂林、张家界奇景于一洞。 出洞入江,可再去看湘西最大的瀑布大 > 龙洞和黄丝桥古城。 五、西昌:卫星从这里上天 > > 位于四川省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安宁河沿岸、成昆铁路线上的西昌, 作 > 为中国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已经伴随着中国卫星以及其他国家的卫星的多次升空 > 而名闻遐迩。 西昌可以说是中国高科技之旅的首站,在那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巨 > 大的火箭发射架,而且能了解卫星发射的全部过程。走出市区,城南约5公里的泸山 > 上有“光福寺”。 该寺特别之处在于其寺内的石碑记载了西昌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发生 > 情况,此确为中国罕见,更印证了西昌是中国的科技城。 > > 感受西昌的科技之余,轻松一下,可去市东南2.5公里的邛海,邛海为湖,湖水 > 晶莹,蒲苇苒苒。 邛海四时美景各异,秋冬尤佳,秋有明月推波若白鹅,冬雪皑皑 > 邛海暖,候鸟至;或。 |